景颇族“目瑙”舞有何特别之处 景颇族舞蹈
Posted 景颇族
篇首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景颇族“目瑙”舞有何特别之处 景颇族舞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景颇族“目瑙”舞有何特别之处 景颇族舞蹈
“目瑙”为景颇支系语,“纵歌”为载瓦支系语,近几十年来,习惯地称为“目瑙纵歌”,意为聚集在一块场地上跳舞。原属祭祀性舞蹈盛会。
景颇族的宗教信仰为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他们把鬼分为三类:一类是天上的鬼,以太阳鬼为最大。一类是地上的鬼,以地鬼为最大。一类是家鬼,以:“木代”鬼(只有山官家才能供的)为最大,而“木代”鬼也是天鬼之一,因此权力最大,景颇族最大的祭典“木脑”“纵歌”,就是为祭“木代”鬼而举办的仪式。过去山官家举行“目瑙”一般是四、五年一次,它象征着山官的权势。举行时,辖区内百姓都要参加,并以村寨为单位送各种祭品,其中主要是牛,每次“目瑙”要杀十几头至几十头牛。
届时景颇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从几十里以至几百里外赶来参加,男的手拿长刀,女的手拿花圈或彩巾,在董萨(祭司)带领下起舞。董萨身穿长袍,头上插着孔雀羽毛或其它鸟类的羽毛,握住长刀,在两面鼓伴奏下,边唱边舞。舞蹈场地上立着四棵木柱,上面画着各种规定的图案花纹。据说这些图案,就是景颇族祖先由西北高原南迁的路线。领舞者带领群众按此图形路线起舞,那怕舞蹈者数以千计,也不会走乱。
舞蹈动作不复杂,但舞步刚健,节奏明快,队形变化有序,气势壮观。“窝然……窝然”的歌声,显示了景颇族对祖先及故地的怀念崇敬,对本民族迁徙斗争历史的赞颂;充满了整个部落和民族团聚的欢乐,也象征着整个部落和民族的吉祥幸福与兴旺发达。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景颇族群众逐渐去掉其中祭祀“木代”鬼的内容,成为了景颇族一年一度最大的群众性节日盛会,定期农历正月十六日开始举行。
相关参考
德昂族(又名崩龙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族、景颇族、傈僳
成年人死后,家属立即在家门前敲响鋩锣,并且鸣枪数响,向邻居近亲报丧,人们闻声立即前来帮助料理丧事。当晚,同寨或附近村寨的青年男女要到死者家中参加“布滚戈”(一种祭祀性舞蹈),主人以水酒招待,这种舞要跳
景颇族能歌善舞,他们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舞蹈。在许多节日庆典活动中,景颇族都举行歌舞活动。最主要的节日有“目脑(总戈)”节、新米节和采花节。“目脑”的意思是“大伙跳舞”。每逢庆祝五谷丰收,迎接贵客,纪念重
景颇族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历史悠久而又别具丰采。就其性质大致可分为:欢庆自娱性舞蹈,如“目脑纵歌”、“整歌”、“叮歌”。祭把丧葬舞有“格本歌”、“恩港斋”、“金寨寨”。表演性舞蹈有“刀舞”。有些景颇
景颇族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历史悠久而又别具丰采。就其性质大致可分为:欢庆自娱性舞蹈,如“目脑纵歌”、“整歌”、“叮歌”。祭把丧葬舞有“格本歌”、“恩港斋”、“金寨寨”。表演性舞蹈有“刀舞”。有些景颇
景颇族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历史悠久而又别具丰采。就其性质大致可分为:欢庆自娱性舞蹈,如“目脑纵歌”、“整歌”、“叮歌”。祭把丧葬舞有“格本歌”、“恩港斋”、“金寨寨”。表演性舞蹈有“刀舞”。有些景颇
目瑙纵歌意为大家跳舞,每年正月十五日在云南省德宏州各地举行。届时人们身着盛装汇集到目瑙纵歌广场,在大鼓,铓锣和西洋乐器的伴奏声中,在头戴鸟头羽冠的瑙双带领下成双龙步入舞场,沿着目瑙示栋指引的祖先迁徙路
手抓饭是德宏州景颇族及傈僳族的美味盛宴,凡有亲朋好友来家做客,主人都会用竹子编制的簸箕摆上丰富的菜肴和米饭,请客人用手抓食。客人用手抓起清香的米饭和美味的菜肴捏合成团,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原始风味袭上心间
在景颇族地方,或走进景颇人家,或在路上街边与景颇族的熟识者相逢,不论男女,对方大都会按景颇人的礼俗,拿出一个精致的竹制酒筒,以筒盖为杯把酒倒进里面请你品尝,你接过酒,若有更年长者在场,可把酒先转敬他,
景颇族民间舞蹈动律主要体现在双膝的屈伸运动上,各种舞步都由双膝的屈伸来带动。双膝屈伸在不同的舞种中可分为快慢两种;一种节奏较慢,屈伸平缓有韧性,上身前俯后仰的幅度较大,如祭把丧葬舞格本歌、整歌。另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