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吉顼生平简介?吉顼历史评价?
Posted 唐朝
篇首语:运气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持续一辈子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吉顼生平简介?吉顼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吉顼生平简介?吉顼历史评价?
吉顼
一
通向仕途的路很多,自从武则天当政之后,又多了一条,告密得官。靠告密起家,做到宰相的人,只有吉顼。
吉顼,洛州河南人(今河南洛阳西郊)。身材魁伟,七尺有余,敢说敢做,但心计颇多,做事为人阴险毒辣。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堂(今陕西西安永乐坊)尉。吉顼的父亲吉哲是易州(治今河北易县)刺史,贪赃枉法,被人告发,按律当斩。吉顼营救无门,忽然想起了手握实权的武承嗣。就去面见武承嗣,说他有两个妹妹,容貌秀丽,愿意送来侍奉。武承嗣大喜,便派车接到府中,3天都没听见她们说一句话,武承嗣很是奇怪,就问其中缘由。回答说: “我的父亲犯法快要被杀了,我们所以很伤心忧愁。”武承嗣说这容易,就上表求武后免了吉哲的死罪,并把吉顼提拔做龙马监。
由于吉顼没有行政管理的才能,且为人过于阴毒,所以一直没有升迁的机会。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武则天疑天下之人不服,欲大加杀戮以镇慑人心。于是广开告密之门,凡告密者,给驿马,供五品食,虽农夫樵人都得召见询问。如所言让武后欢心,当即被破例授官,如系谎言,也不治罪,于是四方告密者蜂拥而起。万岁通天二年(697),吉顼听说箕州(今山西左权)刺史刘思礼和洛州(治今陕西西安)录事参军綦连耀对外宣扬,说他们上应图谶,有“两角麒麟儿”之符命,吉顼疑心他们要谋反,便密告酷吏来俊臣。武则天下诏派武懿宗和吉顼速去捉拿审讯。二人好大喜功,便诱使刘思礼,只要多说同党,便可保全其性命。刘思礼活命心切,把凡是和自己稍有过节的朝中大臣全都牵连在内,于是宰相李元素、孙元亨,天官侍郎刘奇、石抱忠,凤阁舍人王处、来庭,主簿柳谬,给事中周潘,泾州刺史王勔,监察御史王助,司议郎路敬淳,司门员外郎刘慎之,右司员外郎宇文全志等36家“海内名士”都被诬告灭族。此案亲旧连坐,流亡发配的又达千余人。此案一兴,天下哗然。来俊臣为了独占功劳,又罗织罪名诬陷吉顼,多亏吉顼有所防备,忙向武则天报告了情况,表白自己的心迹,方才免祸。祸去福来,因有此大功,吉顼便被破格提拔为右肃政台中丞,平步青云,一步步迈向权力的高峰。不久,来俊臣下狱,按刑律当死,但奏章送上去3天了,武则天还没有批下来。吉顼对来俊臣恨之入骨,便趁和武则天游园的机会旁敲侧击地说: “臣为陛下的耳目,听说杀来俊臣的文状递上去了很久没有下文,人们议论纷纷。”武则天叹息道: “我是因为来俊臣有功,所以想再考虑一下。”吉顼忙说: “于安远告发虺贞谋反,今天才当了个成州司马。来俊臣陷害忠良、杀人如麻、罪恶如山,为国家蟊贼,杀了他有什么可惜的?”万岁通天二年六月诛来俊臣,被害者拍手称快,剖其心,割其肉,顷刻即尽。人们相互道贺说道: “从今以后,夜里能睡个安稳觉了。”吉顼也终于报了一箭之仇。
二
圣历元年(698),武承嗣的次子淮阳王武延秀奉武则天之命,入突厥迎娶突厥可汗默啜之女,遭到默啜拒绝。扣留了武延秀,以“突厥可汗贵女,当嫁李姓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对”为借口,发兵攻陷了定州(今河北定州)、赵州(今河北赵县)。武则天授吉顼检校相州(治今河北临漳西南)刺史,要他募集兵丁迎击突厥。吉顼怕死,推辞说自己不懂带兵打仗这一套,不愿前去。武则天听信方士预言就劝告安慰吉顼说:“你一去,突厥就会撤兵,只不过让你在那里坐镇而已。”后来果然象武则天说的那样。吉顼到了相州招募兵丁,应征的寥寥无几,不久武则天下诏以皇太子李显为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集兵丁,应募者每日数千,没过多久,总兵数超过了5万,东突厥兵却不久就退兵了。
吉顼回到京师,向武则天细述当时发生的情况,武则天沉吟道: “人心真的是这样吗?卿可以讲给大臣们听听。”吉顼不假思索,就在朝廷上大谈这件事。几个月前武承嗣、武三思想当太子。武则天在狄仁杰等人的劝告下,召庐陵王李显还东都立为太子。武承嗣又气又恨,郁郁不乐,没过几个月就病死了。吉顼在大庭广众之前高谈阔论,无异于给皇太子李显贴金,武氏诸人听了心里自然不舒服,皆衔恨于吉顼。吉顼也不买诸武的帐,他是和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兄弟一伙的。开始成立控鹤府的时候,控鹤监张易之便引荐吉顼加入,其他人如殿中监田归道、夏官尚书李迥秀、凤阁舍人薛稷、正谏大夫员半千等,陪武则天闲暇时喝酒赌博取乐。员半千有回看不下去了,便奏武则天道: “古无此官,且所聚多轻薄士,不如撤消。”谁知当下便把他自己给撤消了,调水部郎中。
武则天喜欢吉顼相貌堂堂,口才好,人又机伶,会办事,就把他当心腹看待。圣历二年(699)拜相,进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颇受重用。吉顼这时更不把武氏诸人放在眼里了。吉顼在相州任刺史督军时,武懿宗领兵讨伐东突厥,被打得大败,只好退到相州。有一次,两人在朝中相遇,吉顼就讽刺武懿宗退走相州,毫无胆力,武懿宗忍耐不住,两人争吵起来。武懿宗身材短小,形貌丑陋,说话声音不大,而吉顼厉语严词,一点都不让他有喘气的机会。武则天看见了,毕竟心疼自己家人,便发起怒来,训斥吉顼说: “我还活着,你就这样欺负我们姓武的,他日还了得吗?从前,太宗皇帝有马名狮子骢,性暴难驯,朕尚为宫女,从旁进言道,‘妾能制服此马,只须用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用铁鞭打它不驯服,就用铁挝击它的头,还不驯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太宗曾称赞朕胆大,今天你如此倔强,难道也想血染我的匕首吗?”从此,吉顼和武则天的关系渐渐恶化了。
三
武则天年纪大了,张易之兄弟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害怕武则天一死,自己有性命之危,就去找吉顼商议。吉顼在武则天面前当时虽未失宠,也急于找个靠山,留条后路,便给二张出主意说: “你兄弟二人,很得主上的宠爱,到了今天的高位,天下很多人对你们不满。不立大功,恐难保全性命。现在天下士庶,都思念李唐的恩德,想迎立庐陵王,主上春秋日高,大统总得托付。武氏诸王,不是合适的人选。公等何不劝立庐陵王?既慰众望,又建臣勋,不但可以免祸、并且可长保富贵了。”二张听后,认为可行,便去宫中奏请武则天知道。武则天知道是吉顼出的主意,就召他入宫询问,吉顼心平气和地回答说: “庐陵王和相王都是陛下的孩子,先帝托付给陛下,应当有个交待才好。”武则天点头称是。这是圣历二年(699)以前的事,在迎立中宗的过程中吉顼立了首功。
圣历三年(700),武氏诸人见吉顼在武则天面前失宠,正是打击报复的机会,便捏造他弟弟罪名,将吉顼贬为固安(今属陕西)尉。等到辞京赴任的那天,武则天忽然召见他,吉顼一见武则天便泪流满面,说: “臣要离开京城了,大概不会再见到陛下了,只想说几句话。”武则天也很伤感,让他坐下慢慢说。吉顼就问她: “合水为泥,有无冲突?”武则天答道:“无。”又问: “用泥一半做成佛,一半做成仙,有无冲突?”答: “这却难免。”又问: “臣也认为有。皇太子和外戚,倘差距很大、尊卑有别,就不会发生什么事。而今太子重又被立,同时外戚也都封了王,他日能没有冲突吗?”武则天说: “既已如此,还能怎么办呢!”吉顼向武则天磕头,然后默然离去了。武则天望着他的背影叹息不已。吉顼踏上了迢迢谪官驿道,这里曾走过多少背负辛酸故事的贬官,山重水远,遥遥无期,又有多少是被吉顼所陷害致此的呢?不想,吉顼自己也踏上了这条路。接着不久又被贬为始丰(今浙江天台)尉,客死在他乡异地。
睿宗即位,整理以前的旧案,发现吉顼在迎立中宗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使当时的秘密大白于天下。睿宗下诏,赐御史大夫,以示表彰。
相关参考
本名:吉顼拼音:jixu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洛州河南主要成就:奏请武则天诛杀来俊臣官职:天官侍郎、同平章事追赠:御史大夫吉顼–唐朝武周时期宰相 吉顼早年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累迁至明
吉顼进士出身,因告发綦连耀、劝武则天诛杀来俊臣而一路升迁,得到武则天重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拥护李氏族人,对张易之兄弟多加劝谏,最终于公元700年左右去世,后追赠御史大夫。吉顼的故事>激怒女皇>吉顼拜
古代的婚姻并不像现在这样自由,大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尤其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唐朝时,冀州长史吉哲见儿子吉顼已经到了娶妻的年纪,就四处打听哪家有合适的女孩,后来听说南宫县丞崔敬家有女儿
杨炎一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杨炎出生在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一个书香门弟的士大夫家庭里。他的曾祖父杨大宝,唐初任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令,当时唐朝尚未统一全国,晋北地方割据势力刘武周率兵进攻龙门,
魏征有史以来,我国享有盛名的谏臣屈指可数,而在其时受朝野尊崇以至为后世楷模者,更是寥若晨星,唐初杰出的政治家魏征正是这样一个古今传颂的人物。唐太宗曾评价魏征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
刘晏唐朝政府的财政状况,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就处于极度窘迫之中。在这一形势下,刘晏受命于危难之时,勇挑重担,肩负起理财的大任,他夙兴夜寐,辛勤工作,为大唐帝国经济的恢复与振兴,殚精竭虑,成为唐代后期一
李靖在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谨,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他追随李渊、李世民父子,为大唐王朝的建立东征西讨,屡立大功,并因此而出将入相,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尚书右仆
刘仁轨一刘仁轨(601—685),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刘仁轨出生时,家境比较贫寒,但却聪明、谦恭、好学,深得族人、家人的喜爱。刘仁轨的童年时代,正是隋朝封建统治腐败衰落的时代,统治阶级内
韦待价唐朝前期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大族韦氏家族中,出了不少宰相,韦待价是其中的一个。他辅弼当朝天子,显贵一时,所不同的是他起自武职。一隋朝及唐朝早期,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是关陇士族地主集团,京兆万年韦
姚崇姚崇(650—721),本名元崇,曾改名元之,开元元年(713),因避年号讳,又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永徽元年(650),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姚懿在贞观时期担任过嶲州都督。姚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