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韦嗣立生平简介?韦嗣立历史评价?

Posted 唐朝

篇首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韦嗣立生平简介?韦嗣立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韦嗣立生平简介?韦嗣立历史评价?

韦嗣立

韦嗣立(?—719),韦思谦的儿子、韦承庆同父异母弟弟。韦承庆、韦嗣立兄弟二人俱以学行齐名,先后得到皇帝的宠信,位极人臣,正如《旧唐书》中所论: “父子三人,皆至宰相,有唐以来,莫与为比。”

韦思谦续娶王氏为妻后,生下了韦嗣立; 但王氏对韦思谦前室之子韦承庆要求很严,有时近乎苛刻。韦承庆、韦嗣立虽然是同父异母兄弟,二人关系却十分融洽; 王氏每次体罚韦承庆,韦嗣立只要在场,必定解衣请求代为受罚,并把一切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 其母亲王氏若不听,韦嗣立就解衣自为体罚,王氏目睹后,心中不免疼怜,并为之感动,对韦承庆也逐渐好起来,兄弟二人也愈加亲密。韦承庆尽管受到了王氏的冷遇,但对其继母仍然孝顺,并且以孝闻名于时。兄弟二人的亲情,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与肯定,受到了时人的一致好评,人们把他们比作晋朝的王祥、王览。

韦嗣立与韦承庆一样,聪明好学,饱览经书,年纪轻轻的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一举进士中第,补授双流县(今四川成都南部)县令。任职期间,体察民情,重视社会生产,社会秩序稳定,政绩突出,成为蜀中最有作为的地方官员,声誉鹊起。不久,东迁莱芜(今山东莱芜)县令。

大约在长寿三年(694)前后,担任凤阁舍人的韦承庆因得罪了某位权贵,再度离开朝廷,凤阁舍人空缺。某日,武则天召见韦嗣立,并对他说道: “爱卿的父亲过去曾对朕说: ‘臣有两个儿子,忠孝循礼,可以侍奉陛下。’自从你们兄弟二人任职以来,政绩显著,恰如你的父亲所说。现在,朕任命爱卿为凤阁舍人,让你们兄弟自相替代。”即日,韦嗣立出任凤阁舍人。

武周政权时期,大开制举,重用提拔庶族士人,造成了选官过滥的现象。滥官的出现,又打乱了原有的科举选官体系,特别是影响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学校渐趋颓废。同时,由于任用酷吏,实行严酷刑罚,又造成了刑法的酷滥,严重地危及了整个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体系。为此,韦嗣立上书劝谏:

“臣听说古代先哲圣王设立学官,负责国人的六德、六行、六艺教育,使人具备基本的人性道德。《礼记》中说:‘化人成俗,必由学乎。’通过学习,给人以广博的知识,人们的活动、生存才能更自如、更广泛。8岁入小学,15岁入太学,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那么,教洽而化流,行成而不悖。上自天子,下自平民百姓,没有不需要学习而成就事业的。可是,自永淳年间以来,国学被废或被解散,儒学不受重视,特别是垂拱年间以后,奸凶来俊臣之流横行,妄执威权,恣行枉陷,使纲常不振,请托风行,正常的选举制度更加混乱,严重地影响了行政官僚的素质和行政效率,州县官吏,广肆贪鄙,使海内百姓骚然不安。因此,臣请陛下早下明制,广开学校,尊尚儒师,培养真才实学之人,弘扬褒奖道德,开成文明的社会风尚,然后审时度势,妙择贤良能人,那么,州县官吏便不会有侵暴之政,人有安乐之心。国泰民安,不正是陛下所期望的吗!”

不久,韦嗣立晋职为秋官侍郎,再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大约在长安二年(702),武则天曾经同宰臣们议及州县官吏,纳言李峤、夏官尚书唐休璟等人启奏道: “臣等谬膺大任,不能使兵革平息,仓禀丰盈,流民仍然存在,官吏仍有贪污的劣迹,使陛下临朝轸叹,臣等心中惭惶不安。臣等认为,如今当务之急,莫过于富国安民,而富国安民之方,在于选择刺史。从以往情况看,朝廷重内官轻外职,凡是被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许多是被贬累的京朝官员,风俗不澄,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所以,朝廷应该妙简贤良,出任地方州县,以扭转旧习,共创庶绩。臣等请求解除近侍职务,率先出任地方,为富国安民尽心竭力。”武则天闻奏,问道: “卿等身处鸾台凤阁,谁为此行?”韦嗣立率先答道: “臣本来平庸愚笨,谬膺奖擢,位极人臣; 如今朝廷需要,理当尽节,臣愿此行。”于是,韦嗣立带本官检校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

不久,韦承庆任职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 韦嗣立转成均祭酒,兼检校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寻即转任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刺史。

神龙元年(705)正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率领军队哗变,攻下玄武门,直入迎位宫,诛杀了张易之兄弟,韦承庆等人被流放到了岭南,韦嗣立因此受到了牵连,出任饶州(今江西波阳)刺史。一年以后,征为太仆少卿,兼掌吏部选事。神龙二年(706),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刺史。及韦承庆去逝,韦嗣立代为继任黄门侍郎,转太府卿,加修文馆学士。

景龙三年(709),韦嗣立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唐中宗极力推崇佛教,大肆建造佛寺,如永泰寺、圣善寺等,耗费了大量资财,国库空虚告罄; 为弥补这笔庞大的财政支出,又滥造了数目巨大的斜封官,更加剧了财政危机。对此,许多人敢怒不敢言,身为宰相的韦嗣立实在难以忍看下去,便上疏唐中宗予以劝谏,明确指出: “滥官,已经造成了官吏素质和行政效率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国家政令的推行; 竞造佛寺,转运木石,人牛不停,耗资浩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被役使的百姓怨声载道。这种状况若不尽早改变,必将酿成更大的祸患。”可是,韦嗣立的谏奏并未打动唐中宗,根本未予以采纳。

韦嗣立与韦皇后虽然同姓韦,其宗属却很疏远,唐中宗曾特别颁诏,将韦嗣立编入韦皇后家族(所以,有的论著称韦嗣立是韦皇后家族的人),并因此得到朝廷的厚赏,并为他在骊山构营别业,起名为清虚原幽栖谷。唐中宗曾亲临韦嗣立的居所,并封他为逍遥公。

景云元年(710),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诛杀了韦皇后,韦嗣立几乎被政变军队所害,幸得宁王李宪袒护才幸免于难。唐睿宗李旦再次登基后,韦嗣立拜中书令,仅任职十几天,便出任许州(今河南许昌)刺史,授实封100户。

开元之初,韦嗣立调任国子祭酒; 因为受到御史的弹劾,再次出京,出任岳州(今湖南岳阳)别驾,后迁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开元七年(719),韦嗣立去世,诏赠兵部尚书,谥号孝。

相关参考

唐朝 韦思谦生平简介?韦思谦历史评价?

韦思谦唐宗时期、武周政权时代,郑州阳武(今河南郑州)韦氏家族中出了三位官至宰相、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那就是韦思谦及其儿子韦承庆、韦嗣立父子三人。韦思谦,名仁约,以字行。因为他的本名与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

为什么韦嗣立的母亲会受到感动

韦嗣立的母亲是韦承庆的后娘,虽然母亲对韦承庆不好,经常打骂他,可韦嗣立却很爱哥哥,韦承庆也十分关心弟弟,不但陪他玩,还帮他学习。  韦嗣立看不惯母亲对哥哥的凶暴态度。一次,母亲又举起鞭子抽打韦承庆,韦

历史人物 韦嗣立是个什么样的人

韦嗣立(654—719),唐代诗人。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武则天时任莱芜县令。韦思谦子,韦承庆弟。少举进士,任双流令,政有殊绩。武后、中宗时,历位凤阁侍郎、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有

唐朝 韦承庆生平简介?韦承庆历史评价?

韦承庆韦承庆,字延休,生卒年不详,乃韦思谦的儿子,唐高宗时期和武周政权时代的风云人物之一。少年时期,韦承庆谦恭谨慎,沉稳而有气度。其生母过早地离开了他,父亲韦思谦再续女为妻,并生下了韦嗣立;韦承庆、韦

历史人物 韦思谦生平简介 韦思谦子女后裔

韦思谦韦思谦原名韦仁约,因为名字与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相近故而用字代替名,他与儿子韦承庆、韦嗣立父子三人皆至宰相,时人为止赞颂不已。他亦深得唐高宗信任,君臣关系融洽,惺惺相惜。韦思谦生平简介>韦思谦(61

唐朝 韦安石生平简介?韦安石历史评价?

韦安石一韦安石(651—714),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世代为关中地区著名的大姓望族,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韦孝宽,北周时为大司空,颇具影响,授封为郧国公;他的祖父韦津,隋炀帝大业末年官至民部侍郎,

历史人物 唐朝韦见素人物生平简介,历史评价及轶事趣闻

韦见素年轻时考中进士,授相王府参军,后历任卫佐、河南府仓曹、大理寺丞、坊州司马、库部员外郎、右司兵部二员外、左司兵部二郎中、谏议大夫,并袭父爵为彭城郡公。>>天宝五年(746年),韦见素充任江西、山南

唐朝 韦巨源生平简介?韦巨源历史评价?

韦巨源在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乃至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韦氏家族中,出了不少大官权要,史籍记其“至大官者数十人”,足以说明韦氏家族的兴旺与发达;除父子三人均官至宰相的韦安石、韦陟、

人物志 奇伦布韦生平简介,奇伦布韦历史评价,奇伦布韦怎么死的?

约翰·奇伦布韦(JohnChilembwe,1871—1915),尼亚萨兰(今马拉维)著名的民族英雄。1915年他领导尼亚萨兰农民举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尼亚萨兰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彩夺

历史百科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685—约758),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年时孤贫,勤奋好学。相传他曾向张旭、贺知章学书法,不成;改学绘画,年不满二十已有成就。曾在韦嗣立属下当小吏,又任过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