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王安石变法图强

Posted 宋朝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王安石变法图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王安石变法图强

王安石变法图强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宋神宗时曾两度入相,推动并领导了著名的变法运动。

事情还得从北宋建立时说起。赵匡胤“陈桥兵变”后,统一了除北方燕云十六州以外的大部分国土,着手加强中央权力,削弱了将帅兵权,对功臣勋戚采取笼络的政策,赐给他们种种特权,致使土地高度集中,冗员不断增加。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外族的入侵,北宋政府还维持着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到了后来,战斗力很差,抵御不了辽国和西夏的进攻,为求苟安,只得屈膝求和,每年向敌国贡纳大批银两绢帛,加强对农民的剥削。这便导致恶性循环,即国库越空,剥削越重,剥削越重,农民越穷,阶级矛盾日趋激化。

到了神宗即位的时候,形势变得更加严重,如不当机立断,采取有效措施,连皇帝的宝座也将保不住。

神宗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从小立定大志,要让国家富强起来,收回被辽夏夺走的大片国土,以洗刷宋王朝蒙受的羞辱。在满朝文武当中,他觉得王安石有朝气、有才能,是辅佐自己的最佳人选。神宗尽管年轻,缺少治国经验,但眼力还是不错的。他认准的人,后来通过实践的检验,确实没有辜负他的厚望。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生。父亲王益,秉性忠直,是个敢于为民做主的地方官,因不善阿谀逢迎,所以在37岁以后调了好几个地方,就是不见升迁。少时的王安石,跟着父亲转徙大江南北,了解民间疾苦;父亲刚直不阿的品格,也在他身上打下了烙印。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起初被派往扬州做签书判官,27岁那年被任命为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他上任后,深入乡村了解民情,领导农民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实行政治改革,把鄞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贷给贫苦农民,等到秋收偿还时,政府只收少量利息。这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官府也可从中收益,陈粮又可不断更换,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办法。后来作为他变法重要内容之一的“青苗法”,就是从这里得到启示的。

王安石做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官后,被调到京城任三司度支判官,不久又调到皇帝身边,专门负责文案工作。长期的基层工作,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目睹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他当了京官以后,接触上层官员多了,对朝廷的弊端也看得更加清楚,因此,矫世易俗的愿望更加强烈。他曾上书言事,没有受到仁宗的重视。后来,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华已名满天下,这也许就是神宗即位以后一眼便看中他的重要原因。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正式任命49岁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委以变法重任。

王安石上任伊始,便提出了“变风俗、立法度”的政治主张,征得神宗的同意,还设置了一个名叫“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机构。三司是中央的财政机关,包括户部、度支、盐铁。在三司之上设置这样一个立法机关,表明王安石的新法是以理财为中心,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王安石采取的改革措施,大多着眼发展生产、开发财源和增强国防能力。在求富方面,他实行平均赋税和负担的均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发展生产方面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还有控制市场、物价的市易法等。在强兵方面,有给将领训练士兵权力的将兵法、寓兵于民的保甲法以及保马法等。这些新法,前后一共实行了16年左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共计在全国兴修水利1万多处,受益农田有36万多顷。由于新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积贫积弱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改变,北宋王朝出现了新的气象,并且取得了自开国以来与西夏交战的首次胜利——熙河大捷。变法运动至此进入高潮。

虽然新法符合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打击了地主豪绅、官僚贵族、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而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就拿“青苗法”的实行来说吧,以往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贫苦农民为饥寒所迫,不得不向大地主借谷度荒,几个月后加倍偿还。“青苗法”则规定:农民每年可以向政府借贷两次,春贷夏收或秋贷冬收,偿还时收息二分。这就避免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政府也从中得到了收益,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那些依靠高利贷牟取暴利的豪族大户,却因此断了财源。

以御史中丞吕诲为代表的达官贵族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策划,在神宗面前历数王安石的十大罪状,说他慢上无礼、好名欲进、徇私报怨、专威害政等等。

对于这些诽谤,王安石并不放在心上;真正令他寒心的是来自挚友的指责和非议。司马光是王安石多年的好友,情同手足。自从推行新法以来,司马光一连写了三封长信,指责新政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些意见也说出了一批守旧官僚早就憋在心里的话。为了澄清事实,矫正视听,王安石觉得自己再也不能保持沉默、顾全友情了。他写了一篇《答司马谏议书》,有力地驳斥了挚友的无端指责。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守旧派的抵制和阻挠愈演愈烈。上头制定的新法,到下面实行起来,往往变得面目全非,反而引起农民的不满。比如免役法规定,须按土地和财产等经济条件,把百姓分成十等。一、二、三等每年向政府交纳不同数量的“免役钱”,官家大户都不例外;政府用这笔钱雇人服役。四等以下人户,依法免征。这就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天,率先试行免役法的开封府东明县知县贾藩,接待了一位从京城来的不速之客。经过一番密谈,把本该划为四等的农户升为三等。这就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酿成事端。知县贾藩早在闹事群众聚集县衙之前,已通过枢密使文彦博调离东明。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东明事件”。

守旧派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他们向神宗报告说:“东明百姓闹事,是贯彻新法激起的。请取消免役法,以安定民心。”好在王安石早已把事情的真相抢先奏闻皇上,争取到了神宗的支持,才免遭暗算。后来经过调查,发现那个赴贾府密谋的人,正是文彦博的亲信。

曹、高两位太后也跳出来摇唇鼓舌,攻击和诋毁新法。熙宁七年,天下大旱,加上华山发生地震,她们便与守旧派官僚串通一气,把自然灾害同新法的实施联系起来。曹、高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王安石悖逆天意,搅乱人心,动摇了大宋的基业。

尽管神宗对王安石非常信任,但由于太后的压力,他只好免去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新法继续推行。

王安石走后,神宗把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吕惠卿提为参知政事。吕惠卿不仅在皇亲国戚、元老重臣的一片反对声中给自己留了后路,不为推行新法尽心尽力,而且还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使之不能重新入相。

神宗死后,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当上了宰相,新法被彻底废弃。王安石得知消息后,忧愤成疾,不久便撒手人寰,终年66岁。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变法图强遇上慈禧太后皆成空

  戊戌政变后,为代表的「后党」立即聚集起来,开始对帝的政策进行清算。期间,发生了三次审讯帝的闹剧。>  第一次是在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政变当天。史料记载,前一天,光绪帝还在宫内接见日本首相伊籐博文,

宋朝历史 王安石变法之后宋朝有何反向

司马光元v元年(1086年)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皆曰不可,温公执意而行,不久王安石在南京病死,同年九月,司马光病逝。史载王安石退居金陵时“闻朝廷变其法,夷然不以为意;及闻罢助役,复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中国古代史·历史事件·商鞅变法战国时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政治改革。秦地处西隅,国势衰弱,常受东方六国歧视。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38在位)时想变法图强,于公元前359年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变法

春秋战国 第16节 商鞅变法

  商鞅,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列国“十大名相”的第三人,以其血腥但富有成效的改革,既留下了美名,又留下了骂名。他和秦孝公这个难得的明君一起变法图强,成为对中国封建社会建设和延续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历史人物 魏国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悝变法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作为“三分之一的晋国”,凭啥就能成为战国首雄?“正规的答案”很简单,几乎任何一个战国时期的国家强盛都是千篇一律的总结为四个字——变法图强。史料记

宋朝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北宋中叶,豪强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兼并土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民流离失所,国库空虚,民变兵变多次发生,辽和西夏不断侵扰内地,社会局势很不稳定。为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富国强兵,宋神宗于公元1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朝哪个皇帝在位期间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

宋朝历史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王安石变法内容祥析

王安石在北宋时期,参照范仲淹的变法,根据自己的观察,发动过一场为期四年的变法运动。虽然变法最后失败了,但对北宋当时的时政还是有着不错的效果。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失败呢?小编在

历史人物 王安石变法之后北宋为什么还是孱弱不堪,症结出在这里

按照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王安石的变法无疑是失败的,可在当时,人们的看法却恰好相反,所有人都认为变法已经成功了。当时王安石变法图强,事情确实做了不少,法也变了很多,国家财政也足以支持与西夏连年征战,冗兵

宋朝历史 王安石变法为敛财的“拗相公”

王安石导语: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发起了以富国强兵为口号发起的变法运动,但富国有余,强兵却无效,而所谓的富国亦不过是加强对民间的掠夺而已。变法措施名为富国实为掠夺民间财富王安石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