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王钦若生平简介?王钦若历史评价?
Posted 宋朝
篇首语: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王钦若生平简介?王钦若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王钦若生平简介?王钦若历史评价?
王钦若
王钦若生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是宋太宗淳化年间的进士。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官至左谏议大夫,进参知政事。
一
景德元年(1004),契丹人南犯,围瀛州(今河北河间),进逼贝(今河北清河西)、魏(今河北大名东),北宋朝野震骇,钦若密奏真宗请求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王钦若想赶快逃遁,目的是保全性命,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却没有想到严重的后果,造成人心溃散,丢弃半壁大好河山,甚至江山难保。
王钦若曾受任懿的贿赂,举任懿中第登科,后因事情泄露,就嫁祸给当时的知举官洪湛,结果洪湛被流放到儋州(今广东儋县),并死在贬所。虽然后来人们都知道了这件事是件冤案,但由于惧怕王钦若的权势,无人敢言。
王钦若在任刑部侍郎、资政殿学士,主修《册府元龟》时,凡真宗有所褒奖的,王钦若便将自己的名字写在表章之首; 若有错误被真宗责问,则告戒书吏写奏表时只填杨亿等人的姓名即可。
早在契丹人南犯时,王钦若便和寇准不和。在寇准的坚持下,真宗决定亲征澶渊(今河南濮阳)前线,这样王钦若的迁都计划被寇准破坏掉了,所以王钦若十分嫉恨寇准。景德元年(1004)秋,王钦若请求出镇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得到真宗的批准。
景德二年(1005),宋和辽达成“澶渊之盟”。澶渊之战以后,寇准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应该在众人之上,真宗对他也特别厚爱,寇准十分得意。一天群臣会朝,寇准先退下。真宗目送他,久久地看着他的背影。王钦若乘机进言说: “陛下如此尊重寇准,那您的意见是要他作匡扶社稷之臣了?”真宗说:“当然是了。”王钦若说: “澶渊一战,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还把它当成寇准的功劳,这是为什么呢?”神宗不觉愕然惊诧起来,忙问其中的缘故。王钦若说: “城下之盟,《春秋》以为是奇耻大辱,而陛下为万乘之主,与胡虏订盟于城下,还有比这更为耻辱的事吗?”神宗愀然不乐。王钦若又进谗言说:“陛下知道赌博吗?赌者赌钱非输光不可,却常常罄其所有以做抵押,这就叫做孤注一掷。陛下您成了寇准的赌注了,这是很危险的呀!”宋真宗因为这个缘故而逐渐疏远了寇准,不久罢了他的宰相之职,降为刑部尚书,让他出任陕州知府去了。
二
王钦若极会迎合皇帝的意图,还会编造一套鬼话去欺骗愚昧的封建统治者。往往这样的伎俩深得皇帝的欢心。
与契丹结盟之后,王钦若料定真宗厌兵,便故意说: “陛下以兵夺取幽燕之地(燕云十六州),便可洗去耻辱。”真宗说: “河北百姓刚刚免去兵革之苦,我怎么能这么办呢! 可以另想别的办法。”王钦若说: “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于外国。但是自古以来,封禅之事,必须天降瑞兆或有希事绝伦之事方可进行。”接着又说: “天瑞哪里可以必得,前代这类的事情,也有以人力为之的,只要人主深信不疑而加以崇拜,并以明示天下,便与天降瑞兆无异了。”真宗考虑好一阵子,认为可行。
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梦见有神仙对他说赐天书在泰山,便将此梦密告于钦若,钦若便也奏称,六月甲午日,木工董祚曾在醴泉亭以北看见一片黄绢飘落在草地上,黄绢上有字,但董祚不认识。当时是皇城城吏王居正见上面写着皇帝陛下的名讳,特地去告诉王钦若。王钦若得到“天书”之后,便部署仪仗为前导,自己亲率大队居后向东京方向急进。队伍行至社首(山名,在今山东泰安西南)正遇上等在这里的宫中内使,于是钦若跪着把黄绢呈递给内使,内使便急驰入宫进献给皇帝。真宗早已率领百官在百芳园恭迎,并将所献的黄绢天书和《再降祥瑞图》出示给百官观看。
王钦若又称,他在泰山之下,两次梦见神仙暗示他增建庙庭,后来他游至威雄将军庙时,见庙中的神像正是梦中所见的那个神仙。所以又奏请建亭于庙中。
大中祥符六年(1013)正月,真宗任命知枢密院事王钦若为泰山封禅经制置使。这年辛卯日,真宗亲自去泰山祭典。史书记载了这场耗费达800万贯的游戏的盛况。真宗身穿衮袍,彩云绕坛,真宗登上祭坛,上下传呼的万岁声,振动了整个山谷。祭祀之后,真宗又命令臣下去祭祀山下的五云帝诸神,然后在穆清殿大宴诸臣子,又赐给百姓许多茶、帛等物。泰山的封禅大典结束之后,迁王钦若为礼部尚书,又命他作《社首颂》,再改任户部尚书。
王钦若接着又跟随真宗赴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的宝鼎)行祭祀之礼。在汾阴祭祀时,王钦若又一次被任命为天书仪卫副使。汾阴之行的第二年,也就是大中祥符二年(1009),王钦若因护驾有功,迁吏部尚书,进为枢密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任吏部尚书。
王钦若是这场“天书封禅”丑剧的直接策划者,自然钦若没有估计到这一系列活动导致的严重后果,在封泰山、祀汾阴之后,各地官员争相虚报祥瑞,奉献赞颂,一股粉饰太平,虚耗国财民力,大兴道场,造宫观的浮夸之风在宋王朝愈演愈烈,宋王朝由此开始走下坡路,政治逐渐腐败,社会矛盾变得尖锐、激化起来,封建统治者的奢淫之风日盛。统治者为满足他们的永无止境的贪欲,又变本加厉,把大部分负担转嫁给农民,一场“天书封禅”活动变成了赤裸裸地搜刮民财的手法。应该说,这些后果不是王钦若想看到的,但这些后果确实发生了,而且已经危及到宋王朝的统治基础。正如民国初年的历史学家蔡东藩评价的那样: “王钦若小人也。王钦若以孤注之言,肆其谗间,迨至天书下降,举国若狂,欺人欺天,不值一笑。钦若利令智昏,读毕为之三叹! 东封西祀,全是瞎闹。”不过,“天书封禅”活动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一切后果都加到王钦若身上。原因之一是: 王钦若迎合了宋真宗的虚伪、胆怯、望敌惊心的恐惧心理。原因之二是这种活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俗。宋朝民间有一岁一祭天的风俗,人们把猎获的飞雁,称作天赐之物,每当猎获到飞雁,便要祭告一番,然后夸耀于邻里。
三
真宗搞完“天书封祀”的活动后,并没有就此罢手。大中祥符四年(1010),王钦若又伪称有龟蛇现于拱圣营,请求真宗批准修建一些营观,以便供奉“天书”。真宗于是加封钦若为尚书右仆射,判礼仪院,升任灵观使,主持修建祥源观,还命钦若总管一切营造营观之事。
在真宗的支持和纵容下,王钦若加快督造祥源观、昭应观的进程。姑且不说营造这些建筑耗费无数,劳民伤财,加重劳动人民负担。史书记载: 玉清昭应观成,原定15年完工,7年而成。从这则历史史实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昭应观是建立在搜刮民脂民膏基础之上的。玉清观的建造自始至终渗透了大批民工百姓的血和泪。王钦若由此获得真宗的彻底信任,不久被任命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四
在仁宗还是皇太子时,王钦若就十分会奉承这位未来天子,讨得仁宗的欢心。王钦若因公回东京办事,王钦若每天下朝后,便饭也不吃、水也不喝,匆匆赴资善堂讲课。表面上表现出对真宗的忠诚,每天陪东宫太子读书; 实际上是在亲近未来天子,让仁宗日后提拔他,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仕途做准备,这样,可以把曾忠心耿耿伺候仁宗的事当作进升的阶梯和政治资本。果然不久,王钦若便升任山南道节度使(治所在今湖北襄樊),还以同平章事判河南府(治所在今河南洛阳)。钦若在任上患了重病,请求回京师就医,但因与当朝宰相丁谓不睦而终未被批准。真宗乾兴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去世,赵桢即位,是为仁宗,年仅13岁,由太后听政。第二年改元为天圣。当时王钦若还在外地任地方官——刑部尚书知江宁府(治所在今江苏南京)。仁宗皇帝有重用王钦若的意图,一天,仁宗正在练习书法,恰巧王钦若的奏章送到了,仁宗于是顺手在奏章上写下了“王钦若”三个字,近侍见仁宗这样厚爱钦若,就密告了正在执政的太后,其实太后也有任命王钦若为相的意思,于是太后将仁宗亲书的有“王钦若”三个字的一个纸条放在盛药的盒子里,派亲信宦官给钦若送去,并传下口谕召钦若回京复职。王钦若复相时,京师里其他官员都不知道,当时的宰相冯拯还在病中。钦若连夜马不停蹄进宫朝拜仁宗和太后,第二天早朝,王钦若便被皇帝任命为司空,同平章事; 接着一系列的重要官衔和职务接踵而来,王钦若还被授予门下侍郎、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并且重新担负起监修国史的重任。
五
王钦若在复相的两年中,旅进旅退,毫无建树。王钦若认为仁宗初政,用人不太适当,用人要遵循资格,不应该乱了方寸。于是,王钦若按照平日百官的奖功和进职的情况,编成一幅官次图——迁叙图,献给仁宗。王钦若也算尽了人臣的职责,未几便病死了。
王钦若身材矮小,颈上长着一个肉瘤,所以时人称他为“瘿相”。他智术过人,真宗的封泰山、祀汾阴,乃至伪称祥瑞之兆这一系列的滑稽闹剧都是王钦若一手策划的。朝廷每有兴造之事时,他都能委婉地迁就皇帝,迎合皇帝的脾气,最终获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比如他曾请求过皇帝设置先蚕祠、寿星祠; 还监督营造过天皇北极帝坐坛神龛和执法孙星的神位。正是因为他性情狡诈,所以矫造了不少荒诞的事。但是由于他会奉承吹嘘,不仅没被罢官,还升了宫。
天圣三年(1025),王钦若忽然染上了疾病,仁宗亲临慰问,赐银5千两,但这一切都挽救不了他走向死神,走向死亡深渊,不久便病死了。死后,王钦若进封冀国公,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史书评王钦若时,认为他所受到的恩遇是宋朝所有宰相中,最隆重的一个。王钦若为人奸邪险伪,愧为人臣,虽受皇帝赏识,但为当时大臣所轻蔑,时人称他为“五鬼”之首。大臣马知节斥他为奸佞之臣,大臣王曾说他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共为“五鬼”。
真宗打算任命王钦若为相,王旦却说: “钦若遭逢陛下,陛下对他的恩礼已相当优宠,并且留他在枢密院任职,这样两府的人力倒可以保持平衡。何况前朝都没有任用南方人做执政官的先例。虽然说用贤没有成规,但的确是贤才的才行。我身为宰相,不能压制人才,不过我所说是公众的意见。”真宗对此事只好作罢。可见王旦对王钦若的品行是十分了解的。等到王旦去世以后,王钦若才被任用为宰相,他对家人说: “因为王公的缘故,我为相晚了十年。”
还有一次,王钦若与陈尧叟、马知节同在枢密院供职,因奏事发生争吵,真宗将他们召至殿中,王钦若竟在真宗面前大声吵闹,王旦看不过去,大声喝叱钦若,令其退下。真宗大怒,欲命钦若下狱。可王旦却慢慢地说: “钦若倚仗陛下宠信,竟如此放肆,理当依朝典论罪。不过,愿陛下先且回宫休息,待明日再作处理。”第二天,真宗召问王旦,真宗问:“不知爱卿有何主张?”王旦说: “钦若理当被免职。不过要注意方法,如果将钦若立即召来治罪的话,钦若会十分怨恨陛下的,等稍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将他免职也不晚。”真宗赞许地点点头。一个月以后,王钦若被免了职。
六
王钦若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在历史上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首先,王钦若著书甚多,在保存和整理我国道教资料的过程中,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比如王钦若生前著有《卤簿记》、《彤管懿范》、《天书仪制》、《圣祖事迹》、《翊圣真君传》、《五兵广闻记》、《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真宗实录》。这些笔记、文稿、文集,不仅对于我们研究真宗朝的历史有帮助,还是研究中国道教史的宝贵资料。王钦若精通道教,在这方面建树颇丰,曾领人校订过道书,除上面提及的著作之外,他还为道书增加了600多卷,这些资料都可以作我们今天研究时所引用的重要佐证材料。
另外,王钦若还做过不少善事。真宗即位时,王钦若和母宾古同是三司,他们联合上疏,请求赦免天下的从五代到真宗咸平元年的赋税。光这一项就可以每年为老百姓减轻一千多万两的赋税、杂役负担。他还请求释放囚犯3000多人,这项措施首开了真宗皇帝大赦天下的先河。到仁宗即位后,仁宗继续推广这种做法,这两项措施在当时都起到了繁荣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的积极效果。明朝人张遂说: “应该把这件事写出来,让后人也知道王钦若还是做过善事的。”
相关参考
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从960年,到1279年,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三百多年的国祚,诞生了许多令后人敬佩的名臣,但让人憎恨的奸臣却也不少。而王钦若这样的宰相,算的上是亦正亦邪,有让人称赞之处,也有
王钦若王钦若是淳化年间的进士甲科及第,历任太常丞、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司空、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等职,进封冀国公。他曾监修国史、编纂《册府元龟》,伪造天书、封禅泰山,挑拨陷害寇准,世人称其“奸邪险伪
王曾曾经评价王钦若:“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这里明确的指出,王钦若是“五鬼&rdquo
人物生平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谥“文穆”,临江军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东门王家)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的宰相,主和派的代表。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围瀛州(
王曾曾经评价王钦若:“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这里明确的指出,王钦若是“五鬼”,对于国政没有益处。宋真宗的后继者,宋仁宗赵祯也毫不客气的指出:“钦若久
丁谓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崇奉祥瑞,沉湎于封祀,朝内一班大臣也极意屈奉迎合,希求加官晋爵,以固权势。当时即有“五鬼”之目。其一就是首倡祥瑞封祀之说的宰相王钦若,因状貌短小,项有附疣
《奸臣传》列举了《宋史》中一些祸国殃民,危害百姓的奸臣。凡是入此列的大臣,后来几乎都脱不开奸臣的标签,在后世的评价十分之低。 入《奸臣传》的大臣有: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赵
王钦若是北宋宋真宗一朝宰相,与寇准同朝为官,共同执掌权柄。两个历史上著名的大臣,不同心协力,共同治理宋国,将宋国发展的更好,如何会出现栽赃陷害,污蔑构陷之事呢?说王钦若污蔑寇准,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奸臣传》列举了《宋史》中一些祸国殃民,危害百姓的奸臣。凡是入此列的大臣,后来几乎都脱不开奸臣的标签,在后世的评价十分之低。 入《奸臣传》的大臣有: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曾布、安、蔡京、赵良嗣
王钦若是宋真宗一朝宰相,北宋初期的政治家,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国宰辅,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协助皇帝管理好国家,推动国家的有效发展。 宰相一直以来都是文官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在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