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刘沆生平简介?刘沆历史评价?

Posted 贵妃

篇首语: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刘沆生平简介?刘沆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刘沆生平简介?刘沆历史评价?

刘沆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今属江西)人,太宗至道元年(995)出身于一个小官宦家庭。因为他后来做了宰相,故他出生时,也被人编织了许多神话。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军阀杨行密割据淮南、江东等地,建吴政权,曾派衙将彭玕攻陷吉州。彭玕却自谋独立,打出旗号,据吉州称太守。刘沆的祖父刘景洪当时为吉州牙将,彭玕让他带兵攻湖南,以扩充地盘。刘景洪鉴于势单力薄,带兵复归杨行密,得杨行密赏识,欲重用他,但刘景洪深知在当时军阀割据混战的情况下,自己难以有所作为,便辞职归故里隐居。吴丞相徐温专政,欲搜罗人才助己,礼聘刘景洪出仕,他仍力辞未出。

刘沆的伯父刘煦后任吴殿直都虞侯。刘沆的父亲刘素则不愿走仕途之路,而去营商为贾,由于他善治家产,刘家以财富雄居乡里。刘沆的祖父以其家未有显宦,耿耿于怀,故把希望寄托于孙辈身上,他临死前对家里人说: “早年我追随杨行密,没有按彭玕的意愿去打湖南,使数万人得免战争之祸,这是我为刘家积下的福分,我刘家后必兴隆,定会有出人头地之人。”为此还嘱其家人改其家后面的一座小山名“后隆山”。

后隆山上有一处传说是牛僧孺读书的遗址,刘沆的父亲刘素为此出资在这处遗址上修了一座亭台,叫“聪明台”。据说,亭台修成后不久,刘沆的母亲即在梦中遇到了一位自称牛相公的衣冠男子,从此有娠怀孕,后来生下了刘沆。

刘素对刘沆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等刘沆稍长以后,便为之选聘了家塾教师,让他读书学习,期盼他走仕途之路,光宗耀祖。但刘沆似乎对学业心不在焉,虽然条件优越,他却并不珍惜,倜傥不羁,放浪形骸,以致后来连续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他此时已年逾四十,故灰心气馁,自称“退士”,消极颓废,怨天尤人。

刘素虽也心焦,但还是几番开导他,劝励他,仍鼓励他复习再考。仁宗天圣八年(1030),刘沆又一次参加科举大考。考前他信心不足,特意请人为自己占了一卦,说他晚上做了一个梦,被人砍了头,问是吉是凶,举业如何?算卦人清楚他的心思,便对他说: “这可是个好兆头!”你虽然被砍去了项(南方方言,项,沆同音),却留下了‘刘’,你肯定能考中。”听算卜人这么一说,刘沆也信心倍增,结果如愿以偿,不仅一举中第,而且考了个进士第二名(即榜眼),遂授官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治今安徽潜山)。

刘沆初仕,即显露出精明的才干。他到舒州时,有大狱历年不决,而他仅用几天,就审明了案情,使狱案水落石出,随即判决。这时,垂帘听政的真宗皇后、章献皇太后要在京城建造名为“资圣”的大佛寺,派宦官采办物料,出使各地。内侍张怀信到舒州后,自以为挟诏令行事,颐指气使,为所欲为,所要物货限期采办,督责严峻,不仅当地老百姓深受其苦,连州县官吏们亦畏其威势,多称疾躲避,以防惹火烧身。而刘沆则不畏张怀信的权势,他一面严格按章办事,一面上书朝廷,揭露弹劾张怀信的所作所为,终使章献太后将张怀信罢职召回。刘沆以其政声迁太常寺丞、直集贤院,复改知衡州(治今湖南衡阳)。

湖南地区自五代十国时期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割据、建立楚政权以来,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一些地方豪绅势力强买强占弱小民户,成为风气。刘沆到衡州后,即不断接到民户的诉讼。如有一豪强大姓尹氏在乡闾恃强凌弱,夺人土地。有一老百姓家,祖孙二人靠祖辈传下来的几亩田地勉强度日,但这块地被尹姓地主看中,便想方霸占到手。他串通地方官吏,伪造了买卖土地的田契,等这家老人一死,便强行将土地夺去。老人的孙子上告到州县,竟一拖20年不得申冤。刘沆莅任后,决心摧抑兼并,便首先拿尹姓豪强地主开刀。他将尹氏传至官府,尹氏拿出伪造的田契及历年缴纳田赋的税钞,强作辩解,来证明土地是他买来的。刘沆让属吏按其税钞一一核实其田亩数,结果税少地多。刘沆又把尹氏“买”地时,按规应有左邻右舍等证人传至,结果查明尹氏根本不是把土地买来的,而是强行霸占的。遂勒令其将土地一一退还原主,并对尹氏惩之以法。此事一决,大快人心,使土地兼并之风有所收敛。

衡州任满,刘沆任太常博士,入京历三司度支郎中、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擢右正言、知制诰、判流内铨。他奉命出使辽朝,在辽朝招待宋使的宴会上,辽馆伴使有意欺侮宋使,不顾礼仪,强迫刘沆一行喝酒。刘沆忍无可忍,拂袖退席,并痛骂了他一顿。辽朝方面借此寻衅,要挟宋朝。宋朝君臣担心事态扩大,影响宋辽之间的“和平”关系,急忙作出高姿态,以贬刘沆官的作法回答辽朝,结果刘沆被贬知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复降知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又改右谏议大夫、徙知江州(治今湖北九江)。

荆湖南路及两广交界的桂阳监及衡、道、郴、连、贺、韶州等地广袤千余里的山区,长期以来居住着瑶族人民,他们因为宋政府的榷盐政策而严重缺盐,一些瑶民为此贩卖私盐。宋地方官府为了禁盐,实行严厉镇压政策,甚至杀害了一些瑶民,引起广大瑶民的愤慨。加上荆湖南路转运使王逵为了搜刮,在常赋之外,又“非理率配人户铁物上供”,使得一路之民,受尽鞭笞枷锢之苦,避税逃移者盈于道路,一些汉族人民也纷纷上山,逃至瑶民居住区避难。但宋官府却竭力离间汉、瑶人民的关系,强迫汉民逃往别处,并放火焚烧汉、瑶人民的房屋,引起失业农民的更加不满。于是从庆历三年起,广大汉瑶人民联合起来,发动武装起义,同宋王朝政府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庆历三年九月,山上山下的起义军联合起来,组成五千余人的队伍,自桂阳监(治今湖南桂阳)兰山县华阳峒出击,绕道行军,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打死宋巡检使李延祚,直指湖南重镇潭州,引起宋廷极大震动。宋廷急下诏书,任命刘沆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并允许便宜行事。宋政府还调任知岳州杨畋提点湖南刑狱,专门镇压起义军。杨畋招募军队,深入起义地区,利用高价悬赏的方式,瓦解起义军。刘沆也发兵至桂阳监地区,围剿义军,同时利用招安的手段,诱降义军两千余人,凡投降的瑶民酋长皆命授以官,还招募了土军一起镇压义军,先后打下了桃油平、能家源等六个瑶峒,杀害了大批瑶民,宋政府的镇压,激起了广大汉瑶人民的更大反抗,起义军也对宋军展开猛烈反击,打死刘沆裨将胡元,挫败了宋军的气势。因此,杨畋被降官知太平州,刘沆也降官知鄂州(治今湖北武汉)。桂阳监汉、瑶人民的联合起义,一直到庆历七年,才相继被镇压。

刘沆则自鄂州任满徙任京西(治今湖北襄樊),迁给事中,又改知洪州(治今江西南昌),历知审刑院、知永兴军,复入京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这时仁宗宠妃张贵妃的母亲曹氏,被封为越国夫人,其家有一亲戚名叫张彦方,受人贿赂,走张贵妃的路子,出卖官诰,后来张彦方受贿事发,刘沆负责审讯处理该案,判张彦方死刑,但没有追究越国夫人曹氏之责。后以朝廷祀明堂大典,加恩迁官尚书工部侍郎。皇祐三年(1051)三月,再拜参知政事。这时,谏官、御史台官员就有人上书,弹劾刘沆,说他的进用是张贵妃的作用,并在仁宗面前论辩。对这些弹劾,仁宗不理。皇祐六年(1054)正月,张贵妃病死,仁宗下诏赠贵妃为皇后,令用皇后礼将贵妃安葬,并任命刘沆为贵妃丧事的监护使,负责督察贵妃的整个葬仪。这年八月,刘沆即以参知政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任为宰相,并兼任张贵妃的园陵使。御史中丞孙抃、御史范师道、毋湜等人先后上书,说宰相不宜为张贵妃典葬,仁宗皆不听。刘沆不仅在贵妃丧事毕后得赐后閤中金器数百两,且其子刘瑾还加恩为学士院官员,人以为刘沆得仁宗崇遇。

刘沆拜相后,虽遭台谏非议,但他还是克尽职守,勤于政事,首先就当时中书政事堂任事制度的弊端,进行改革。此时中书议事多用例,甚至判刑决狱亦多用例,“而法有不行”。

刘沆认为这至少有三大弊害: 一是近臣援例保荐辟请官员,形成冗官。有时有人一次保荐数十人,其中虽不乏才干之士,亦多浮薄权豪之流。其下各级政府机构又皆依次交相荐举,拿官职相交易,因而使省、府、台各厚俸实权之职以及各路分、监司、边防之任,皆非公选,多出私门。本来官员迁补有序,但由于保荐,遂致减选出官,抬资换职、优先差遣等等弊端随之产生。

二是本来按规定选派官员有内外之别,高低有常,但因为保荐,便出现应任远地的便求近地,当入近地的便又要求入京,甚至直接授予省府、馆职、检讨之类清要之职等等流弊。

三是叙劳爵赏本有赏格,但保荐使人存有侥幸心理,以为法轻例厚。当权者又不持法执法,而按例行事,致使出现了叙劳干进之弊。为此,刘沆要求仁宗下诏给中书、枢密二府,禁止议事用例,尤其是禁止在用人上废法用例。建议今后中外荐举陈乞,一切以诏令从事,毋用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但刘沆却因此更得罪了一些人,招致非议。为缓和刘沆任相招致的责难,至和二年(1055)六月,仁宗又擢任知永兴军文彦博、判并州富弼为相,与刘沆一起执政。

刘沆虽身为首相,但因为文彦博的官衔为昭文馆大学士,富弼为监修国史,刘沆仅官为兵部侍郎,故位在富弼之下,与旧制格格不入,这是当时翰林学士杨察在起草官诰时的失误。为此,仁宗又下诏改刘沆为监修国史,富弼为集贤殿大学士。由此也造成宰相们之间的矛盾。

这时,刘沆提出要严格实行御史迁转之格。因为自庆历以来,台谏官任事滥用职权,凡朝廷命令一出,不管事情大小、恰当与否,皆进行论辩非难,必胜诉而罢休,专门揭露官员们的隐私难辨之事以行中伤之能事,执政大臣畏其言辞,便破格提拔进用他们。对此,刘沆建议,凡任御史者必须满两年者才能派任知州。但御史范师道、赵抃才任职一年,要求外郡,刘沆亦引格列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于是这成为一些人攻击刘沆的一大把柄,弹劾他言行不一,御史中丞张?则更指责他是假公济私。加之,枢密使狄青因御史之言这时罢知陈州,刘沆在仁宗面前说了句“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用心莫测”的话,再被张昪等人作为口实,对刘沆加以激烈责难。

嘉祐元年(1056)二月,刘沆即以观文殿大学士、工部尚书罢相,出知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刘沆虽长于吏事,但因为性情率直,好揭人短,以此为人不齿,树敌太多。罢相也对刘沆打击较重,心情特别不好,忧郁致疾。后又徙知陈州(治今河南淮阳),迁刑部尚书,仍未能改变忧郁的心情,故病越来越重,于嘉祐五年(1060)卒于任,赠左仆射兼侍中。

刘沆死了以后,素怀私怨的知制诰张昪仍上书对其加以诋毁,刘沆的儿子刘瑾因此也受株连免官,刘沆的家人也不敢再向朝廷为其请求谥号。毕竟仁宗念其为相之劳,仍亲篆其墓碑额曰“思贤之碑”。刘沆生前著述不多,仅有《书目》2卷、《刘氏家谱》1卷传世。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真宰相刘沆简介 刘沆是怎么死的

  刘沆在宋仁宗时期任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为官期间,刘沆以长于吏事而著称。刘沆有“真宰相”之称,许多人就奇怪了,宰相就宰相吧,“真宰相”又是什么意思?难道宰相还有真假之分!  其实

真宰相刘沆简介 刘沆是怎么死的?

  刘沆在宋仁宗时期任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为官期间,刘沆以长于吏事而著称。刘沆有“真宰相”之称,许多人就奇怪了,宰相就宰相吧,“真宰相&rdqu

吉安黑历史

一、江西吉安历史最大的官其一,宋代宰相刘沆,进士及第,时人有“自进士设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为首”之说;其二,宋代宰相文天祥,状元,民族英雄,诗人,文学家。其三,南宋宰相周必大,谥号:文忠。无论

宋朝 王淮生平简介?王淮历史评价?

王淮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的铁蹄正在残暴地蹂躏着黄河两岸的壮丽河山,江浙一带远离战火,还暂时显得比较平静。此时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一户姓王的人家新添了一名男婴,父亲大概对淮河以北的弥天硝烟深

宋朝 晏殊生平简介?晏殊历史评价?

晏殊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

宋朝 寇准生平简介?寇准历史评价?

寇准提起寇准,人们就会想到长篇评书《杨家将》中那个刚正不阿、机智幽默的寇青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寇准的传说,比如智审潘仁美、寇准背靴等,歌颂他的公正执法、为国尽忠的事迹。这些都是经过人们的想象

宋朝 韩绛生平简介?韩绛历史评价?

韩绛宋朝时的相权随着皇权的无限膨胀而大大地削弱了,军事、财政大权亦被分出,宰相成了一个行政首脑。但作为百官之长,它仍然是权力的象征,尊贵的名词,闪烁着诱人的光环,是大大小小官员追逐的目标。韩绛、韩缜兄

宋朝 苏颂生平简介?苏颂历史评价?

苏颂绍圣初年,亲政后的宋哲宗对元祐政事展开了全盘清算,凡元祐年间得势的大臣或遭黜谪,或被治罪,罕有幸免。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风云骤变之际,有一个人却唯一例外地受到了宋哲宗的礼重保护。这倒不是因为此

宋朝 刘挚生平简介?刘挚历史评价?

刘挚刘挚,北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字莘老。嘉祐(1056—1060)进士。元祐元年(1086)任尚书右丞,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六年(1092)任右仆射,为元祐更化的重要人物,是旧党朔党领袖。哲宗

宋朝 梁克家生平简介?梁克家历史评价?

梁克家梁克家(1128—1187),字叔子,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他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三月参加“庚辰科”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十一位状元。时年32岁。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