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宋代·太常寺与教坊

Posted 杂剧

篇首语: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宋代·太常寺与教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宋代·太常寺与教坊

太常寺与教坊

先秦以来,统治者都郑重其事地把音乐与舞蹈应用于庄重肃穆的朝会、祭祀与其他典礼,作为神圣的政治装饰。这种音乐叫“雅乐”。演奏雅乐的任务,由隶属于礼仪乐舞管理局——太常寺的歌舞团承担。

宋代承袭传统,也设立了太常寺。同时又沿袭唐代先例设立了 “教坊”,也由太常寺管辖。北宋后期的教坊,教习的内容已不限于歌舞,还包括杂剧。它像是个国家艺术团。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朝廷的各种宴会演奏与表演。在这些比较轻松的场合中,不用雅乐,用的是 “清乐”。

教坊设立了13个专业单位: 筚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最盛时,乐工多达400余名。部有部头,色有色长,另有教坊使、副使、判官等等管理人员,但都属于杂流命官,政治地位不高。

教坊中的专业训练很正规,网罗了不少高水平人才。像教坊大使孟角球、丁仙现,就是一些造诣很深的艺术家。但是,它不能不受到城市生活发展的影响,尤其不能不受到民间大众艺术的冲击。然而它毕竟是官办的艺术机构,总不如市井艺人那样自由地呼吸着大众社会的新鲜空气。当大众文艺蓬蓬勃勃地兴旺起来,教坊便渐渐失去生气。

到了南宋高宗时期,加上国家财政拮据,绍兴三十一年(1161) 便正式解散了教坊。有关曲礼宴享只好临时派一些民间艺人来应承。

相关参考

宋朝 宋代·宋代针灸学

宋代针灸学针灸学在唐代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专科,在宋代又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针灸师和新技术。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模型的铸造,是针灸学上的一大创造。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王

历史人物 宋代诗人郑獬简介,宋代诗人郑獬简介

  郑獬简介  郑獬(1022——1072)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北宋安州安陆人(祖籍江西宁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獬少年时,即有才名,词章豪伟峻整,除同榜鸿胪进士、会元,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

宋朝历史 宋代服饰图解

宋代服饰图解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

宋朝历史 宋代官吏便服

宋代官吏便服――宋代官吏的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便服等。便服主要是一种圆领宽袖或窄袖的衫袍,一般男子及官员都可穿着。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

宋朝 宋代·宋代私修当代史

宋代私修当代史两宋时期史学家私人编写的本朝史书,数量极繁,流传到今天的也有很多,其最重要者有李焘、王称、徐梦莘、李心传等人编的史书。南宋初年李焘用了将近40年的精力,编撰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

宋朝 宋代·太学

太学宋代的国子监,是中央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它直接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等官办学校。太学是国子监的主体,也是宋代的教育典范。北宋前期,太学规模不大,仁宗时也不过三四百人,而且是借用锡庆院的西

宋朝历史 宋代女子发型大全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虽然宋代也流行过梳大髻、插大梳的盛妆,然就整体而言,还是不像唐朝那般华丽盛大;面部的妆扮虽也有不少变化,但也不

宋朝 宋代·杂技与魔术

杂技与魔术杂技与魔术,宋代统称为杂耍。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瓦子勾栏里以及露天广场上常有演出。宋代的杂技,在传统的竿伎、绳伎、冲伎、箭伎、刀棍、翻筋斗、打硬底(硬气功劈

宋朝 宋代·小市镇的勃兴

小市镇的勃兴唐代中期以后,小集市逐渐增多。然而,只有到了宋代,在商品大潮腾涌不已的背景下,集市与小镇才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在宋代之前,镇的设置,主要出于军事上政治上的需要。宋代的镇,有的虽然是承继了

宋朝历史 宋代的刑罚

宋代的刑罚,分"极刑"、"徒刑"和"流刑"三大类。极刑分绞、杀、剐三个等级。绞刑一般适用于妇女,让她们得一个"全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