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李棠阶生平简介?李棠阶历史评价?
Posted 理学
篇首语: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李棠阶生平简介?李棠阶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李棠阶生平简介?李棠阶历史评价?
李棠阶
李棠阶不仅是晚清闻名的理学大师,又能禀公直言,持躬清正,这在晚清重臣中是极少见的。
一
李棠阶,字树南,号文园,河南河内( 今沁阳)人。道光二年(1823)中进士,时方25岁,已初显才华。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授编修。
他潜心理学。编修是闲职,他没把精力用在去钻营当实授职官,而是用在学问上。理学兴于宋代,是宋代哲学思想的主流派。宋代理学有两派,一派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 一派以陆九渊为代表。这两派均传理学,但对宇宙起源问题,“理”和“气”即精神和物质的依存关系有不同的看法。
理学经明代发展至清代。李棠阶对待理学,经过熟读潜研《二程全书》、《朱书语类》等,采取无所偏主、兼收并蓄的态度,继承和维护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极力主张克己复礼,以身体力行。李棠阶每日“三省吾身”以日记自省,毕生不懈。在翰林院10年,才升至侍读,但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却很出名。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升为太常寺少卿。又外放广东督学政。李棠阶在治学上颇有声望,但在做官上缺少城府。广东巡抚黄思彤奏请予乡试年老武生职衔,道光帝令他会奏。李棠阶不谙官场冒然同意,结果因违犯清制,被认为犯了皇上任人权,黄思彤被罢官,严旨谴责。李棠阶也被降三级。他认为当官不如治学,遂上书说自己有病,请假辞朝,蒙准,回到河南老家治他的理学。
二
咸丰帝刚即位,准备从朝中选几名有学问的大臣在宫中讲课,曾国藩推荐了李棠阶,说他学问丰富,做人淳正,堪当此任。咸丰帝下旨召他入京,但由于宫中议论纷纷而没有办成。李棠阶闻讯未去北京。
咸丰元年,也就是太平天国元年(1851),洪秀全率拜上帝教会众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声势益大,由南方北进,而北方农民起义称捻军,南北呼应。小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北方的农民起义近在京师,咸丰帝甚为忧虑,召朝臣论对。尚书周祖培说,朝中有一位有名望的大臣,赋闲未用,十分可惜。咸丰问是谁,周祖培推荐了李棠阶。于是咸丰帝令李棠阶在河北办团练以镇压农民起义。
咸丰帝素闻他的学术成就,曾国藩、周祖培先后推荐他为贤才,心中便记住了这个人。回后宫后,皇后问及朝政,咸丰讲了谕李棠阶办团练的事,并对皇后说: 要论到本朝大臣的人品,康熙朝要数汤斌、张自行,这两个人都是河南人。本朝就数得我今天谕旨办团练的李棠阶,他也是河南人。李棠阶是位品学端方,堪托重任的理学先生。这次在办团练中磨练磨练,如果有成就,朕当重用。咸丰这番话,皇后记在了心里。
李棠阶办团练,把农村中村民组织起来,叫“友助社”,作为联防组织。起义军占据了温县东河滩柳林,李棠阶组织团练作战,虽然杀死、杀伤了一批起义军,但这些临时组织的团练加上他一介书生的指挥,还是不能消灭起义军。待山东巡抚李傅率绿营大军赶到,起义军才渡河而去。因为河北办起了团练,总算有了一支长年的民间军队,地方上安静了。这样,按功行赏,李棠阶被加四品卿衔,赐予花翎。
三
经“辛酉政变”,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为安定朝廷、民心,起用旧臣。东太后慈安犹记先帝之言,召李棠阶入京。
殿前召对, 李棠阶说: 用人也好, 行政也好, 重在治心。而治心之要,先在于克己。他又向两宫皇太后进言,幼帝宜有人进讲《资治通鉴》、《大学衍文》等书,以收物格意诚的效果。
皇太后向他问及如何整治朝政,李棠阶说: 朝廷纲纪的整顿,在于严明赏罚,行则赏,违禁则罚,定要严明。凡朝廷通谕的一切政务,各封疆大吏必须实力奉行,不得违制,也不能懈怠。
两宫皇太后本来就对李棠阶有先入为主的好印象,又听了这一番话,于是任他为大理寺卿,成为执掌法律的最高长官。
清代全国设立9个总督。总督为朝中重臣,被称为封疆大吏。两江总督何桂清犯罪,被革职押解至京,对这样的大官处置十分不易,本来从重严惩给了斩决的裁定。何桂清在官场多年,自有人替他说话,提出来判刑过重,只判徒刑即可。李棠阶提出,何桂清贻误封疆罪大不应从轻处理,坚持斩首处死。终于,何桂清伏法,给清末腐朽的政坛一次震动。
李棠阶受到重用,又升为左都御史,署户部尚书。任命之际召对,他说: 治天下者必先安民心,要安民心必先察吏治,民心不满往往是吏治腐朽引起的。他提出来,今天的许多盗贼,都是昔日的良民,良民之变盗贼,往往是地方官贪污肆虐、欺诈百姓造成的。为了真正平定民间的造反叛乱,必须整顿吏治,减轻民间徭役赋税,百姓生活好了不会造反,这是根本大计。但治地方吏治先要从封疆大吏做起,大吏不公,地方官就管不了。
李棠阶这一较深刻、正确的见解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经过政变上台的两宫皇太后,关心的是保住朝廷安定,所以便任命他为军机大臣。但他不愿为吏,宁愿治学,两宫不准,李棠阶进了军机处,又授工部尚书。理学大师成了朝廷重臣。
四
同治三年(1864),清军从太平天国手中收回了江宁( 南京),朝廷奖赏众臣,李棠阶也被加太子少保衔。
作为军机大臣的李棠阶兢兢业业,实事求是,禀公从政。议政王恭亲王奕訢正处在顶峰时期,权倾举朝。李棠阶在军机处议事中,并不阿谀奉承,却对恭亲王和军机处同僚说: 我们受皇恩,在军机当值,处理军国大事,对上应忠言实告,不能文过饰非,对下应久而不懈。恭亲王多次对他的直言不以为忤,反而嘉许,使两人之间从公务关系加了一层私谊。两宫太后嘉许李棠阶,命其兼礼部尚书。
宋司马光编过一部《资治通鉴》,太后命南书房、上书房诸臣把清代历朝的治世事迹,编成了一部《治平宝鉴》,由各大臣轮值进讲。李棠阶每当轮值进讲的时候,总是认真准备,以历代史实结合清代进行以古喻今,每次进讲以原本经义,畅论史实,最后归于当朝,提出己见。如,他认为皇帝不宜有嗜好,不然上有好者,下有从焉。有些投机取巧之辈就会窥伺方向,投圣上所好而以谋私。
同治四年(1865),恭亲王因与两宫皇太后、主要是西太后慈禧的矛盾,而被谕旨退出了军机处。
李棠阶认为恭亲王不仅助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而且年青有为,具有英才大略,是清朝的难得重臣,如今虽然外忧内患略平,但不可轻弃大臣。另外,惇亲王、醇亲王对恭亲王的被罢,军机也上疏奏留,于是恭亲王再次入主军机。
咸丰、同治两朝,外敌入侵,农民起义。李棠阶认为朝廷对各级大臣、将领往往赏多罚少,所以群臣对大事每每藐视,认为吏治不好、作战不力都无所谓。在李棠阶几次上疏直言之后,两宫太后采取一些措施,以奖罚分明。
李棠阶自入军机,只要有一事处理不好,就忧形于色,尽心尽责,毫不懈怠,是同治朝军机处的干员。
而他自己公务之余,仍潜心理学,手书康熙朝理学大师汤斌遗书以自勉。他自己则十分清寒,在军机大臣中生活最为俭约,经常对家人说,我生于忧患时代,终生不能忘掉挨饿受饥的时刻。
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因积劳成疾,终以不治而逝。终年68岁。
太后遣贝勒载治前往祭奠,赐金治丧。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赐祭一坛。
清廷上谕,说他“植品端方,持躬清政”,“夙夜宜劳,克尽厥职”。
相关参考
季芝昌季芝昌,字云书,号仙九,江苏江阴人。父亲季麟,是钜鹿县知县,因为捕匪无力,被发配到新疆。季芝昌靠自己苦读,以图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但屡试不中,更加发愤。道光十二年(1832)终于经会试中进士。他不
许庚身许庚身字星叔,是浙江仁和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深受封建礼教的教育,少时博览群书,尤好天文地理,对经史颇有研究,是个地地道道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卫道士。在咸丰二年(1852),他以举人身份考取了
“重瞳双眼笑谁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万古留。”这首李棠《题纪将军庙》的诗歌是充满豪气壮志的,诗句里的重瞳就是项羽,字里行间满是对项羽的怀念、敬佩,对英雄悲壮逝去的惋惜,一代霸王终成土灰。
知名人物 章宗祥生平故事简介,章宗祥历史评价,章宗祥怎么死的?
章宗祥,字仲和,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1879年(清光绪五年)生。父章菊生,为清朝拔贡。章宗祥幼年进私塾及当地书院读书,继入上海南洋公学。1899年赴日本留学,初入第一高等学校,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法
知名人物 熊庆来生平故事简介,熊庆来历史评价,熊庆来怎么死的?
熊庆来,字迪之,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1893年10月20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十一日)生于云南弥勒县息宰村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熊国栋在清朝末年曾任云南省巧家县和赵州县“训导”(
阿尔弗雷德·冯·史里芬(AlfredvonSchlieffen,1833—1913),德国资产阶级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所制订的“史里芬计划”,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
“重瞳双眼笑谁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万古留。”这首李棠《题纪将军庙》的诗歌是充满豪气壮志的,诗句里的重瞳就是项羽,字里行间满是对项羽的怀念、敬佩,对英雄悲壮逝去的惋惜
杨一清杨一清,字应宁。祖籍云南安宁。其父杨景以化州同知的身份退休,携其家小迁居巴陵(今湖南岳阳)。杨一清少年时就文才出众,以奇童被举荐为翰林秀才。宪宗皇帝命内阁选择优秀的老师教育他。14岁那年他参加乡
毛纪毛纪,字维之,山东莱州人。成化末年,参加科举考试,乡试名列第一,又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到翰林院学习。毛纪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因考试成绩优异,便留翰林院任职。弘治初年,毛纪任翰林检讨
胡家玉一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个震奋人心的消息传到江西新建:年仅19岁的胡家后生在殿试中名列一甲三名,成为该年大考的探花郎。人们奔走相告,争相传播这一喜讯。这位胡家后生就是后来名列朝班,官至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