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卢荫溥生平简介?卢荫溥历史评价?
Posted 清朝
篇首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卢荫溥生平简介?卢荫溥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卢荫溥生平简介?卢荫溥历史评价?
卢荫溥
卢荫溥,字南石,德州(今属山东)人。他的祖父卢见会是康熙十六年(1677)的进士,起初任知县。多年为官,卢见会廉洁奉公,很有声望。乾隆中叶,是清王朝的盛世,经济上一片繁荣,特别是两淮地区的盐业极其兴盛。当时卢见会正任两淮盐运使,他学识渊博,富有才干,善于与人评古论今,结交贤士文人,经常与有志之士共论天下大事。他本人风流贤明,文采颇丰,当时人把他与极负声誉的王士祯相提并论。卢见会就职扬州时,曾多次主持皇帝的南巡大典,为地方官员所羡慕。卢见会历任两淮盐运使,就两淮地区的盐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多次实行得力措施,严厉杜绝支销冒滥现象,不法官员和盐商一并惩治。正是由于他为官秉正,成了地方奸官邪商的“绊脚石”,以致全家遭受一场大难。乾隆三十三年,地方上出现一起贪污案,不法官吏乘机与盐商勾结,倒卖大批盐,以牟取暴利,朝廷严格审查,自盐政以下的官员多数遭难。当时卢见会虽已辞官回家,由于小人谗言朝廷仍没放过他,被逮捕审问,严刑拷打,最后含冤死在狱中。官府没收了卢见会的全部家产,且株连他的子孙,卢荫溥的父亲卢谦被贬戍守军台。当时卢荫溥才9岁,家境贫困,无法维持生计,卢荫溥只得随母亲回到外祖父家,与他们相依为命。卢荫溥虽出生于官宦世家,但他的童年时代却是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境况中度过的。生活的穷困造就了他纯朴的性格,他祖父率直秉正的素养和为官事迹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也为他以后走向仕途铺垫了道路。
随着家境的逐渐好转,卢荫溥的母亲为使儿子长大后能有所建树,重振祖父的基业,让他就读于长山。一晃三年过去了,大学士刘统勋上奏皇上,为卢荫溥的祖父平反昭雪,乞请皇恩赦免他的父亲。同年,乾隆帝准奏,授卢荫溥的父亲做了广平府同知。卢荫溥在父亲的指点下更加刻苦读书,勤奋学习,锻炼能力。乾隆四十六年,卢荫溥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为翰林院编修。当时阿桂主掌翰林院事务,特别赏识卢荫溥的才干。但在乾隆五十六年,朝廷进行官员考核时,卢荫溥却被降任礼部主事。阿桂与卢荫溥在翰林院共事多年,知他博学多才,于是上奏乾隆帝说: 卢荫溥做事谨慎周全,很有能力,改任很可惜。乾隆帝答复说: 让他就任部曹,以验证他的治国治事的能力。后来,卢荫溥多次主管科举,山西乡试,督领河南学政。嘉庆五年(1800),他充任军机章京,主管川(今四川)、楚(今两湖)军事。卢荫溥励精图治,治事有方,常被他人赞赏。嘉庆八年,准备安葬孝淑睿皇后,皇后的葬礼无成规仪式,礼部大臣的商议未合圣意。于是,朝廷诏令卢荫溥回京主管仪曹,他仔细考订礼制,撰写了大仪,上奏嘉庆帝,皇上审议后非常满意,于是就按他的建议执行,卢荫溥为此得皇上器重。卢荫溥任官期间,曾多次随地方大臣赴各省监察督促政事,他为官清廉,勤于政务,朝廷为此晋升他为光禄寺少卿。嘉庆十六年,大学士戴衢亨病逝,嘉庆帝因为卢荫溥熟悉且善主枢务,并多次奉圣命出外督察,多积功劳,于是加他四品卿衔,诏命他为军机大臣上行走,掌握了许多朝臣曾倾慕已久的大权。卢荫溥继承了他祖父的遗风,愈是官位高,愈是秉正、严谨,效忠于朝廷。为此他深受皇上宠信。此后,他历任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嘉庆十八年,晋升为兵部侍郎,后调任户部。同年,他护从圣驾到热河,当时京城时局极不安定,正值各地白莲教起义,滑县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欲进犯紫禁城,京城一时深伏危机。九月十六日半夜,卢荫溥闻报得知京城事起,急忙面见圣上与军机大臣商讨国策。卢荫溥虽为官秉正,深得民意。但他终究还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理人,他势必要从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清王朝效力。第二天,卢荫溥护送圣驾回到京城,出谋划策协助朝廷镇压了天理教教徒起义,稳定了京城的政局,充当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从他本阶级的利益看,他又为清王朝的统治立了一份功。朝廷因此为他叙功,赐他的儿子卢本为举人。
嘉庆二十二年,卢荫溥就任礼部尚书,后调任兵部。皇上因他忠于朝廷,做事谨慎老练,很有远见,特加他太子少保。不久,他又调任户部,兼刑、吏两部尚书。这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嘉庆年间,同时就任三部尚书,是很难得的。由此可见,皇上对他的器重和信任。嘉庆二十三年,修史官员撰写《明鉴》进呈嘉庆帝,但未合圣意。于是朝廷又诏命卢荫溥偕同托津、章煦、英和、和瑛共为总裁,选拔翰林院中学识广博,并且擅长修史的人员,依圣意对《明鉴》严加核定、删改,书撰成以后,嘉庆帝非常满意,更加赏识他。历朝历代为官正直者,往往受到少数奸邪之臣的诬陷。工部主事潘恭辰监督琉璃窑工程,秉公办事,原则性极强,一丝一毫也不疏漏,且对主持官员要求严格,为此潘恭辰遭到不法官吏的诬陷诽谤,被逮入狱。潘恭辰贫困且无外援,文书证据得不到公正的承认,却得到意想不到的罪名。为官清廉的人都为此义愤填膺,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不久,消息传到乾清宫内,卢荫溥正任吏部尚书,再者他一向秉公办事,且果断有度。他想皇上势必要委命他去查办此事。果不出他所料,嘉庆帝诏命他详查此案。他奉命依法办事,考察事情的起因,发现了潘恭辰的亲笔信,案情真相大白。于是卢荫溥上奏皇上,释放了潘恭辰,依法惩治了那些不法官吏。为此避免了历史上一场冤案的发生。后来潘恭辰做布政使时,因为官秉正而名噪当地。嘉庆二十五年,卢荫溥奉诏主持会试,其中有一会元陈继昌,是大学士陈宏谋的玄孙,在乡试、殿试中都名列第一。在清朝,科举得三元称号的,只有乾隆年间的钱棨和嘉庆朝的陈继昌两个人。嘉庆帝深感这是本朝的骄傲,诏命卢荫溥详细记下这件盛事。卢荫溥也十分赏识陈继昌的才学,极力荐举陈继昌在朝任枢务,后来陈继昌果然很受皇上恩宠,以致于官运亨通。由此可知卢荫溥知人善荐,不拘人才。这年秋天,嘉庆帝驾崩,由于皇上生前的宠信,卢荫溥负责撰写遗诏,但因撰拟不慎遭难,降五级留任。不久,调至工部。
嘉庆帝崩,道光帝即位,这时清王朝已明显的走下坡路,政治腐败,经济萧条。作为前朝元老卢荫溥年事已高。道光元年(1821),调任吏部,兼管顺天府尹,罢军机大臣之职。道光二年,朝廷因他多年在前朝主持军机事务,勤于政务,调任后还能尽心效忠,为官态度秉正,特大加奖赏他。道光七年,任协办大学士,道光十年,拜任体仁阁大学士,主管刑部。道光十三年,卢荫溥自感年事渐高,又身患疾病,乞请辞官。道光帝因他历经乾、嘉、道三朝,忠心耿耿,效忠朝廷,特加他太子少保,仍食全部俸禄。道光十九年,皇上又专门设宴为他叙级,再晋升他为太子太傅。同年,他病逝于故里,享年80岁,追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肃”。
相关参考
裕禄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十三日,天气异常郁闷,令人心烦,京津形势危急,八国联军向中国百姓、清朝官军进行了残酷的杀戮,中国百姓及清军奋起还击。这天,在天津西北的杨村清军给八国联军以有力回击,
松筠清朝康雍乾盛世时,国势强大,周边臣服。自乾隆中期开始,政治危机四伏,吏治腐败,贪污受贿,怠惰偷安,官场一片乌烟瘴气。松筠生逢其时,然而近墨不黑,是当时少有的清正廉洁、勤于职守的官员之一。松筠,字湘
阿桂乾隆年间,两平准噶尔,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靖台湾,服缅甸、安南,两次降服廓尔喀,清朝国势达到极盛。乾隆对边疆用兵屡屡得胜,这同他十分注意奖掖功臣有很大的关系。他曾四次令画工为功臣画像,挂在紫光
刚毅刚毅,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十七年(1837)生。他由笔贴式入仕,历任刑部郎中,江西、直隶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山西、江苏、广东巡抚等,光绪二十年(1894)授军机大臣。纵观刚毅的一生,外
文祥在清末重臣中,文祥可谓宦途风顺之人,也是清末较有作为的满族大臣。一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文祥出生于一个满洲正红旗瓜尔佳氏家庭,取字博川,号文山。经多年刻苦努力,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
明珠明珠,字端范,姓纳喇氏(又作纳兰氏、纳腊氏、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卒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是康熙前期著名的权臣,曾位至大学士。明珠的祖上亦非泛泛之辈。明初,
桂良一闽浙总督瓜尔佳·玉德是满洲正红旗人。乾隆五十年(1785)得一子,取名桂良,字燕山。桂良从小好学上进,玉德甚为喜爱。嘉庆十三年(1808)桂良由贡生捐纳为礼部主事,第三年又捐升员外郎。挤身仕途后
瑞麟19世纪50至60年代,正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作为清廷重臣的瑞麟,既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又为清廷效力抵抗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一瑞麟,字澄泉
荣禄荣禄,字仲华,瓜尔佳氏,满族,清末满洲正白旗人。他祖父是帮办大臣,父亲是甘肃凉州镇总兵。荣禄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从承袭骑都尉开始,而后便是工部员外郎、神机营翼长、副都统、左翼总兵、正蓝旗护军统领等
文庆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因其职掌为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要务,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向各部门、各地方发布指示,权力重大,故成为清代的中枢机构。文庆在30余年的政治生涯中曾三任军机大臣,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