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孙毓汶生平简介?孙毓汶历史评价?
Posted 光绪
篇首语:志高品高,志下品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孙毓汶生平简介?孙毓汶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孙毓汶生平简介?孙毓汶历史评价?
孙毓汶
孙毓汶字莱山,山东济宁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大官僚大地主家庭,父亲孙瑞珍大半生在仕途上拼搏,当了户部尚书。孙毓汶却立有大志,当官一定要超过父亲,而且叫人服。少年孙毓汶博览群籍,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学习成绩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为了早日入仕,他由举人直接考取了内阁中书。此间,他了解到进入中枢机构———军机处的大臣,几乎无一不是进士出身。在咸丰六年(1856),孙毓汶参加了全国举子参加的会试,大黄榜上一甲共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当孙毓汶到榜前一看,“孙毓汶”三个大字就写在一甲的中间第二名上! 内心的激动自不必说,这位一甲二名的进士,被授任翰林院编修。刚刚进入翰林院的孙毓汶在这年六月,就受命任实录馆协修官,参加《宣宗成皇帝实录》的编写,书成后,全体参编人员受赏,孙毓汶得旨,列入应升之缺的排列中,下步提升是优先的。孙毓汶入仕之初,一直得父亲的指点,不幸的是,他还尚未有所成就,他的父亲就在咸丰八年,病逝了,他悲痛万分,决心不负父望,辞去官职,回家为父亲守丧。皇上念孙瑞珍为朝廷辛苦大半生,所以推恩给他的子孙,孙毓汶得恩加侍读衔。虽说孙毓汶世代为官有功于朝廷,但也不能有半点违背朝廷的行为,否则就会受到大清律的惩罚。咸丰十年,孙毓汶为保护自家在济宁的财产不为起义的百姓所侵夺,他在济宁办了团练,这年朝廷征捐税,他又抗捐不交,成为济宁一霸。这件事为御史所弹劾,当时主持朝政的恭亲王奕訢闻听十分气愤,他老孙家世受国恩,享受了别人无法享受的高官厚禄,而今外有洋人侵扰,内有百姓起兵,他孙毓汶竟然带头抗捐,真是岂有此理! 奕訢对他简直就是深恶痛绝! 孙毓汶这下可倒霉了,圣旨下来,革除官职不要紧,而且还将他遣往边疆去戍守。孙毓汶尝到了离开官职权势后的悲苦,这为他后来谨慎从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孙毓汶毕竟是在官僚世家成长起来的,他谙于为官之道,同治元年(1862),孙毓汶以向朝廷输巨饷,得以官复原职。同治二年五月,他再度为实录馆纂修官,不久,他担任邦总纂官。此后他连连升职,同治三年,一度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当《文宗显皇帝实录》完成过半时,孙毓汶奉旨遇缺时可自行上奏要求晋升。同治四年十月,孙毓汶提升为詹事府司经局洗马。在同治五年春的官员考核中,孙毓汶名列翰詹官第一,深得皇上的赏识,以翰林院侍讲学士起用,不久,补为侍讲学士。这时是西太后与皇帝“同治天下”的时候,实权在西太后手中,孙毓汶深知她的份量。八月,孙毓汶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并继续参加《文宗显皇帝实录》的撰修,书成后,孙毓汶得旨遇缺时可自行题奏晋升,皇上还赏他加三品衔。孙毓汶自打入仕以来,一直在京师为官,这年( 同治六年),朝廷令他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后来他还担任了提督福建学政,从事福建的教育工作。同治期,孙毓汶主要从事文字工作,这为他以后从政治国打下了文化功底。
光绪元年(1875),孙毓汶的母亲病逝,他再度离京回山东济宁为母亲守孝,直到光绪三年二月,孙毓汶守孝期满,又回到京师,担任实录馆总校官,九月,他又参加了《穆宗毅皇帝实录》的修撰,书修过半,孙毓汶得旨在晋级时,排列在同级官员的前面。光绪五年三月,孙毓汶被提升为詹事府詹事,四月,他又考察了右翼宗学,并为提督安徽学政。到八月,孙毓汶接旨,被提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他欣喜不露声色,因为他知道,自己将有更高的提升。果然不出他所料,光绪七年,孙毓汶被授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光绪八年,代理仓场侍郎,充任经筵讲官,光绪九年,转为工部左侍郎。光绪十年正月,孙毓汶兼代刑部左侍郎。受命赶赴江南等省按察事务。孙毓汶来到湖北,发现了郧县廪生( 明代令府、州、县皆置学,生员人月给廪米6斗,食廪者,谓之廪生。清代给廪饷4两)余瓊与县吏斗殴致死,此案久悬未决。孙毓汶与侍郎乌拉布辗转推究,深入调查,查明实情后,处理了悬案,他的议案成为可信的议案。三月,孙毓汶受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一任命,并非偶然。原来同治皇帝无子,西太后就以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四岁的载湉为帝,是为光绪皇帝。朝政一归太后把持。奕譞是道光皇帝的七儿子,是咸丰皇帝的弟弟,他的妻子是西太后的妹妹,所以,让他的儿子当皇帝便于西太后操纵政权。醇亲王奕譞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孙毓汶就多方结好于醇亲王,国家大事,醇亲王无所不知,因为他是皇帝的父亲,虽参予机密,但不常入值军机,臣下所上的疏文、奏牍等每天都送到醇亲王的邸府审阅,谓之过府。因孙毓汶博学多识,为政谨慎,处事圆滑,所以,深得醇亲王的赏识,由此,国家机要多为孙毓汶所知。这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中分成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和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因全国舆论呼吁对法宣战,主政的军机大臣倾向主和,遇到舆论的遣责,所以,慈禧太后决意尽罢军机诸大臣,消息从醇亲王处传到了孙毓汶,孙毓汶自江南巡视后,就被召回京,到军机处学习行走。此后,谕旨陈奏都由孙毓汶为传达,他的同行甚至有的都不能参予知道,其权重是显然的。光绪十一年六月,孙毓汶出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不久,补为军机大臣。十月,太后赐他紫禁城骑马,十二月,又赏他穿膆貂褂。光绪十二年,慈禧太后因光绪已16岁宣称次年归政,以醇亲王为首的大臣恳请慈禧“训政”,孙毓汶自然也积极参加了恳请,深得慈禧心意,三月,孙毓汶便得赏穿黄马褂。光绪十四年五月,又得赏戴花翎,任吏部右侍郎,方略馆总裁。光绪十五年,孙毓汶提升为刑部尚书,这年,光绪帝大婚,慈禧无法再“训政”,只好归政,但实权仍操纵在她的手里。在这大喜的日子里,孙毓汶得到皇上的御书“经德秉哲”四字的匾额之赏。奉慈禧懿旨加他太子太保衔。8月,孙毓汶兼代户部尚书,不久,又得赐西苑门内骑马。
光绪十九年正月,孙毓汶受命办理慈禧太后60岁的庆典,这年他还任过顺天乡试副考官。年底调任兵部尚书。光绪二十年,朝廷上下欢庆慈禧60大寿,文武百官得赏不等。孙毓汶竟得赏戴双眼花翎,这是汉官极少人能得的赏赐,一般是给王公所赏。还赏他用紫缰绳。八月,孙毓汶代理都察院左都御史。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方失败日方取胜结束,春天双方进行了和谈,李鸿章一行来到日本马关,在日方决定的“行”与“不行”之间选择,李鸿章将和约事先派人送回京师,皇上痛心疾首,廷臣所上上百的奏章反对签字,指斥议和不是办法。皇上的老师翁同龢和李鸿藻主张缓签,俄、法、德三国因日方侵犯了自己在华利益,所以也主张不要立即换约。这样,李鸿章为全国人民所指斥,处于困境。孙毓汶一向和李鸿章关系密切,互相支持,所以,孙毓汶力言不可再战,亟请皇上签字,皇上无可奈何,流着眼泪签上了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这样签定了。闰五月,孙毓汶因病上乞开缺,皇上对他很失望,但还是下诏挽留他,六月,他再次上乞开缺,诏许其请。从此,他告别了政坛。光绪二十五年,孙毓汶病逝家中。临终他还写了疏文上奏朝廷。谕旨称: “前兵部尚书孙毓汶,恭勤恪慎,练达老成。由咸丰时一翰林起步,屡掌文衡,再升卿位。朕统御天下后,命他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总理各国事务,补授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他为政勤恳、忠心耿耿。前因患病开缺,今闻病逝,痛惜万分。赏他《陀罗经》被,派镇国公载泽带领侍卫10员前往吊祭,依尚书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全部免除。应得抚恤,由衙门依例办理。其子户部员外郎孙梴等服满后以本部郎中有缺补任。其孙一品隐生孙肇煌,赏给员外郎。其灵柩运回老家时,沿途地方官要妥善照料,以示朕笃念老臣之心。”不久,赐他祭葬,加谥号文恪。
相关参考
张汇滔字孟介,安徽寿县人。早年在安徽省立中学读书,后入安庆营中当兵。1904年赴日本,与孙毓筠结识。1905年入阳明学社(即安徽同盟会分会所)。旋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与王庆云谋响应,以王为首
弘昼为清世宗雍正第五子。雍正十一年(1733)封为和亲王,乾隆三十五年(1770)薨。弘昼五世孙溥良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六世孙毓隆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八世孙启功为著
弘昼为清世宗雍正第五子。雍正十一年(1733)封为和亲王,乾隆三十五年(1770)薨。弘昼五世孙溥良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六世孙毓隆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八世孙启功为着
弘昼为清世宗雍正第五子。雍正十一年(1733)封为和亲王,乾隆三十五年(1770)薨。弘昼五世孙溥良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六世孙毓隆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八世孙启功为着
【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要求二十一条【8月14日】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发起筹安会,鼓吹帝制。【9月30日】总理派胡汉民、杨庶堪等赴菲律宾,邓铿、许崇智等分赴南洋各埠,筹讨袁军
【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要求二十一条【8月14日】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发起筹安会,鼓吹帝制。【9月30日】总理派胡汉民、杨庶堪等赴菲律宾,邓铿、许崇智等分赴南洋各埠,筹讨袁军
裕禄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十三日,天气异常郁闷,令人心烦,京津形势危急,八国联军向中国百姓、清朝官军进行了残酷的杀戮,中国百姓及清军奋起还击。这天,在天津西北的杨村清军给八国联军以有力回击,
松筠清朝康雍乾盛世时,国势强大,周边臣服。自乾隆中期开始,政治危机四伏,吏治腐败,贪污受贿,怠惰偷安,官场一片乌烟瘴气。松筠生逢其时,然而近墨不黑,是当时少有的清正廉洁、勤于职守的官员之一。松筠,字湘
阿桂乾隆年间,两平准噶尔,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靖台湾,服缅甸、安南,两次降服廓尔喀,清朝国势达到极盛。乾隆对边疆用兵屡屡得胜,这同他十分注意奖掖功臣有很大的关系。他曾四次令画工为功臣画像,挂在紫光
刚毅刚毅,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十七年(1837)生。他由笔贴式入仕,历任刑部郎中,江西、直隶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山西、江苏、广东巡抚等,光绪二十年(1894)授军机大臣。纵观刚毅的一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