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高斌生平简介?高斌历史评价?
Posted 清朝
篇首语: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高斌生平简介?高斌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高斌生平简介?高斌历史评价?
高斌
高斌, 字右文, 满洲镶黄旗人, 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3)。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博涉经史,学识颇广。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对治河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除喜欢听这方面的故事、看有关的书外,还能提一些颇有见地的建议。
最初,他在满旗子弟中因才华出众被选入内务府,他做事勤快谨慎,颇得上司喜欢。雍正元年(1723),被授为内务府主事。由于他勤于政务,不久就被提升为郎中,管理苏州织造。六年(1729),被授为广东布政使,以后又调往浙江、江苏、河南等省。高斌在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对于流经其任内的河流更是着重治理,百姓深受其益。雍正九年(1732),迁他为河东副总河,专管河务。第二年,调往两淮管理盐政,兼管江宁织造。十一年(1734),让他代理江南河道总督,第二年又复管盐政。二月份,命他在两淮地区就近学习河务,且代理江南河道总督。十二年,他管理了一段时间的盐务后,要求管河务。工部批准了他的要求,仍让他代理江南河道总督。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官员视河务为畏途。清朝时我国的水系主要有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除长江平安外,另外几条皆有水患,经常泛滥。一旦决堤,两岸百姓生者无几,而官员轻则丢掉乌纱,重则丢掉性命。因此,大多数官员不愿做河官,即使任官也只求任内能平安无事,甚至养河患以自肥,不管百姓死活。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以治河为己任的清官,如潘季驯、靳辅等。高斌便以他们为榜样,为国为民,识得河水习性,做了一辈子的河官。
为了熟悉河务,几年来他阅读了大量前人留下的文献,如《水经》、《经世文编》等,特别是康熙末年傅泽洪所辑的《行水金鉴》,它以《水经》为借鉴,并以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为四大水系,博采有关淤涝灌溉利弊文献,汇为一书,翻阅起来十分方便。高斌从前人的劳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不但注重书本知识,而且经常带着几个随从进行实地考察,风餐露宿,不知疲倦。几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黄河中下游、淮河及江南的各条运河,多次上疏提出合理建议。
在代理江南河道总督期间,高斌反复考察了徐州附近的范公堤。上疏认为,范公堤靠近江海,又有盐场的侵蚀,年久失修,造成断缺、剥蚀现象严重。通过丈量,这样的危险地段有64000余丈,因此要求增设护堤的堡夫。按每人管理180丈,需要增加350余人。这些堡夫可在沿河的村民中挑选,可以随时培修堤坝,由防汛官考察他们的勤惰情况。前任河道总督稽曾筠已经划分了各自管辖的范围,由堡夫和各级官员共同防汛。皇上很赞同他的建议,下令由他协同办理。很快就把范公堤加固修好。雍正十三年(1736),正式授他为江南河道总督。
乾隆元年(1736)六月, 江南就要进入汛期。高斌上疏说,河工抢修已迫在眉睫,需用大量的土方,准备按兵民四六的比例,由河兵负担十分之四的土方,民工负担十分之六的土方。皇上同意他的计划,按照他的要求发放费用。年底,他又上疏要求设立河库道。认为各省州县外解等各项河银关税数目庞大,都是各方自行收支,管理容易混乱。如果将此项库银自乾隆二年开始,全部收归河库道,一切费用随时可以上报明查,也有利于专款专用。这个建议很有新意,得到许多大臣的赞同。
河南永城县(今河南开封)、江南萧县(今属安徽),几乎年年遭受黄河水灾,皇帝命高斌会同两江总督赵弘恩、河南巡抚富德等筹划疏通的办法。通过多次考察研究,高斌认为,黄、淮河为害的原因是这几条河在直入山东、河南、江苏境内,河库坡度较陡,又直接或间接来自黄土高原,水流快,泥沙流慢,沉积一天比一天多,河身淤塞。结果某些地方河身比城墙还高,如开封就是这样。大堤一溃,全城皆成鱼鳖。治河官吏,不图根本,只加高巩固堤防,以救燃眉之急。这样的河道,必然水少即旱,水多即涝,甚至泛滥。清代的靳辅和他的幕僚陈璜采用汉朝王景的办法,在黄河上游层层设闸,控制并调节水量,防制了河患,取得成效。而明代的潘季驯则采用高筑堤束水的办法,使海口疏浚。这两位水利专家的办法虽好,但敢于借鉴的河官却不多,唯恐发生意外,丢掉乌纱。而高斌则大胆借用,并有所创新,在他看来,还有什么比把河水治好更重要的事呢?
高斌等人在研究之后,上疏说: “黄河南岸?山县的毛城铺,原来就有一个减水坝,萧山县王家山有天然减水石闸一处,睢宁县峰山有减水闸四处,这些减水闸都是康熙年间靳辅所建,是黄河分流、疏导淮河,以水治水的好办法。但是,这些工程年久失修,致使於泥沉积,使河道变浅,不能起到分流疏水的作用,而是引发水灾。经考察知,毛城铺原有洪沟、巴河两条河,都是黄河分流减压的支河。闸下的地势是东北偏高,西南偏低,提闸放水时,水会向南流,漫入祝家口。高斌认为,等河水干涸时,将洪沟、巴河的河道挖深、疏通,并且拓宽百余丈,于两河上游靠近毛城铺口门之处,把原来就有的蒋河沟疏通,祝家口、潘家口各筑一条土坝,拦截南流之水,使开闸引流的黄河水全部入蒋沟河、巴河、洪沟,分流南下,那么永城?山一带就可平安无事了。王家山天然减水坝把水汇入徐溪口,原来就有引河,但已有些沉淤。峰山脚下那个减水闸,年久失修,引河也有了浅淤,这都是应该疏通的地方。”
不久,他又上奏说,淮阳的运河自清口到瓜洲300余里,原来是为了把洪泽湖的水分到天妃闸,从高处倾泻而下,经淮安、宝应、高邮、扬州奔流入江,只凭借东西漕堤为障,湖水对漕堤的冲击过猛,时间长了会有决口的危险。所以请求在天妃、正越两闸之下,相距百余丈,各建三个草坝,坝下建正石闸两个,越河石闸两个,再在所建的闸尾再建三个草坝。这样层层设闸,屡屡收蓄,则水溜平缓,可以御洪泽湖异涨之水,也可减轻运河的负担。湖水三分入运河,另外七分会同黄河。洪泽湖的二闸非遇异涨之水不要轻开。使湖水全力御黄河之水,两水并流入洪泽湖,而高邮、宝应一带的湖泊也可容纳流经的黄河水,减轻黄河下游负担,则百姓可平安无忧; 而高邮、宝应等地的百姓也免受淹没之灾了。上疏后,工部议行。
高斌的这个合理建议得到了一些大臣们的拥护,但同时也遭到了某些人的反对。御史夏之芳等人上疏提出疑议: “毛城铺的引河一开,高堰则有被水淹的危险,淮、扬两地的民生可虑。”皇上认为言之有理,便命令高斌会同大学士稽曾筠、副总河刘永澄等再做一次详细的考察,仔细考虑一下会不会引起什么后果。正在这时,安徽布政使晏斯盛、广东学政王安国等,又一次请求疏通海口。皇帝便命高斌、赵宏恩以及江苏巡抚邵基会勘。二年(1738)的三月,高斌就黄淮等河的各事宜,需要奏请皇帝的问题总结了一下,上疏要求进京。得旨允许,正好赵宏恩被提升为户部尚书,奉旨入京。两人高兴地上路,来到京师。
皇上让高斌同大臣们商议这些有争议的问题,逐条详细分析。高斌就毛城铺的引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毛城铺的减水坝是康熙十七年(1678)靳辅所建,把一部分黄河水引到洪泽湖,用清水冲刷黄河的浊沙,60年来,河道两旁的民生深受其益。现在挖深毛城铺及引河,只是因为坝下淤泥阻塞了分水之道,挖去淤泥,使水有所归,并非开坝。况且所减下的黄河水,迂回曲折600余里,经过徐、萧、宿、灵等州县,有杨潼等5个湖的水为之停蓄,入洪泽湖时泥沙早已没有了,根本没有夹带泥沙入湖之患,也没有湖水不能容黄河水之虑。”夏之芳等仍坚持他们的意见,奏议没有决定。御史甄之璜也说:“毛城铺开河,淮扬百万民众,都会惶惶不可终日。”另外还有钟衡等认为毛城铺的工程,有碍于漕运民生,请求停止。但皇上听了高斌的见解后,认为高斌的计划是可行的,便斥之钟衡、甄之璜等人,批示同意淮阳和毛城铺的工程。
三年正月,淮阳工程提前完成,不但挖深了引河,疏通了河道,而且节约了大量的开支,因此官民都受到嘉奖。
这项工程完成后,高斌又上疏请求开新运口,堵塞旧运口,因为旧运口久废,多淤浅之处,不可能容现有水量,一旦黄河口淤澱,淮河水就要全部向南泛滥,沿途堤坝都会被破坏。为防止河水的倒灌,所以主张开新运口。四年(1740),皇上听到有些大臣议论高斌所改的新运口,离黄河稍远,而上游水势遇到黄河异涨时,也不见黄河水倒灌,认为高斌的行为纯属多此一举,劳民伤财。皇上一时不能断决是非,只有让大学士鄂尔泰乘车前往,勘察一下实际情况。鄂尔泰通过观察、考证,认为从长远来看,确实应该开新运口,堵塞旧运口,否则等到黄河水真的异涨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得到证实后,皇上对高斌更是信任。
七月份,高斌又上疏说,淮扬所属的运河口需要增加堤工的名额。原来堆积了一些应急的土牛,经不起风吹日晒,逐渐倒塌,不如改为筑一些小堤。经工部议定同意。
八月,高斌请求叩见皇帝,皇帝令他霜降后启程。来到京师后,令他同直隶总督孙嘉淦、总河顾琮会勘直隶河道。八月,他就勘察的水情,奏言道: “黄河自宿迁下至清河,河流湍急,内逼运河,唇齿相依,请求培修运河南岸缕堤,作为黄河北岸的遥堤。”又奏言道: “江都瓜河地势卑下,请另开运口,疏通河道,以减少淮河水到瓜河的流量。”另外他还提了一些建议,工部均议行。
不久,皇上调他为直隶总督,兼管河务。十二月,高斌奏请治理永定河,他认为关键在于使尾部疏通,故请求于三角淀的旁边开引河,下面接大清河的老河头,上接郑家楼水口,清除积口的淤泥,即把这些淤土改在北岸废旧的小堤南边,再加筑一些土坝,以防止水土向北流失。南岸的尾部,也可以筑坝,来阻挡南流的水土。其下面的河口,随时可以疏通。到上游则应考虑分流之道,请求在南岸的双营、北岸的胡林店、小惠家庄各建三合土的土滚坝一个,堤身要减落一些,使之比石坝少些尺寸。南岸的郭家堤原来就有草坝,也应该按以上规格重新修筑。大臣们商议之后,认为可行。
七年(1743),淮河、扬州一带遭受水灾,皇上命高斌及侍郎周学健会同总督德沛等人赈济救灾。事情结束后,还直隶。又一次上奏说: “永定河的上游为桑干河,北岸从山西大同县所属的册田村起,至西宁县属地的揣骨疃止,可各开闸灌溉田地,桑乾河从西宁石闸村入山,经过宣化县的黑龙湾,怀来县的合堡,宛平的沿河口。两山夹峙,一线中趋。若在山口取巨石错落堆叠,仿竹络坝,制成玲珑水坝,以刹住河水的汹涌之势,则下游的水患可以解除。”所奏之事很快批准。
九年(1745)四月,高斌因病在家医治了一段时间,病刚好就又投入繁忙的政务和治水工作中。五月,直隶叶城县的知县高封,上呈请求到山东开矿。就此事高斌上疏说: “臣想开矿之事,从前只行于滇粤边省,山东属内地不说,且矿区靠近孔府岱岳,似乎不太合适。况且开起矿来人员嘈杂,扰民生怨,奸祸易生,尤其可忧,请求立即停止。”这种不算开化的思想现在看来是陈腐的,但当时他考虑的是安定民心,稳定统治秩序,所以皇上很赞同他的意见,禁止高封去山东开矿。
由于他治河功绩突出,多次上疏提出建议,不辞劳苦,故乾隆帝很赏识他。十年三月,加太子太保。五月,授他为吏部尚书,仍管直隶水利、河道工程。十二月,命他为协办大学士,军机处行走。
乾隆十一年(1747),御史杨开鼎弹劾南河河道总督白钟山克扣工费,致使大堤决口,却不报灾情。皇上命高斌会同江南总督尹继善查办此事。不久,高斌等人回奏驳斥了杨开鼎的弹劾。侵吞之事纯属子乌,只有陈家铺被淹没的事是真的。白钟山因此被革职。
四月,高斌就水涨落的测定问题上疏认为,淮黄二河,每年伏秋水涨,其大小总以老坝口的标志为准则,对于此事我们该谨慎考虑,这是关系到百姓安危的大事。应该以乾隆七年最大的一次涨水,连同底水一丈四尺七寸为准,以此来测量每年的水势。各处坝闸的开闭,应以就近石工测定的水量为标准。辟如黄河可有徐州城外的石堤来验,淮河水则有洪泽湖山旴石坝可验,定好如此准则,验度工作才可有所依据,有关人员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如果黄河南岸向外洩水,有易山县的毛城铺坝、王家山的天然闸,只有宁县的峰山四闸不要轻易开,应以徐州城的石堤,连同底下的水,长至七八尺为限。秋汛过后,到九月初一就开始堵闭坝闸,蓄水抗旱。再就是坝外引水的支河,现在有四道,而蒋家营一河,河头直顺通溜,水四溢的特别多,现在只应留三道,其上游的王家庄引河,应该堵闭。总之,水闸的关闭要依实际情况而定,不必拘泥于时间。另外他还认为一些坝口应酌情缩小,以便于船只的顺利运行。疏入,不久被批准。
七月,运河水涨,海州一带被淹,命高斌前往勘察。他到达灾区后,会同当地河官河工,抢修工程,很快使水势平缓下来。八月,得到工部的嘉奖,十一月充玉牒馆副总裁。在这些工作完成后,根据运河决口的情况及补救措施,高斌上疏认为,应该加固六塘河、谢家庄、龙沟口诸处的堤堰,疏通中墩河、项家卫等河的河道。又上疏请求免除海州、沭阳、赣榆等县的赋税,对于板浦、中正,应把赋税折为银两,并减免一部分,皇上同意他的上疏。高斌还认为黄河水宜合不宜分,清水宜蓄不宜洩,只有按照前面制订的标准去规度湖河水势,视其涨落来定是蓄还是流,才不至于泛滥成灾,为害于民。这些筹划,都是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皆可循守。
十二年(1648)三月,授他为文渊阁学士,四月、五月,命他到江南会同河道总督周学健督理防汛,其直隶河道总督的职务,交给直隶总督那苏图管。五月,直隶水利工程结束,皇上奖励了高斌等人。
十三年(1649)三月,皇上命高斌同左都御史刘统勋到山东赈灾。不久,又命令他偕同总督顾琮到浙江,察明关于浙闽总督喀尔吉善弹劾浙江巡抚常安侵吞救济款一事。由于高斌和常安是旧识,因此高斌不忍穷追到底。皇上对此不满,又派别人去察。因高斌态度模棱两可,吏部议行后,夺去了高斌的官职,念他年老功高,仍留任上。闰七月,周学健因罪夺官,皇上命高斌去顶他的职务,任江南河道总督。但不久,因他在没收周学健的家产时徇私瞻顾,削去了他的大学士之衔,仍留河道总督。
十六年(1652)三月,乾隆帝下江南,路经高斌治理过的造福百姓的河道,感慨万千,回京后便重命他恢复大学士衔,管河道总督事。闰五月,让高斌暂管两江总督。八月,旴南阳武的堤坝工程尚未结束,由于出现了争执不下的问题,需要有人去做决断,令还未下,高斌主动要求去解决,皇上很高兴地同意了他的要求,私下认为他能急公任事,识大体。十一月,工程顺利完成。皇上又命他偕同汪由敦勘察天津河务。十七年(1752),高斌已七十高龄,皇上赏赐给他一首诗。
十八年(1753),洪泽湖水暴涨,邵伯运河决口,高邮、宝应一带被淹。工部决定严格追究责任。学习河务布政使富勒赫上奏弹劾南河侵吞款项。乾隆帝命代理尚书策楞、尚书刘统勋前去清查。不久,策楞等人上疏告发外河同知陈克济、海防同知王德宣贪污河款,并且指出洪泽湖之所以暴涨,是因为通判周冕未做准备,致使河水不能及时排泻。皇上责怪高斌没有严管下部官吏,徇私放纵他们,把他与协官河务张师载一同夺官,留在河务工地上效力赎罪。九月,黄河在铜山张家路决口,淹没了灵、虹等县,直灌洪泽湖,正河断流,夺淮而下。虹、灵等县一片汪洋。水深达四五尺,截断了漕运。乾隆帝认为秋汛已过,何致于决了河堤,便责令高斌等人去铜山,限期堵截。这时策楞又上奏弹劾同知李燩、守备张宝侵吞河款,延误工时。皇上命斩二人,并让高斌、张师载在旁观看,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二十年(1755)三月,73岁高龄的高斌积劳成疾,病死在河旁。这位操劳一生的河官终于可以好好安歇了。皇上赐他内臣衔,从银库拿出1000两给他治丧。
相关参考
毛主席的生活收支報表作者葛長銀編輯高斌毛澤東的一生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過記賬活動。少年時期,他給父親毛順生記錄家庭經營賬;投身革命事業後,他又把記賬知識運用到革命鬥爭的實踐中,一連串地在歷史上留下了長沙
慧贤皇贵妃受宠吗>乾隆朝有这么一位后妃,本是高官女儿却给皇子做了十年无名份婢女,自己被雍正封为侧福晋,在后宫的名分却和侍妾一样。自己的父亲高斌被乾隆在工地上折磨致死,弟弟高恒被乾隆处死抛尸荒野,侄子高
裕禄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十三日,天气异常郁闷,令人心烦,京津形势危急,八国联军向中国百姓、清朝官军进行了残酷的杀戮,中国百姓及清军奋起还击。这天,在天津西北的杨村清军给八国联军以有力回击,
松筠清朝康雍乾盛世时,国势强大,周边臣服。自乾隆中期开始,政治危机四伏,吏治腐败,贪污受贿,怠惰偷安,官场一片乌烟瘴气。松筠生逢其时,然而近墨不黑,是当时少有的清正廉洁、勤于职守的官员之一。松筠,字湘
阿桂乾隆年间,两平准噶尔,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靖台湾,服缅甸、安南,两次降服廓尔喀,清朝国势达到极盛。乾隆对边疆用兵屡屡得胜,这同他十分注意奖掖功臣有很大的关系。他曾四次令画工为功臣画像,挂在紫光
刚毅刚毅,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十七年(1837)生。他由笔贴式入仕,历任刑部郎中,江西、直隶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山西、江苏、广东巡抚等,光绪二十年(1894)授军机大臣。纵观刚毅的一生,外
文祥在清末重臣中,文祥可谓宦途风顺之人,也是清末较有作为的满族大臣。一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文祥出生于一个满洲正红旗瓜尔佳氏家庭,取字博川,号文山。经多年刻苦努力,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
明珠明珠,字端范,姓纳喇氏(又作纳兰氏、纳腊氏、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卒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是康熙前期著名的权臣,曾位至大学士。明珠的祖上亦非泛泛之辈。明初,
桂良一闽浙总督瓜尔佳·玉德是满洲正红旗人。乾隆五十年(1785)得一子,取名桂良,字燕山。桂良从小好学上进,玉德甚为喜爱。嘉庆十三年(1808)桂良由贡生捐纳为礼部主事,第三年又捐升员外郎。挤身仕途后
瑞麟19世纪50至60年代,正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作为清廷重臣的瑞麟,既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又为清廷效力抵抗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一瑞麟,字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