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汪由敦生平简介?汪由敦历史评价?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汪由敦生平简介?汪由敦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汪由敦生平简介?汪由敦历史评价?

汪由敦


雍正二年(1724)十一月的北京,已是冷气逼人,一派水瘦山寒的景象了。初五这日,天刚微微亮,就听得从远处传来一片钟声,悠长而庄重。随之,京城那两扇厚重的门缓慢地开启了,紫禁城从熟睡中醒来。各处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但仿佛这天与往常有着什么不同似的,各人的脸上有着一种喜气而又庄重的神情,像要发生一件大事。在人们的奔走相告中,方知今天皇帝要见新进士了。
这一天,皇帝赐殿试299人进士及第、出身。一甲三名为进士,二甲为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在众多新进士中,有一位很是引人注目,此人为二甲第一名。看上去他沉静寡言,气度端凝; 文章典重而有体,词约而旨深。
此人便是汪由敦。这一年,汪由敦33岁,刚过而立之年,正处于人生、事业的黄金时期。古时科举仕途很是艰难,知识分子几十年寒窗苦读而屡考不中者,大有人在,活到老考到老者,亦屡见不鲜,因此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而汪由敦在33岁能进入这个行列,实属不简单,也是来之不易啊。中了进士,他明白,从此要走的是一条仕途之路,路上必有风风雨雨,沟沟坎坎; 将有许多新的考验。他暗暗下定了决心。
那一天,他是默默地回到家的,没有一点喜形于色。沉静寡言的性格,使他“喜愠少见于色,遇事有识,默定于心中”,也正是这一点,使他深得雍、乾二帝,尤其是乾隆帝的赏识和重用。


汪由敦,字师茗,号谨堂。安徽休宁人。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历经了康、雍、乾三朝。
汪由敦从小聪明颖悟,与众不同,读书一目数行。8岁时就写得漂亮的文章,同县的人视其为“神童”。
但是只有先天聪颖,后天不努力,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少年的由敦十分懂得这点,所以学习勤奋刻苦。19岁那年,他在江浙一带游历,住在钱塘县(今浙江杭州)的一座破庙里,条件很艰苦。但是不管严寒酷暑,他读书总是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屋里那盏破旧的灯常通宵达旦地亮着。艰苦的耕耘带来了收获,文章写得文采斐然,且练就一手漂亮的好字,他在江浙一带名声渐起。
当时,徐元梦做江苏巡抚,注重网络人才。因由敦的名气,就请由敦做了他的幕僚。果然,由敦出谋划策、吟诗属文无不精通,深得徐元梦的赏识。等到后来,徐元梦升迁工部尚书,调往京城,由敦就以国子监的身份跟他一起入了京城。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传统,就是后一个朝代要修撰前一个朝代的历史,二十四史都是这样编写的。清时,顺治二年(1645)设明史馆,康熙十八年(1679)开始修明史,写成《明史稿》。到雍正元年(1723), 又在《明史稿》的基础上修编成《明史》。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编修人员有深博的历史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而那时由敦正因此而在京城中小有名气,所以被举荐做了明史馆的编修官,成为《明史》的主要撰写人,史书上说“明史之成终始赖公”。他笔法淹雅闳达,文辞流畅,严谨周密。正由于此,《明史》成为二十四史中编撰较好、较严密的一部。
在京的这一段时间里,由敦边修撰史书,边为考科举准备。白天在史馆工作,晚上回去,顾不得疲劳,夜以继日,青壁孤灯,刻苦攻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雍正二年,以二甲第一名中了进士,授与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踏上仕途,在京为官。
雍正十三年(1735),他官至翰林院侍读,兼四译馆编译。侍读是翰林院中的大官,负责向天子修学进讲,地位较高,为从四品官。他博古通今,熟知历代典制掌故,谙熟礼乐,所以朝廷每有大的庆典活动,都要请由敦来安排,制作礼仪之式,撰写文告、辞章。史称“朝廷大制作必属为之,一时奉为矜式”,可见那时他在翰林院中的地位和当时的名气了。
十三年,雍正帝驾崩,其子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当时雍正帝的丧礼及新皇帝登基的一切典礼,连同进御之文,都是由敦一人揽作的。他的撰拟详赡、细密,使得新帝大为满意。他突出的文采,博深的知识,灵敏的头脑引起了乾隆的关注。从此,他在新皇帝的手下,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乾隆帝,是我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文韬武略,自称“十全老人”。他办事雷厉风行,威柄独操,从不假权于人,对臣下要求极为严格。在这样一位能干的国君手下做臣,那是相当不易的,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罢官革职。尽管由敦办事老成,性情端恪,处处谨恭小心,但在这条坎坷的为官路上,也不免会有一些差错。宦海沉浮,几乎对每一个在仕途上行走的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
乾隆元年(1736),因由敦的文学名气,皇帝招他入了南书房,加授内阁大学士。南书房始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择词工才品兼优者充任,专司文词书画等。乾隆帝擅于写诗,据说一生留有十万余首,这对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他的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大臣代笔的,由敦就是皇帝经常的代笔人。每次按皇帝的要求写成都甚合帝意,皇帝也常说“知我者,由敦也。”对他愈加看重。
俗云: 天有不测风云。许多事往往是始料不及的。乾隆二年(1737),乾廷内传言说李绂要授会场侍郎,张坦麟要任江苏巡抚,这都是些谣传。御史刘元燮给皇帝上疏要求严禁妄传。皇帝令总理大臣询问具体情况,元燮讲他曾听说汪由敦到坦麟家道贺。由此,由敦上疏替自己辩解说根本没有这回事,结果反而引起了皇帝的怀疑。皇帝下谕说: “若没有这回事,则不辩自明,况且刘元燮在上奏中又没有提到汪由敦的名字,他怎么会知道刘说过他呢?”皇帝以此推理,认为由敦在朝中耳目肯定很多,于是下旨革去内阁学士职,在侍读学士位上效力。
虽然降了职,由敦仍是忠心耿耿,勤勤恳恳,没有丝毫懈怠。其实皇帝也没有因此而疏远他。五年(1740),又开恩恢复其内阁大学士职,并且在此后屡委以重任,由敦先后做过工部、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职。
由于常年侍从皇帝左右,同皇帝打交道。善于察言观行,识官辩吏的乾隆帝看出了由敦是一个沉静寡言,端恪老成之人,遇事有自己的见识,胸有成竹,但常默定于心中,办事缜密,一丝不苟,从容而有条理。身边能有这样一个近臣是很难得的,皇帝心中暗自高兴,所以四方巡幸,每次外出都要带上由敦。十一年(1746),召他入了军机处,任军机大臣。
入直军机处,对由敦来说,是他仕途上的一个转折点。军机处,在清朝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始设于雍正帝时,专门处理邦国大事,由皇帝直接统辖,像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有韬略的大臣,一般由各部尚书兼任。充任军机大臣,由敦和皇帝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不但要替皇帝修词补诗,制礼讲史,更重要的是要帮皇上裁断军政大事,治国安邦了。这个任务非同小可。55岁的由敦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锻炼得比较坚强了,在宦海沉浮中,已经能做到宠辱皆忘。一心考虑的只是邦国大事。
刚入军机处,就赶上对金川用兵。金川位于川西,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早先清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设立土司,利用当地头人进行管理。各土司中基本相安无事,只有金川一地屡次发生叛乱,十分顽梗。到乾隆十一年,金川再次闹事。为了使西南边陲永靖,好大喜功的乾隆发派重兵前去平定金川,自己坐镇于宫廷之内,向千里之外的各路军队指授方略。而由敦则侍立左右,帮皇上分析军报敌情,出谋划策。皇帝所传谕旨,有时一天数道,几千百言,而由敦耳听心识,援笔立就,不遗一字,洋洋洒洒,很合皇帝的意。十四年,金川奏凯,皇帝大赏有功人员,由敦由此加军功三级,迁升太子少师,协办大学士,一路扶摇直上,很为皇帝宠幸、信任。
汪由敦原出自张廷玉的门下。张廷玉为雍正朝的大臣,有大功于国,雍正帝特许廷玉死后附太庙配享。太庙是皇帝家族的祖庙,臣僚能享受配享的待遇,是极高的荣宠。乾隆十四年(1749),张廷玉年老要求回乡养居,临行前希望皇帝将先帝遗命重申一遍,他心里就踏实了。于是乾隆下手诏重申。此后,廷玉不亲自上朝谢恩,只派自己的儿子代替。皇帝不高兴了,命军机大臣拟旨责备廷玉,由敦出于师生之情,替廷玉申辩。而第二天,圣旨还未下,廷玉却早早地入朝谢罪。皇帝由此怀疑是由敦泄漏了消息,顾念师生私情,提早告诉了张廷玉。因此下旨革去由敦协办大学士职,留尚书任内自赎。
由敦一如既往,每天早早上朝,勤劳谨慎备至,宠辱俱忘。日日在军机处处理事务,对上要对皇帝负责,对下又要关心百姓疾苦。他综理庶务,安详周密,史书上说他“房谋杜断,一身兼之”。皇帝亦如以前般重用他,十五年(1750),皇上特恩准恢复其职。
十五年六月,夏季连降暴雨,永定河在固安决口。十六年(1751)积水更为严重,造成水患,人民深受其苦,怨声载道。由敦奉命前往治理,当时议论颇多,有人认为应另开新河,由敦不人云亦云,轻信别人。他先后三次亲往勘察,沿河进行了详实的观测,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开新河并无好处,而是应在河两岸广袤空旷的闲地上建诸多草坝,用以缓冲、分解水势。这个建议和治水方法是正确的,实施后得到很好效果。
当时京城内由于商人囤积居奇,市场上米少,而且货币又不足,一时米价昂贵,市民怨言很多。皇帝让大臣商议办法来平定米价。由敦分析了市场行情,敏锐地指出政府应先预支米供应市场,同时提前发放月饷钱,这样变供不应求为供过于求,实施后市价遂平。皇帝对这一措施大为赞赏,称赞由敦头脑敏锐,实在不简单。接着加衔太子太傅。太傅是一种荣誉很高的官衔,历朝均设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做为太子身边最高级的显官来对待。
乾隆时期的清朝,虽为鼎盛时期,但边疆地区仍时时传来不太平的警报,少数民族叛乱时有发生。二十年(1755)准噶尔部叛乱,皇帝派兵镇压,却也不放权于人,自己在京城进行遥控。每日军报都如雪片般飞来,皇帝才思敏捷,主意拿得快,并且精力旺盛,如有军报就是半夜也起来批奏。而由敦也更加辛苦,晨夕进见,侍立帐外,准备皇帝召见,有时夜里是不敢睡觉的,只在军机房的冷板登上打个盹完事。皇帝常召军机大臣商量对策及用兵方法。由敦从不多语,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徐出一语,但往往是一语惊人,别人自叹弗如,很合皇帝的意。因此皇帝要求由敦随召随到,分析军报,拟旨传达。出兵准噶尔几个月来,由敦真是辛勤备至。一次皇帝夜间批阅军报,召由敦进写谕旨,看到他由辛劳而消瘦的双颊,生出爱怜之心,传赐高丽参。由敦亦感圣主知遇之恩,更加勤勉。等到荡平准噶尔,由敦加军功三级。
皇帝的倚重,自己所居的显官要职,使由敦办事愈加小心,竭力奉职,在荣誉面前不敢稍有怠慢松懈。二十三年(1758),汪由敦由于劳累过度而患病。皇帝令他休养加以调治,并遣医送药,希望他快些病愈。然而由敦终究没能过这一年,撒手离这个世界而去,时年67岁。


汪由敦一生为人诚恳,其嘉言美行不可胜记。
他从不好大喜功,皇帝的嘉奖恩赐从不向人夸耀,对自己的亲戚子弟、家人也绝口不提。如果不是自己的功劳,那就更不会往自己头上揽了。一日,乾隆写出两句诗,让大臣补齐下两句。结果第二日上朝,皇上看得只有由敦的最好,于是下旨嘉奖,廷臣皆知。然而那次诗恰好是由敦让其门人赵君所作,所以由敦毫不隐实情,立即向皇上奏明。而皇上亦喜其诚实,对他更加倚重。
对家中族人,他亦关心备至。曾捐千金入家祠,助济贫困者。在京城修建休宁会馆,方便家乡进京考试的学子们,族人无不对此感激不已。
由敦一生好读书,擅诗文词章,碑刻篆写及书法。多次主事文化考试,曾三次做主考官,主持文武乡试,六次做为殿试的读卷者,帮皇帝选拔知识分子。在编撰各类大型书籍中,四次担任总裁、主笔。他的诗有若干卷行于世,深得读者欢迎,备受赞赏。他的书法力追晋唐大家之笔,其笔法深稳端劲,深得皇帝赏识,他死后,皇上令其子将他的书法集成了时晴齐法帖,摹勒刻于石上。
和别人不同,他不热衷于购田置地,而只知读书、做事。等到他死后,丧还老家。在朝廷中居高位、掌要职的他只有几间窄小的堂屋,连马回旋的余地都没有。而从京城运回老家的呢,也只是“赐书满载”而已。
他一生供职内廷近三十年,老成端恪,慎敏安祥,学问深醇,以谨恭著称,深得皇帝信任。及至他病重,皇上多次派太医前去诊视,并赐之医药补品。到死后,皇上亲临祭奠,加封太子太师,入贤良祠,并在京城内赏给园宅,办理丧事,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誉,很少有人获此殊荣,但由敦是当之无愧的。
皇帝令翰林院为汪由敦立传,谥号“文端”。

相关参考

清朝 裕禄生平简介?裕禄历史评价?

裕禄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十三日,天气异常郁闷,令人心烦,京津形势危急,八国联军向中国百姓、清朝官军进行了残酷的杀戮,中国百姓及清军奋起还击。这天,在天津西北的杨村清军给八国联军以有力回击,

清朝 松筠生平简介?松筠历史评价?

松筠清朝康雍乾盛世时,国势强大,周边臣服。自乾隆中期开始,政治危机四伏,吏治腐败,贪污受贿,怠惰偷安,官场一片乌烟瘴气。松筠生逢其时,然而近墨不黑,是当时少有的清正廉洁、勤于职守的官员之一。松筠,字湘

清朝 阿桂生平简介?阿桂历史评价?

阿桂乾隆年间,两平准噶尔,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靖台湾,服缅甸、安南,两次降服廓尔喀,清朝国势达到极盛。乾隆对边疆用兵屡屡得胜,这同他十分注意奖掖功臣有很大的关系。他曾四次令画工为功臣画像,挂在紫光

清朝 刚毅生平简介?刚毅历史评价?

刚毅刚毅,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十七年(1837)生。他由笔贴式入仕,历任刑部郎中,江西、直隶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山西、江苏、广东巡抚等,光绪二十年(1894)授军机大臣。纵观刚毅的一生,外

清朝 文祥生平简介?文祥历史评价?

文祥在清末重臣中,文祥可谓宦途风顺之人,也是清末较有作为的满族大臣。一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文祥出生于一个满洲正红旗瓜尔佳氏家庭,取字博川,号文山。经多年刻苦努力,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

清朝 明珠生平简介?明珠历史评价?

明珠明珠,字端范,姓纳喇氏(又作纳兰氏、纳腊氏、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卒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是康熙前期著名的权臣,曾位至大学士。明珠的祖上亦非泛泛之辈。明初,

清朝 桂良生平简介?桂良历史评价?

桂良一闽浙总督瓜尔佳·玉德是满洲正红旗人。乾隆五十年(1785)得一子,取名桂良,字燕山。桂良从小好学上进,玉德甚为喜爱。嘉庆十三年(1808)桂良由贡生捐纳为礼部主事,第三年又捐升员外郎。挤身仕途后

清朝 瑞麟生平简介?瑞麟历史评价?

瑞麟19世纪50至60年代,正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作为清廷重臣的瑞麟,既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又为清廷效力抵抗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一瑞麟,字澄泉

清朝 荣禄生平简介?荣禄历史评价?

荣禄荣禄,字仲华,瓜尔佳氏,满族,清末满洲正白旗人。他祖父是帮办大臣,父亲是甘肃凉州镇总兵。荣禄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从承袭骑都尉开始,而后便是工部员外郎、神机营翼长、副都统、左翼总兵、正蓝旗护军统领等

清朝 文庆生平简介?文庆历史评价?

文庆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因其职掌为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要务,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向各部门、各地方发布指示,权力重大,故成为清代的中枢机构。文庆在30余年的政治生涯中曾三任军机大臣,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