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古代科举考试为何不是“一年一考”?
Posted 科举
篇首语:枕上从妨一夜睡,灯前读尽十年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野史古代科举考试为何不是“一年一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野史古代科举考试为何不是“一年一考”?
今天是2017年高考的第二天,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多都安排在夏天。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考试无疑是科举考试,古代的科举考试为什么不是"一年一考"而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古代"大考"的考试时间为什么一般都在春季或秋季?"春闱"、"秋闱"与古人信奉的"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秋者,物皆成象而聚"的观念有什么关联?
古代科举考试为何不是"一年一考"?
《周礼》:"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
自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出现"科举"后,除了唐、五代和北宋前期,基本上每3年考一次,宋英宗赵曙在位时正式确立了三年开科一次。《宋会要辑稿·选举一》记载,宋英宗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月六日,"诏礼部贡院,今后每三年一开科场。"
三年开科一次,古人称"三年大比",这种考试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三年大比"制的确立,应该是受先秦时期相关做法的影响。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对自己任用的禹、后稷、皋陶等22名官员,首创"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的考核办法,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据三次考核成绩决定升降,这是中国最早的"三年考"记载。
周代时,"三年考"已出现于学生考试中。据《周礼·地官》"乡大夫"条:"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每隔3年举行一次大考,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进行考查,从中选拔出品德优秀、才华出众的人。
舜的"三岁一考功"和周的"三年则大比"是否属实?历史上一直有不同说法,但"三年大比"在科举考试中长期流行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古代为什么不像现代高考一样"一年一考"?根本原因是"三年考"已能满足和适应各朝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一年一考"反而效果不佳。如唐朝和之后的五代时期,每年的会试能及第的人数很少,有时只有三四人,后梁前期一两年甚至无人应试。
当然,"三年大比"也会影响人才选拔的效率。为了弥补周期过长的缺憾,古代朝廷会通过"制举"、"恩科"等特种考试来作调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约,给"等不及"的优秀学子提供机会。
古代"大考"一般安排在哪天?
《新唐书》:"十一月为选始,至春乃毕"
在科举时代,除大考年限规定与现代高考有所不同外,考试日期的安排上也有很大差别,科举考试一般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据《新唐书·选举志下》,隋朝科举,"十一月为选始,至春乃毕。"从初考到终考,前后大约三至五个月。除了特殊科目以外,一般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误期不补。
隋朝才子杜正玄就曾因主考官的原因耽误了当年的科举考试。据《北史·杜铨传》,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杜正玄应试隋朝最高级别"秀才科",初试成绩优秀被录取,复试却因主考官、时任朝廷左仆射的杨素拖延,过了吏部规定的考试日期。杜正玄尽管复试成绩依然优秀,最后仍被退回,只好次年再考。
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实行三级考试,如宋朝有州试(解试)、省试、殿试;明清时一般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也有实行四级考试的,如与南宋对峙的金朝,便分为乡试、府试、会试和殿试四级。但不论是三级考还是四级考,考试日期一般都不会安排在夏季。
在宋朝,相当于明清时乡试的解试一般安排在秋八月,当月十五引试入场;省试,南宋孝宗时正月十五引试入场,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改为二月初一引试入场。殿试原则上安排在春三月,后为照顾四川等偏远地区考生,先后推迟到四月或五月。金朝规定的科举是四级考试:乡试安排在春三月,府试安排在秋八月,会试放在次年,于正月二十日开考,殿试则于三月二十日进行。
元、明、清三朝考试时间已相对固定。元朝的乡试安排在秋八月二十日开始,会试安排在次年的春二月初一;之后是殿试,日期是三月初七。明朝乡试一律定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初九至十五日,故称"秋闱",也称"正科",与非常规的"恩科"相区别。会试安排在次年,即丑、辰、未、戌年的春二月初九日至十五日,又称"春闱",因由礼部主持,故亦称"礼闱"。殿试又称廷试,明初规定在春三月初一进行,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起,改在春三月十五日。清朝科举考试日期安排与明朝基本相同,但执行起来更加严格、完善。
相关参考
苏轼这个人,除了仕途不顺,常遭人暗算外,可以说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奇才。喜欢诗的都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喜欢词的人都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喜欢书法的都知道“苏黄米蔡
苏轼这个人,除了仕途不顺,常遭人暗算外,可以说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奇才。喜欢诗的都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喜欢词的人都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喜欢书法的都知道“苏黄米蔡
科举制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革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
蒲松龄屡考屡败之谜,参加科举考试44年,为何连个举人也没考中
古代科举考试是王朝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使到了清朝,虽然有世袭或者捐官之说,但科举考试依旧是天下读书人成就自己的唯一出路。清朝的科举制度延用明朝,而明朝的科举制度是在宋朝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此时科举
古代科举考试分几等?秀才、举人....?分为十等,古代科举考试按以下划分:1.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
自打隋朝大业四年(607年),隋炀帝以“试策”取士以来,直到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科举。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演变趋势,应了一句老话:“把复杂的东西搞简单,那是能耐。”复杂的科举,考法越变越简单,就是为了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1,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社会承认你为读书人。2,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3,院试,取得国子监等读书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4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哪些内容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
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科目?科举考试的项目和内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侧重。进士科重在考杂文诗赋和策论,明清时特重经义。明经科,以五经为主。明法科,以律令为主。明书科,以书法为主。在考试方法和考试组织方
状元并不是一种官职,它只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个代称。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被称为是「”元”,比如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被称为是「”会元”。而殿试第一侧被称为是「”状元”。科举考试始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