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李三才入阁之争

Posted 陛下

篇首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李三才入阁之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李三才入阁之争

李三才入阁之争

士大夫形成派别,党派之间的倾轧空前激烈,明神宗对此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党争便愈演愈烈。万历三十八年前后,围绕李三才的评价问题,两派兴起一场恶斗。万历二十七年,李三才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当时神宗派出的矿监税使横行天下,公然抢夺民财,侵凌地方官吏。李三才上疏直谏:“陛下爱珠玉,小民也要温饱,陛下爱子孙,小民也恋妻子。陛下怎么能为聚敛财富,就不让小民满足温饱之需呢? 怎么能为延年益寿,就不让小民享受朝夕之乐呢?朝廷政令、天下情形弄到目前这种样子,还不发生叛乱,自古以来就没见过。”奏疏呈上一个月,没有任何反应,他又上疏说:“一旦众叛亲离,土崩瓦解,小民皆为敌人,风尘满天,乱众蜂起,陛下将块然独处,这时即使黄金满房,明珠填屋,又由谁来守护呢?”神宗仍是既不采纳也不斥责。实际上,李三才是个善用权术的官员,他在自己的辖区设法打击宦官,逼死囚陷税官爪牙为同党,然后抓来杀掉,以致一些恶狗不敢进入他的地盘。他还积极笼络朝士,抚淮十三年,结交遍天下,有客来到,他便和人谈论当时弊病,无所顾忌地抨击当政大臣,并不时上疏攻击首辅沈一贯,和东林党人站到了一起。其实他并不廉洁,花钱如流水,但他却得到好名声。一次,他宴请顾宪成,只摆上三四样蔬菜,第二天却一下摆上百种佳肴。宪成很惊讶,他只淡淡地说:“昨天偶然缺乏,所以寥寥无几,今天偶然有钱,故罗列满桌。”宪成因此认为他淡泊。东林党人盛赞李三才堪为大臣,想引荐他入客,而浙党对他恨之入骨,攻击他“大奸似忠,大诈似直”,争论辩驳,数月不息。于是,李三才上疏请去,皇帝乐得看热闹,根本不理,三才只好自己引去。

相关参考

李三才是谁?李三才是怎么死的?

  李三才是明朝中后期大臣,家族世代继承军官职位,祖籍陕西临潼,后落籍顺天府通州,此后在这里长大。  万历二年,李三才高中进士,初授户部主事,不久升户部郎中。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进入官场的李三才和其他

历史人物 李三才是谁

  李三才是明朝中后期大臣,家族世代继承军官职位,祖籍陕西临潼,后落籍顺天府通州,此后在这里长大。  万历二年,李三才高中进士,初授户部主事,不久升户部郎中。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进入官场的李三才和其他

李三才到底是好官还是奸臣?李三才为什么没有被贬官?

  李三才是明朝后期大臣,顺天府通州人氏,生年不详,去世于公元1623年,字道甫,号修吾。万历二年,李三才高中进士,二十七年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总督漕运。万历三十八年,受人推荐,差点以外官身份入内阁,然

历史人物 李三才到底是好官还是奸臣

  李三才是明朝后期大臣,顺天府通州人氏,生年不详,去世于公元1623年,字道甫,号修吾。万历二年,李三才高中进士,二十七年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总督漕运。万历三十八年,受人推荐,差点以外官身份入内阁,然

历史人物 李三才主要成就和作品介绍 李三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主要成就>抑止税监>抚淮期间,针对横行一时的矿税监问题,李三才连疏上奏,指出矿监税使搜括民脂民膏以供自己挥霍,结果弄得各地怨声载道。并批评万历皇帝不理朝政。万历皇帝不予理睬,李三才再次上疏责备皇帝不理

明朝的鸳鸯阵和三才阵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却别

明朝中期,在军队普遍衰落的情况下,戚家军的出现,绝对是一股清流。他们战斗力强,军队纪律好,荡平了为患东南数十年的倭寇。而在当时戚家军当中,出现了一种其他军队少见的鸳鸯阵和三才阵。这两种阵法的出现,对于

明朝 郑以伟生平简介?郑以伟历史评价?

郑以伟明朝阁臣中有一人叫郑以伟,极为有趣。一般来说,官至入阁为相者,都是读书甚多、学问渊博,而且已奋斗多年。郑以伟在入阁之前,也有同样的经历,这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可奇怪,但有意思的是,他入阁之后,就

明朝历史 明神宗备受宠爱的三子福王邀祸惨死

明神宗备受宠爱的三子福王邀祸惨死  李三才的免官在万历三十九年,其时矿税之弊已不可胜言。由宫中直接派出去的太监,搜刮之苛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只要某地有某物稍为著名,无不为追索的目标。地方官及言官不断

明朝历史 李福达之狱是怎么一回事

嘉靖初年,“大礼议”之争风波未息,又发生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此案牵涉到民间秘密宗教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纷争。因此,审理一波三折、几经反复。最后,主持终审的张璁、桂萼、方献夫三人秉承嘉靖帝意旨,置法律与

历史人物 赵贞吉 官僚_赵贞吉为什么能入阁_赵贞吉简历_赵贞吉的结局

本名:赵贞吉别称:赵文肃字号:字孟静号大洲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明人(汉族)出生地:四川内江桐梓坝主要作品:《赵文肃公文集》主要成就:明穆宗时入阁,参与促成“俺答封贡”赵贞吉–明代名臣、学者  赵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