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陈恭人物传,陈恭生平事迹,陈恭评价
Posted 指挥部
篇首语: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陈恭人物传,陈恭生平事迹,陈恭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陈恭人物传,陈恭生平事迹,陈恭评价
陈恭是中共早期从事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员之一,曾任南昌起义部队第20军第2师党代表、广州起义总指挥部副官长。1928年,他被派任中共湖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兼湘东红军司令员,领导苏维埃运动,不幸以身殉职,壮烈牺牲。
(一)
陈恭,学名陈昉篪,字子平,1905年9月30日 (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二)诞生在湖南省醴陵县泗汾镇湾塘村。
他家是书香门第,祖父做过官吏,积累了一份田产。其父陈劲园读过十多年书,曾在谭延闿执政的湖南省政府作书记官。陈劲园有三子,即昉勋、昉篪、昉龙①。
1911年冬,陈恭的母亲把他送入本村私塾启蒙。父亲从长沙来信不同意,要儿子“入新学,念洋书”。陈恭遂转到泗汾镇崇德宫小学就读,1919年夏毕业,考入醴陵县立中学(设于城关渌江书院)。不久,陈恭被父亲接到长沙长郡中学读书。由于受五四运动新潮流推动,长沙师生的思想极为活跃,陈恭常随同学们上街游行,喊出了“禁用仇货,提倡国货”的口号。他的英语成绩很好,曾用英文写标语,贴在英、日驻湘领事馆的围墙上,抗议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1920年冬,湘军发生内讧,地方实力派赵恒惕挤走谭延闿,另组省政府。陈劲园去职,携子回故里。陈恭回到醴陵县立中学,将长沙的新思潮带给同学们。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派李立三在毗连醴陵的安源煤矿从事工人运动,李立三常回母校醴陵县立中学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陈恭的思想上激起了朵朵浪花。陈恭面对人间不平等的现状,仇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同情劳动人民,开始思考探索改造旧社会的道路。从他保留下来的作文本中,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变化。如在《我所之大欲》一文中,就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禁欲主义,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由快乐的人生观。他写道:“一般之人言大欲,皆谓无矣。实则忙忙碌碌,而求其财。我独反之,以为人生在世,必求娱乐。求财则造灾祸,岂非反人生之本乎?故必以娱乐为大欲,与之奋斗。而我求娱乐之大欲,即现在最有价值之马克思所主张之学说是也!”虽然此时陈恭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很肤浅,却毕竟迈开了第一步。文章最后把娱乐与民主联系起来,他疾呼: “要改造社会、革新政治,非发扬民主不可。要发扬民主,更要使民众获得文化知识,亦应有言论、出版、结社自由。”①
思想的火花转化为行动。1923年春,陈恭在进步教师孙小山(即后来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称赞的县农协委员长)的帮助下,与同学蔡升熙、左权、陈觉、宋时轮等30余人,合组社会问题研究社。陈恭被推为负责人。他向学校借了一间房子作社址,买回《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供同学们阅读。社会问题研究社每周讨论一次,多系陈恭主持。大家尽读书所得,发表见解,抨击时弊,有的文章还刊在自己油印的《前进》周刊上,流传全校。陈恭除了资助纸张文具外,自己也热心撰稿。他的文章幽默风趣,如《穷人与财神的问答》一文,通过描绘一个农民机智斗财神的故事,将土豪劣绅既贪财、又怕死的面目揭露无遗①。
当时,中共湘区委员会正发动湖南各界民众成立外交后援会,掀起反帝浪潮。醴陵县立中学师生奔向街头、深入农村。陈恭带领社会问题研究社成员散发传单、四处演说。他还组织学生纠察队,臂戴袖章,手提木棒,逐个商店检查日货。经过斗争的锻炼,陈恭的思想认识又有新的飞跃。这年夏末,他在中学毕业前夕,由孙小山介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
(二)
1923年10月,陈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18岁的陈恭与县立中学女生易大忠成亲。婚后,陈劲园要陈恭去长沙作邮局职员,因为凭他的生活经验: 军阀混战年代,只有邮务不受政局变化影响。可是,陈恭到长沙后,违背父命,选择了半工半读的道路,在平民大学听课。陈劲园认为有辱门庭,派人找他回去。恰巧这时,广东政府军政部开办陆军讲武学校,因谭延闿在广东任军长,陈劲园趁讲武学校来湖南秘密招生之机,写了一封信,打发儿子去广东,以图奔个“锦绣前程”。陈恭正想远走高飞,摆脱封建家庭的控制,自然爽快地答应了。据易大忠回忆,陈恭是1924年农历正月初九启程的,同行的还有一位亲戚郭建元(易大忠的姐夫)。本村贫苦农民何春发常受到陈恭的衣物钱粮接济,一定要为他们挑行李。三人迎着料峭的寒风,步行到醴陵上火车。粤汉铁路北段只筑到株洲,他们换船抵衡阳,因为湘粤两军在南岭作战,商旅不通。他们绕道湘赣边,翻山越岭入广东。由于步行辗转千里,误了考期,只好暂投谭延闿部当兵。
这年9月,广州黄埔军校招收第二期学生,陈恭喜出望外,邀郭建元前去应考,同被录取,编在步科大队①。陈恭到军校后,结识共产党员陈作为(湖南浏阳人,黄埔第一期备取生,留第二期学习),而且与广东的工农团体有了联系。他很喜欢读这些团体办的刊物,如《中国工人》、《犁头》等,还将刊物寄回醴陵,供社会问题研究社的成员学习。当时比他低两个年级的陈觉(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在长沙就义),就收到过这些刊物。陈恭孜孜不倦地攻读革命理论书刊,刻苦掌握军事技术,克服了来自 “名门大家”的书生气,思想素质有很大提高。年底,蒋先云、周逸群等,以列宁创办的《火星报》为旗帜,在军校组织了火星社,陈恭当即报名参加。不久,他们在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和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领导下,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陈恭不断追求进步,受到了党组织的重视。不久,由周逸群、陈作为介绍,他与郭建元等一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①。
1925年初,军阀陈炯明占领东江地区,并令部将洪兆麟进犯广州。广东政府于1月15日发布《东征宣言》,派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和两个教导团的新兵出征。陈恭等第二期学员虽然入学只经过短短五个月的军政训练,但是,为了保卫广东革命根据地,纷纷要求参战。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挑选了陈恭等部分第二期学员,组成东征军政治部宣传队,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工作。2月1日,他们乘船南驶东莞县,召开民众大会,宣传东征的目的。周恩来发表演说,宣布“此次军校出发,是为人民解除痛苦而来,增加人民幸福而来”②。陈恭等宣传队员牢记这一宗旨,努力扩大东征军的政治影响。部队沿广九铁路进军,每日疾走数十里,陈恭等在队前鼓动士气。每到一处宿营,他们奉周恩来的命令,在民宅前贴上“民众住宅,不许入内”的字条,动员士兵户外露宿。陈恭等还认真宣传东征军政治部关于“不筹饷,不拉伕,现款雇役,力资每公里银毫两角”的规定。这些行动,使东征军在东江人民中赢得了“仁义之师”的称号。老百姓感慨地说: “以前这里过军队,见什么就抢什么,这批学生军纪律严明,这样好的军队我们才见过。”③
有时,陈恭还被派往敌后,秘密地完成宣传和调查任务。据东征军政治部《本部东征日记》记载:2月22日,“本部在白芒花休息,上午本部成恭(即陈恭。——引者)同志偕同政治部派员至平山调查并宣传。”当时,平山尚在敌军控制之下,陈恭从那里获得了重要情况,于次日下午大步流星赶回,向总部报告。总部笔录“成恭同志报告数项如下: (甲)敌军对我军寒心之点有三:一是士气。我军士气旺盛,实由于平时良好之训练者半,党军之纪律严明者半,以此作战,战无不克,敌方有谓我军曾在黄埔饮血酒之说。二是武器。敌方三分之二为单响古枪,三分之一为七九步枪; 概无刺刀,子弹亦少; 大炮四门,只有两门可用,且只有三四十发炮弹,比我方之有锐利之刺刀和充实之子弹者,不啻天壤。三是军实。举凡及一切军需品,均极缺乏,远不及我方之充裕。(乙)平山居民因得自淡水的通信,早知我军军纪严明,故当我方粤军入境即不畏惧,嗣我等行该处略事演讲、发传单及粘标语,则市民极表欢迎。(丙)平山原有旧国民党员百余人,平山分部尚有牌文存在,现该处党员极愿意重新加入我党。”①
东征军得此情报,决定迅速进军,一路势如破竹,夺淡水、占平山、入据普宁、揭阳。洪兆麟部近万人被3000黄埔学生打得溃不成军,陈炯明又派林虎率万余人驰援。大军压境,东征军政治部对全体将士进行了政治动员,“三月十一日又派共产党员周逸群和成恭赴汕,接受后方寄来之宣传品及慰劳品,并与党代表廖仲恺面商革命军所到之处政治问题。”②3月12日,两军大战于棉湖,陈恭等带宣传品昼夜兼程从汕头赶回,与宣传队员深入战壕动员。东征军士气大振,高呼“革命军不怕死”,奋勇冲锋。陈炯明丢失老巢,退保闽南。东江平定后,周恩来派宣传队员分赴各县,安定民心,并帮助国民党筹建或恢复组织。4月19日,陈恭等来到潮安县,“下午二时,潮安县党部筹备处开会欢迎潘学吟同志就主席职,并欢迎我党部讲话。初奏欢迎乐,嗣由主席宣布开会词。潘同志演说,嗣又周亦群、成恭、黄锦辉三同志演说。均互相解释党义,并指导其责任与活动方法,历四小时始散会。”①东江地区各民众团体和学校师生代表来联系演说的,亦络绎不绝,陈恭等应接不暇。据4月20日的日记记载: “上午,派共产党员周逸群、黄锦辉、陈昉篪(成恭)等往金山中学演讲;下午,又到省立师范学校演讲。”②陈恭出色的演讲能力,曾蜚声潮汕,还受过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称许。
东江初克,尚不稳定,东征军奉命留守。随军的第二期黄埔学生在潮州组成分校,继续未完的学业。陈恭归校投入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认真学习步兵操典、筑城学等课程。可是,学习刚入正轨,滇、桂系军阀杨希闵、刘震寰部在广州趁虚叛乱。陈恭等立即回师广州参加平叛,政治部派他与周逸群等编印了《兵友必读》数千份,号召滇桂军中的革命士兵脱离反动军官,使该部出现了“士不用命、相率响义”的现象。革命军在一周之内,将叛军悉数缴械。战役结束后,陈恭回黄埔军校复课。
10月间,陈炯明卷土重来,抢夺东江。烽火连绵,黄埔军校将第二期学生提前毕业,分发各部充任下级军官。陈恭、陈作为、郭建元受政治部委派,到平山整顿党务。他们经过调查,清除了国民党县党部中与陈炯明有勾结的分子,发动民众迎接东征军到来。第二次东征的惠州战役,陈恭的好友陈作为战死,他满怀悲愤杀上城头,为战友复仇。血战一月,东江全境收复,陈炯明的主力被消灭殆尽。
1926年初,陈恭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海军局政治部秘书①,由于政治部主任李之龙兼职过多,因此,“所有政治部一切工作计划和事务,均由他(陈恭)代为负责”②,而且处理得有条不紊。就在这时,蒋介石处心积虑地排斥在国民革命军第1军(由黄埔学生军改编) 和海军局的共产党员,于3月18日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反诬蔑“共产派谋倒蒋,要炮轰黄埔军校,推翻国民政府,建立工农政权”③。3月20日,蒋介石派兵拘禁了第1军和海军局政治部的共产党员。陈恭一度遭软禁,并被排挤出海军。由于中共组织安排,他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科秘书④,在科长周逸群的领导下工作。
(三)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厉兵秣马,大举北伐。北伐军政治部主任邓演达要求全体政治工作人员“唤起工农,打倒军阀,铲除国祸”,成立一个宣传大队随军行动,陈恭被任命为左翼军(又称西路军)宣传队副队长⑤。7月12日,北伐军占领长沙,陈恭与周逸群在长沙开办政治训练班,培训新改编的唐生智第8军政治工作干部。
此时,驻湘西的川、黔军受北伐高潮的推动,也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组成第9、10军。周逸群、陈恭又奉命率宣传队去常德,见到第9军第1师师长贺龙。贺龙对周逸群、陈恭等共产党人非常佩服,要求他们留下帮助改造部队。贺龙后来回忆: “我和周逸群等共产党员交谈,我要参加共产党和改造部队。他们答复我,共产党是不关门的,只要够条件,一定有人找你。改造部队光靠广东派干部也是不够的,还要自己找一部分学生,进行政治训练。”①不久,贺龙率部攻占石门、澧州,在澧州开办了第1师政治讲习所,聘周逸群为所长,陈恭、郭建元、陈昌(新民学会会员、共产党员,受湖南省党部委托策动贺龙部参加北伐)等为政治教官。贺龙从部队挑选出一批官兵,又从社会上招收了一部分学生,约2000人,送到政治讲习所受训。陈恭给他们讲授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主要内容的新三民主义,提高官兵的政治素质。
1927年春,贺龙率部北渡长江,转战湖北,在鄂城改番号为独立第15师。党组织同意周逸群、陈恭等留贺龙部,由周逸群担任师政治部主任、陈恭为秘书②、郭建元为组织科科长。经过和陈恭半年的接触,“贺龙非常信任他,关于一切军事大计和政治主张,均与他商量应付,而贺龙的思想更接近于本党”③。不久,部队调武汉驻防,从沙市上船时,因人多船少,拥挤不堪,大家正在作难。恰好上游驶来一艘挂英国旗的货轮,岸边的士兵一齐喊话,要求轮船停下。陈恭素知洋人欺软怕硬,急令鸣枪,迫使英轮靠岸。他气宇轩昂地踏上船头,操着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涉。平常在中国内河航线上耀武扬威的英国人,慑于枪杆子的威力,只好载着独15师官兵去了武汉。
武汉是国民政府新都,易大忠从醴陵赶来,见陈恭衣着朴实,形同士兵,劝他在大都市生活应讲究点。易大忠已是中共党员,陈恭就批评她说: “我每月能拿到一百元现洋,但不能只考虑自己花,目前党还处在困难时期,经费来源不足,多交党费是我们每个党员应尽的义务。”①陈恭为了让妻子接受革命风暴的洗礼,建议她暂时留在武汉,参加女界为北伐军募捐的活动。
4月19日,武汉政府在南湖举行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陈恭随独15师强攻武胜关,冲开了通向河南的门户。强渡沙河后,独15师血战逍遥镇,痛歼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主力。陈恭等共产党员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倍受贺龙赞赏。就在这时,独14师师长夏斗寅乘后方空虚,举兵叛乱,威胁武汉政府。告急文书飞抵河南前线,贺龙率部回援。6月初,独15师奉命扩编为第20军,22岁的陈恭受命担任第20军政治部秘书长②。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中共向贺龙部派遣了大批两湖农运干部和中央农讲所学员。周逸群、陈恭等按中共组织的指示,协助贺龙妥善地做好安置工作,并在各师秘密建立中共支部,大大加强了共产党在第20军的力量。贺龙部队的“赤化”,吸引了不少黄埔学生,如黄埔一期生蔡升熙,曾由党派往湖南衡阳组织农民武装,“马日事变”后逃到武汉,就是由陈恭推荐到贺龙部任团长的。
(四)
1927年7月10日,武汉政府为与蒋介石争夺江浙地盘,调第20军“东征讨蒋”。陈恭等行至九江,忽闻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清党反共的消息,个个义愤填膺。形势急转直下,周逸群、陈恭等按照党的指示,请贺龙将队伍开往南昌,会合叶挺部发动武装起义。
7月27日,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举行前委会议,部署南昌起义。廖乾五、徐特立、周逸群、陈恭等共产党员协助贺龙,具体制定了第20军的行动计划。30日下午,贺龙在陈恭等陪同下,走进子固路中华圣公会的第20军指挥部。贺龙向团以上军官宣布: “根据共产党的命令,我今天起义了,愿意跟我走的,我们一块革命;不愿跟我走的,可以离开。”①8月1日凌晨,起义的枪声打响,陈恭颈上系红领带,左臂扎白毛巾,随贺龙指挥两个团攻击藩道衙门朱培德的第5路军指挥部。敌警备团控制鼓楼制高点,封锁了起义军的道路。贺龙将指挥部移到藩道衙门200米的地方,分出一部分兵力交陈恭指挥,从敌人背面翻墙入内,然后前后夹击,仅用三个钟头便将敌指挥部解决。敌军失去指挥中心,纷纷投降。起义胜利后,前委任命陈恭为第20军第2师党代表②。因该师师长秦光远是留任的旧军官,第20军党代表廖乾五叮嘱陈恭说: “党把带好这个师的重担交给你啦!”陈恭坚定地表示,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由于强敌压境,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盛暑行军,陈恭染病在身,仍拒绝上担架,给疲劳的战士们很大鼓舞。行至赣南会昌,敌钱大钧和黄绍竑部四个师围了上来,陈恭抱病上火线,指挥第2师断后,掩护主力撤到闽西汀州。9月中旬,起义军抵广东。指挥部决定朱德率第25师扼守三河坝,又留下周逸群的第3师警备潮汕。经过两次分兵,起义军主力不足6000人,被敌陈济棠、薛岳部2万人包围。双方激战汤坑,关键时刻,贺龙将陈恭指挥的总预备队第2师投入战斗,才杀出重围。此役,起义军伤亡近2000,且弹药耗尽,无力再战,撤出东江时,几乎被全部打散。陈恭与蔡升熙、郭建元等从陆丰县甲子港上船,退到海上,与叶挺等会合,一起去了香港。
10月15日,周恩来、张太雷等在香港举行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联席会议,决定发动广州起义。陈恭等接受了新的任务,潜入广州。12月9日,起义总指挥部在禺山市场陈少泉杂货店楼上召开军事会议,宣布叶挺、叶剑英为正副总指挥;陈恭担任指挥部副官长①,负责联络各部情况,保卫总部安全。12月11日,珠江两岸再起狂涛,南中国最大的城市飘起了红色政权大旗。起义部队改称工农红军,叶挺为总司令、徐光英为参谋长、陈恭为副官长。广州起义的枪声震惊了反动势力,国民党军阀在帝国主义炮舰的掩护下,经过三昼夜争夺,进入广州。陈恭与起义后担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的蔡升熙等冲出重围,由于人地两疏,决定赴上海寻找中共中央。
(五)
七一五政变后,中共中央从武汉迁回上海。陈恭、蔡升熙等到上海后,见到了先期抵沪的贺龙、周逸群等,分外高兴。中共中央安排陈恭随贺龙赴苏联学习军事,但贺龙想回湘鄂西开展武装斗争,便问陈恭有何打算。陈恭说: “我跟军长走!”中共中央研究后决定,组织以郭亮为书记,贺龙、周逸群、柳直荀、徐特立为委员的湘西北特委,领导湘鄂边的斗争。
1928年1月15日,贺龙带着周逸群、陈恭、郭建元、卢冬生等七人离开上海,在汉口谢弄北里与郭亮接上关系。当时,中共湖北省委打算组织武汉三镇的年关暴动,郭亮主持省委工作,不能分身去湘西,便决定由周逸群担任湘鄂边前委书记,协助贺龙组织湘西暴动,而将陈恭、郭建元留在武汉,协助作军事工作。由于武汉暴动计划泄密,不久,中共中央派郭亮去岳阳组建湘北特委,陈恭等回湖南工作。
1月底,陈恭、郭建元(不久在醴陵牺牲)到了长沙。一个多月前,中共湖南省委曾发动“灰日暴动”,省委书记王一飞、军事部部长李子骧等人牺牲。此时,中共中央已派任弼时主持中共湖南省委的工作,他指定陈恭暂代省委军事部部长之职,去湘东组织工农红军,并任命陈恭为湘东红军司令员①。2月初,陈恭到了醴陵县城。先后到达者,还有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省委特派员陈觉、赵云霄,以及省委新任命的湘东特委书记滕代远、醴陵县委书记林蔚。他们决心在这块爆发过秋收起义的土地上,再次揭橥起武装暴动的大旗。
特委和县委的秘密机关,设在离城不远的阳三石铁路工人宿舍,春节临近,他们加紧部署醴陵年关暴动。有人曾向陈恭提出一个问题: “南昌起义军好几万人都失败了,我们凭这几条枪能成功吗?”陈恭坚定地回答: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继续干下去。我们的部队虽然损失了不少,可是,我们的人还多哩!我现在回来了,醴陵的劳动人民不都是我们的人吗?”①在陈恭的领导下,醴陵中共地下党发动农民向敌人夺取武器,各区相继成立了游击队,并在南乡的丁斗塘、东富、龙塘办起小型兵工厂,打造梭镖、大刀、鸟铳、土炮。陈恭连续两次带领农军扑城,赤色高潮一时震动全县。为了筹划这两次扑城斗争,陈恭每晚都步行几十里,到农村去举行秘密会议。他还亲自带领铁路工人拧开株(洲)萍(乡)铁路上的铁轨螺丝,两次造成运兵列车的翻车事件。醴陵的革命武装也发展起来,县里有一个独立团(周云甫任团长、滕代远任党代表)南二、南三和北二区还组织了三个游击营,共有枪枝近千,开辟了以泗汾为中心,包括5个区35个乡在内的苏维埃政权②。
4月初,湖南清乡督办署调鲁涤平部2万兵力,“进剿”平(江)浏(阳)醴(陵)三县,醴陵农村苏维埃遭受了“血洗火烧”的浩劫。设在阳三石的秘密机关被敌人破坏,县委迁到碧山岭下的陈明连家。为了保护同志的安全,陈恭请陈明连将陈觉、赵云霄夫妇连夜送往长沙。陈明连也劝陈恭撤离,陈恭说: “我对醴陵的情况很熟,这里的工作离不开我。我是搞军事的,能应付下去! ”①陈恭留下来了,他与滕代远、林蔚冒着严重的白色恐怖,奔走醴陵各乡,为创建湘东红军和保卫醴陵苏维埃政权继续奋斗。
4月8日傍晚,陈恭与县委书记林蔚从东乡开会回来,返回西林的路上,在杨家嘴与地主武装相遇,不幸被捕。林蔚是赴法勤工俭学生,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过学,此时派到醴陵不到三个月,敌人对他不明身分。陈恭一口咬定不认识林蔚,是路上结伴而行的,而且自己也用了“陈子明” 的化名。但是,敌人奉行“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共党一人”的政策,把他们押到县城。县清乡主任叶文科认出陈恭,递了一张白纸要他“自首”。陈恭把纸扯得粉碎,厉声喝道: “要杀就杀,共产党人是不会投降的!”敌人恼羞成怒,把他打得血肉模糊,也没有问出一句口供。4月12日 (农历润二月十二)②的上午,陈恭、林蔚等被国民党军警五花大绑,押往渌江上的状元洲刑场。陈恭挺立在刺刀丛中对周围的人说: “打不垮的工农政府,杀不尽的共产党员! 再过18年,我又是一条好汉! ”一颗子弹穿透他的身躯,他晃动一下跌倒了,又挣扎着爬起来,面向南方喊道: “我死了也要面向南方”(因醴陵南区是工农武装活动和创建苏维埃政权的主要区域)。当晚,南区人民为牺牲烈士召开了追悼大会,大家宣誓: “一定要为陈恭烈士报仇,将革命进行到底!”
注释
①1985年4月23日对易大忠的访问。易系陈恭之妻,大革命时入党,在武汉作妇女工作。陈恭牺牲后改嫁,现78岁,住醴陵沈潭乡关口村。
①陈恭的作文本在1959年由易大忠交醴陵县档案馆保存。
①《革命烈士传略·陈恭同志传略》,未刊稿,存醴陵县民政局。
①《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33页。
①《革命烈士传记资料·陈恭同志事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62页。
②1925年2月18日上海《民国日报》。
③蒋先云: 《由前敌归来》,《中国军人》第2号,1925年3月2日。
①②《本部东征日记》(2月2日至3月20日),载《青年军人》1925年第2期。
①②《本部东征日记》 (3月21日至4月22日),载《革命军人》1925年第6、7期合刊。
①②④⑤《革命烈士传记资料·陈恭同志事略》第62页,存中央档案馆。
③李之龙: 《三二○反革命政变真相》,1927年4月出版。
①《八一访问贺龙将军》,载1951年8月7日重庆《新华日报》。
②③《革命烈士传记资料·陈恭同志事略》第62页。
①②《革命烈士传记资料·陈恭同志事略》第62页。
①余秋里:《英雄业绩与世长存》,1979年6月10日 《人民日报》。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南昌起义纪念馆关于第20军的战斗序列。
①许多材料将指挥部副官长误为陈赓,经考证,陈赓于会昌战役负伤,由卢冬生护送到上海就医,没有参加广州起义。参加广州起义指挥部副官长应为陈恭。
①《革命烈士传记资料·陈恭同志事略》第63页。
①《革命烈士传略·陈恭同志传略》。
②《醴陵革命斗争大事年表》,未刊稿,存中共醴陵县委党史办公室。
①革命烈士传略·陈恭同志传略》 。
②陈恭牺牲的时间说法不一,这里采用的是易大忠的回忆。她记得是农历润二月十二,还说收殓遗体时,因血肉模糊,不可辨认,是通过陈恭脚上有个瘤子的特征才认出的,因此较为准确。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清初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陈恭尹简介,陈恭尹书法风格如何
人物生平陈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隆武二年(1646)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被俘,被清军寸磔于市,全家除陈恭尹
陈恭尹是清初诗人,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的儿子,以明朝遗臣的身份终老。陈恭尹为广东顺德县人氏,字元孝,号半峰,晚年之时号独漉子,生于公元1631年,去世于公元1700年,与屈大均、梁佩兰
号称“军统第一杀手”的陈恭澍1907年出生于河北宁河。黄埔军校第五期警政科毕业。1932年加入力行社特务处,任组长、调查主任、北平站长,特务处本部组长。抗战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华北区副区长,
本站网导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军统四大杀手陈恭澍号称第一杀手”的详细内容!在蒋介石统治中国的时候成立了一个情报局,这个情报局表面上是调查一些事情内地里的任务就是刺杀日本的重要政员。军统的全名叫“国民
历史人物 陈恭澍在河内如何刺杀汪精卫的 他在上海都做过什么事情
河内刺汪>暗杀源头>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极力反对抗战,主张投降。他带头和陈公博、周佛海等人散布“抗战必亡国”的论调,遭到全国人民的痛斥。但汪精卫决意在投降的道路上走下去,不惜卖身投靠日本侵略者。>1
胡波胡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江西永新县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特别重要的干部”①,历任中共永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特委常委,莲花县委书记,湘东特委副书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