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张伯简人物传,张伯简生平事迹,张伯简评价
Posted 物
篇首语:知识投资收益最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张伯简人物传,张伯简生平事迹,张伯简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张伯简人物传,张伯简生平事迹,张伯简评价
张伯简
张伯简,字稚青,别名红鸿,白族,1898年出生于云南省剑川县金华镇桥头街。父亲张鹤裳是清末的秀才,曾在剑川高等小学任教多年。父亲耿直、倔强的性格和不畏权贵、敢于斗争的精神,给幼年的张伯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剑川县在旧时是所谓的文献名邦,人们从小就受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家训。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张伯简和其他青少年一样,也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刻苦读书。加上他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以作文和书法见长。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大理省立第二中学,除继续刻苦攻读,还关心国家大事,常在作文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1916年大理省立二中的学生与宪兵发生冲突,张伯简作为组织者与领导者之一,巧妙地率领同学与宪兵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1917年,张伯简初中毕业,回到家乡教小学。目睹军阀割据、遍地疮痍、民不聊生的现实,他萌发了参加实际斗争以改造现实社会的意念,遂于1919年春辞去教职,告别家乡,前往广州,经亲友介绍在驻粤滇军的一所医院里当军需。
五四运动爆发后,广州各界人民纷纷举行请愿和抵制日货等反帝爱国活动,广大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引起了张伯简的极大关注。他在日记中写道:
“晨起,看新闻纸数张,有留英学界《敬告国人书》,意重语长,言之痛心。”
“今日广东学界中学以上,经医院往军政府请愿取消青岛各条件,一时男女学生共千余,可谓热心国事。”
“今晨见报纸载,风潮甚烈,广东学界又因青岛问题全体罢课。军政府亦表同情。然皆纸上谈兵,未见实际,殊可叹矣! ”
“乘车归,沿途见贴有不买日货之标语,知昨夜公愤,提倡抵制日货。”①
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持抵制日货,张伯简“购一布帽,因近日国中提倡抵制日货,余有草帽一顶,亦自废去,不复用矣!”
群众的火热斗争更激发了张伯简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在日记中写道:“日来广东以政党意见不调,各方戒严。吁! 和会失败,犹尚内争不已,中国前途,可堪问耶?”“武人横行,种种怪象,都是为个人权利起见。动以国计民生为言者,乃藉口之词耳。中国人心日险,国步维艰,吁,可慨也夫! ”②
这期间,张伯简阅读了许多书籍,如张居正的《张江陵尺牍》,史可法的《史文忠尺牍》和孙中山的《孙文学说》等著作,以及《爱国报》、《新潮》等进步报刊。在他的日记中有许多关于读书的记载: “看《张江陵尺牍》数页”,“看《史文忠尺牍》一本,悲歌慷慨,令人发指!” “早起,看《孙文学说》 数十页,开人胸臆。早饭后理毕,仍继续看书。”③通过学习,他深感“将来中国尚多有事,锻炼自身亦有受用”。他对自己进行了彻底的剖析,提出了新的要求: “试问生来二十年,日见马齿加长,而一切社会学问一无所识,志不立,过不改,……今日依人糊口虽可以过,然根基未固,当此二十世纪中,尚有我立脚否乎?”①
五四运动后,新思想、新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科学的世界观,贫苦学生掀起了到法国勤工俭学的热潮。为了寻求救国的道路,张伯简毅然参加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活动。
1919年冬,张伯简以“理财本非所能”为由,辞去滇军医院军需职务,离开广州,远涉重洋,到了法国巴黎。1920年初,他在巴黎西郊的圣日耳曼中学补习法语,10月进入博利午工业实习学校,一面学习,一面工作。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元气大伤,急待恢复之时,按理说,勤工俭学生应有较多的工作机会,但由于勤工俭学生不懂技术,劳力不强,加上法国本身失业求职的人也很多,因此中国勤工学生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所以到1920年,在法国的1600多名勤工俭学生中,只有400多人有工可作,这就使一部分同学感到“勤工”既难,“俭学”更不可能,于是便发生了“能不能”与“要不要”继续勤工俭学的争论。有少数学生倡议开展一个向军阀政府要求生存和求学权利的“求学运动”。
张伯简与赵世炎、李立三、刘伯坚等坚决反对这一主张,于1921年2月提出了 “互助、劳动、改造社会”的口号,成立了劳动学会,接着又以它为核心,于3月28日成立了勤工俭学会。他们自筹经费印发意见书与声明,号召大家继续坚持勤工俭学,“甘做苦工,不希官费”。勤工俭学会成立后,得到很多勤工俭学生的响应,会员很快发展到200多人。勤工俭学会要求大家不择条件,有工就做,艰苦支持,不要影响勤工俭学①。同时,他们向华法教育协会写信,详细陈述勤工俭学的情况,要求该协会向法国提出交涉: 1. 在各工业学校开办特别预备班,吸收勤工俭学生学法文; 2.在各工厂开设特别学习部,吸收勤工俭学生当学徒,这封信在法国和国内的许多报刊上同时发表②。
为了提高大家对勤工俭学的认识,1921年10月,张伯简以“留法工人张伯简”的署名,在《时事新报》的《柏林通讯》栏目中,发表了《勤工俭学变迁略史》一文。这篇文章一开头就阐述了勤工俭学的意义: “勤工俭学是应世界潮流而生,为中国数千年文化运动荡激而成,是一种最光明显著的社会运动。他主要的目的,在促成智识阶级的猛省,与劳动阶级的觉悟,也就是改革中国黑暗地狱之初步。”文章还说明勤工俭学会的宗旨是“本工学主义及互助精神,实行勤工俭学以谋社会之改造。而劳动与互助为勤工俭学会会员共同的信条。”③
由于生活艰苦,劳动繁重,张伯简的身体愈来愈瘦弱。周围的同志很关心,为他筹集了一笔旅费,要他去德国、奥地利作一次旅行,以恢复健康。他接受了大家的建议,于1921年夏到德、奥两国,名为度假,实际借此机会进行了一次考察。他在写给国内亲人的信中说: “昨乃向工厂请假避暑,惟不愿以此时间金钱花之于风月,拟乘此机会旅行德奥两国,一观战后军国主义之消长与国际和平会议所造出强权跋扈之各国对于战败国家所留之罪恶,及战败国民负担加重以来之反声,顺便参观两国科学界之真精神,与德国革命后劳工运动之趋势,藉以略抒胸襟。”①抵德、奥后,他参观了许多工厂和学校,“所费不多,然知识上算是得无数的教训。”
张伯简回到巴黎后,积极参加了赵世炎、李立三、蔡和森等领导发动的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
1921年冬,张伯简转赴德国,在柏林继续勤工俭学,并加入了德国共产党。与此同时,他和旅欧共产主义小组的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等建立了联系,参加了旅欧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后转为中共党员。张申府在《我对旅欧共产主义组织的一点回忆》中说: “1922年我赴德国后乃在柏林成立了一个支部,人数渐渐加多。张伯简、熊雄,都是最早的分子”②。
此时,张伯简还积极参加德国少年共产党与少共国际的活动。1922年6月3日,他从柏林到衣纳 (即耶拿) ,参加德国全国少年共产党大会。5日上午,在衣纳大市场召开国际宣讲大会,张伯简和法、瑞、捷、奥等国少共代表先后发表演说。他报告了中国少年对于共产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的近况③。同年8月,他翻译并发表了 《少年国际纪念日——去年9月3日——少共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一个通知》。译文的末尾,他加写了按语,扼要介绍了少共国际的历史①。
张伯简还积极参与了由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的组织旅欧少年共产党的活动。1922年,赵世炎在给李立三、陈公培的信中说: “所谓全欧大组织即青年团……目前德国诸友联名——寿康、申府、伯简、恩来、清扬、子璋、披素——给我信促于‘五一’ 告成,但实办不到,……大概一月以内,准可告成。”②通过在法国和德国的同志一致努力,1922年6月,旅欧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正式成立,赵世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张伯简分别被选为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③。因张伯简在德国是中共旅德支部成员,后改选李维汉为组织委员。
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张伯简与赵世炎、张申府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赵世炎很信赖张伯简,称赞他有坚定的革命信仰,推荐他与谢寿康去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赵世炎在1922年4月25日给李立三的信中说: “寿康与伯简去俄事,……我们盼望国内能答应,即时委命……。伯简信仰很坚,诚实又有见地,且善活动,不过不善言语就是。将来他们去时,欧洲青年团当都给以代表名义,拿团体的责任,壮他们的行色。”④
1922年秋,张伯简赴苏俄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会后留莫斯科,入东方劳动大学。在东方劳动大学,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受到苏联人民的革命成就的鼓舞。他在写给国内亲友的信中,报告了苏联革命胜利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以及苏联人民对列宁的崇敬,对共产党的拥护。
1924年秋,张伯简取道西伯利亚回到上海,开始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他的任务是将蔡和森、恽代英等编好的《向导》、《中国青年》的稿件送到私营的明星印刷所去印刷,印好后又秘密地运到中共在上海三德里租赁的堆栈转发到全国各地。张伯简不仅积极为党的刊物做具体的事务工作,而且撰写文章,向广大工农群众宣传与推荐党的刊物。他在 《中国工人》第二期上发表的《向导周报与劳动阶级》一文中写道:“现在中国代表劳动阶级利益的言论机关,只有向导周报。向导周报可说是中国劳动阶级唯一无二的政治刊物。”“在向导周报指导之下,劳动阶级必能打倒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走狗——军阀资本家,从几重压迫下解放出来!所以向导周报是劳动阶级必看的政治刊物。”①
张伯简在负责党团刊物印制、发行工作的同时,还应瞿秋白的邀请,担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其后,他被派往京汉铁路沿线的一些城镇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4年9月,青年团中央局决定任弼时加入团的浙皖区委,为正式委员; 张伯简、俞秀松为候补委员②。
同年11月前后,张伯简担任中共中央出版部书记。这时,他的工作更加繁忙,家里屡次来信催他回乡探亲,都未能成行。他在回信中说: “伯简离家七年,本拟去秋回国后,即设法归省,并承家父母欢,早日完婚,不料事与心违,甫至上海,即为团体工作羁滞,责任所在,义不容辞,……伯简现在和将来,都要从事民族革命工作,生活朝东暮西,实无法顾及家庭。”①在担任中共中央出版部书记期间,他曾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政治生活》周刊,并担任该刊的编辑。
张伯简一面从事革命实践活动,一面又从事理论工作。他根据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的教材和自己的学习心得,翻译与编制了《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编写了《社会进化简史》。这两本著作都是中共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读物。《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1925年曾由上海书店套色石印出版,1930年至1933年又由中共领导的北方人民出版社以“晓旭”的署名出版。此书在1936年国民党查禁的革命书刊目录中,以“宣传共产,鼓吹阶级斗争” 的罪名列为禁书。《社会进化简史》,1925年11月由广州国光印刷厂印刷,国光书店发行。该书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很受读者欢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中央出版局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加以重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还推荐此书。他在1943年12月20日写给胡乔木的信中说: “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我。……我曾看过的一本赖也夫的社会学,张伯简也翻过(或是他写的)一本《社会进化简史》,诸如此类,均请收集。”②
1925年1月中、下旬,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和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在上海召开。张伯简参加了这两个大会的筹备工作。他为中共四大租赁并布置会场。陈延年由广州来上海参加中共四大,但一直没有同组织取得联系,中共中央的同志都为他的安全担心。正焦急间,张伯简在《民国日报》上发现了陈延年用一位同志的笔名刊登的一则“寻人厂告”,于是便喜出望外地跑到旅馆找到陈延年。中共四大正式召开期间,他又负责大会的文书、保卫工作。
青年团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开会前,张伯简被指派为大会议案准备委员会的成员,与林育南、张秋人、恽代英、任弼时四人讨论决定大会的各项名单和议程。他还被推定为组织委员会委员、无党青年运动委员会委员和大会秘书,参加了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大会开幕后,他和陈独秀、张太雷被大会指定为“特请列席人”。在这次大会上,张伯简被选为共青团 (这次大会正式将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央候补委员①。在团中央执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因贺昌未到职,张伯简被指定代理贺昌任农工部主任兼《平民之友》编辑。随后,张秋人赴天津负责团的整顿和发展工作,张伯简又被指派暂代中央局非基督教部主任的职务。
中共四大和团的三大之后,张伯简于2月5日写信给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国同学,介绍了这两个会议的情况。他在信中指出,“这两次大会上最有价值的议案就是民族革命运动的决议案”②。
五卅运动爆发后,张伯简被派往上海总工会工作,参加并领导了沪西小沙渡各纱厂工人的斗争。在工作中,他与纱厂女工、共产党员薛映华结成革命伴侣。这时,中共中央为加强对五卅运动的指导,由瞿秋白主编出版《热血日报》,张伯简负责为报社租赁房屋,布置编辑部。后报社遭“捕房”查抄,有关人员被捕。张伯简机智地与反动势力周旋,终于完成了营救、掩护同志和处理善后工作的任务。
1925年秋,张伯简被调往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委执行委员、军委书记,同时还负责指导工人运动的刊物《工人之路》的编辑出版工作。
1926年,以毛泽东为所长的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聘请张伯简为教员。但因他当时工作繁忙,又患肺结核,所以未到所授课。他编著的《社会进化简史》,被农讲所列为教员课外理论研究的参考书之一。
在震惊中外的省港工人大罢工中,张伯简与张太雷、邓中夏、苏兆征等一起,参与了领导工作。由于长期过度劳累,他的肺病发作。党组织将他送到当时条件最好的珠江颐养园医院就医。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1926年8月与世长辞,时年28岁。
①②③引自张伯简: 《南越游记——稚青日记》,现存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①张伯简: 《南越游记——稚青日记》。
①周钦岳: 《留法勤工俭学的片断回忆》,转引自 《赵世炎烈士资料汇编》,1980年7月四川省博物馆刊印的内部资料。
②《赵世炎烈士传记资料》,《赵世炎烈士资料汇编》。
③《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1集,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①《张伯简给赵星海先生的信》,《云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14辑。
②转引自 《赵世炎烈士资料汇编》。
③红鸿: 《德国少年共产党在衣纳的大会》,载《先驱》第12期。
①载旅欧中共党团组织创办的《少年》杂志第2期。
②《赵世炎给李立三的信》,《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2辑(下)。
③《革命烈士传通讯》1983年第3期。
④《世炎同志在法国的七封通信》,《赵世炎烈士资料汇编》。
①转引自 《张伯简文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6月版。
②赵朴: 《青年团的组织史资料(之二)》,《青运史资料与研究》第2辑。
①《致岳家诸长者》(1925年8月20日),转引自 《张伯简文辑》。
②《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17页。
①赵朴: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青运史研究》1983年第2期。
②《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张伯行个人简介_张伯行生平介绍_张伯行事迹_张伯行天下清官第一
本名:张伯行字号: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汉族主要成就: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官职:礼部尚书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清恪张伯行——天下清官第一 张伯行(1651年—1725年),
知名人物 张伯苓生平故事简介,张伯苓历史评价,张伯苓怎么死的?
张伯苓,原名寿春,字伯苓,以字行。天津人,生于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日)。父亲张云藻是秀才,擅长弹琵琶,以教授乐器为生。张伯苓六岁入塾,受过十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1891年考入北洋水师
人物生平步入仕途张伯行自幼即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伯行考中了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康
张伯行张伯行是清朝理学家、大臣,康熙年间进士,担任过礼部尚书等职,以清正廉洁著名,素来与噶礼不和,在科考风波中遭噶礼诬陷,但最终官复原职。张伯行简介>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
张伯行张伯行是清朝理学家、大臣,康熙年间进士,担任过礼部尚书等职,以清正廉洁著名,素来与噶礼不和,在科考风波中遭噶礼诬陷,但最终官复原职。张伯行简介>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
张伯行张伯行学习程朱理学,一生刚正清廉,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于公元1725年逝世,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清恪”,配享文庙。张伯行作品张伯行著作宏富,有《正谊堂集》十二卷、《道南源委》、《道统录
中文名:爱新觉罗·溥侗 别名:字后斋、号西园 国籍: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1877年(丁丑年)8月16日www.cha138.com 逝世日期:1952年6
张伯行张伯行学习程朱理学,一生刚正清廉,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于公元1725年逝世,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清恪”,配享文庙。张伯行作品张伯行著作宏富,有《正谊堂集》十二卷、《道南源委》、《道统录
张伯行是清朝大臣,同时也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生于公元1651年,去世于公元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敬庵。 张伯行自幼聪慧好学,到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读了四处五经。同时因为门风严谨,家教极好
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兢兢业业,明察秋毫,抑恶扬善,造福百姓,使得全省风气大变,官清民乐。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民做了很多好事,最主要的就是买粮抚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粮食要从他省购买,但前几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