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人日常饮食都有啥习惯 羌族习俗简介
Posted 羌族
篇首语:时间会告诉我们,简单的喜欢,最长远;平凡中的陪伴,最安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羌族人日常饮食都有啥习惯 羌族习俗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羌族人日常饮食都有啥习惯 羌族习俗简介
羌族家家户户都烧着永世不熄的“万年火”,名曰“锅庄”。锅庄既在堂屋中间的火塘或火炉上架一个“希米”(三脚架),上安一个直径近一米的大锅圈,圈上架锅。“锅庄”既是羌族的火神,又是羌民取暖和烧饭的热源,还是欢歌狂舞的中心。“锅庄”是神圣的,任何人都不得踩、蹬,不得在上面烤衣、裤、鞋、袜及尿布等。不能向火塘里吐唾沫,也不能跨过火塘。
羌民多不分家,故三代同居者常见。平日吃两顿饭,由媳妇做;从清明节起,农事繁忙,则吃三顿。早饭由媳妇做,多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焖而成);午、晚饭由婆婆做(媳妇上山劳动),多为菜稀饭家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喝白酒,以解乏。
盛饭由主炊妇女担任,盛好后,先捧给长辈,后送给男人,最后给女的。切肉则是男人的专职,女人是绝对不准的。据说是因为屠宰家畜与祭祀有关,必须由男人来干。
在家中,座次是固定的,一进门是孩子们的座位,孩子对面是上席,供老人坐,老人背对后山墙,山墙上镶嵌着白石(既最尊贵的白石神)。老人左侧是男人位,右侧使女人位。
切肉的刀放男座旁,炊具、餐具皆放妇女座旁。客人来,则男客坐男位,女客坐女位。如是贵宾,经老人邀请,可与老人同坐。羌族极重视年纪,其次是辈份,再次才是社会地位。
虽贵为一寨之长,未经长者允许也不能坐上席。在羌族人家里作客,不能翘二朗腿,否则会被视为轻浮、无礼。
相关参考
北川羌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类喜庆宴席模式,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原材料拥有的具体情况决定其档次和形式。凡修房造屋、婚丧寿庆,席桌上的配菜、盘、碗都有规定,下酒菜、下饭菜大体分开,其形式多为"十三花
粮食类:主要有玉米、小麦、豌豆、胡豆、红苕、洋芋(马铃薯)和各类芸豆、荞麦、莜麦等。将成熟的各类粮食收获、贮藏,可根据各自的食用习惯和爱好制作各类食品。玉米晒干磨成粉,可做干饭(和大米叫"金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记载的历史至少已有4000多年。羌族也是一个英雄的民族,一说大禹即羌族人。羌族今有19多万人,几乎全部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主要聚居地有茂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汶川县、理县、松
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著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羌语属藏缅语
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着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羌语属藏缅语
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部,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羌族的饮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是羌族物质文化生活的反映,羌族以米为主食,特色饮食别具风味,喜食咂酒,且爱吸自制兰花烟。羌族玉食玉米、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6]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经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将玉米粉放在甑子内蒸成颗粒状,即可当饭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重义气,纯朴,真诚,忌讳不雅之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首先要尊老爱幼。家庭里的一切事宜,首先要征得老人长辈
羌笛:羌笛系用骨制成,前端吊一截皮绳,又作鞭使。最初只“宫、商、角、徵”四音,传有名京房者(公元前77至37年)又加一高音按孔,构成“宫商角徵羽”5音,后汉马融《长笛赋》所记:“近世双笛从羌起……君明
羌民居住的各山寨很可能分属不同的部落。故节令不尽相同。同寨又有大姓小姓之分。同是过年过节,饮食安排也不一样。过年:羌族有自己的年节,也过汉族的春节。羌族的年节,又称“过小年”,时间不定,早的农历十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