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人是怎样“驯鹰”的 纳西族历史
Posted 纳西族
篇首语: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纳西族人是怎样“驯鹰”的 纳西族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纳西族人是怎样“驯鹰”的 纳西族历史
“调膘水”是驯鹰的关键,“膘水”是指鹰肚子里的油水。在“熬鹰”的头一两天内,鹰每天要吃约三两上好的新鲜牛肉,让它吃饱,吃好。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要控制鹰的进食量,每天仅让它吃八九成饱,让鹰保持在最佳的“膘水”。
“膘水肥”的鹰不愿捕猎,“膘水瘦”的鹰虽有强烈的捕食欲望,但会因体力不支难以捕到猎物,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训出一只好鹰。具有丰富经验的训鹰“老把式”可以通过观察鹰的眼神、动作、体形判断出一只鹰的“膘水”是否达标。
驯鹰的最后一步是在鹰进食的时辰将鹰带到空阔的地带,解开脚扣,让鹰自由飞翔,然后举起平时架鹰喂食的一只手臂,喊着口令,让鹰飞回手臂吃食。训练开始是在人少的地方,然后是在人多的地方,直到在任何地方只要鹰听见口令,就飞回主人手臂上才算大功告成。
驯鹰完成后,纳西鹰猎人便可上山“鹰猎”了,当地俗称“放鹰”。在纳西话中,鹰猎音译为“吾克可克”,就是“放鹰放狗”的意思。
纳西族所特有的狩猎方式就是带鹰带狗,用“撵山”(驱赶)的方式,捕猎野物。整个秋冬季节,李实和鹰友们每周都会出去鹰猎,有时甚至一周几次。不过,每次都要换山头,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不能涸泽而渔。
相关参考
云南向来被称为“歌舞的海洋”。云南已收集各族民歌、民曲2万多首,舞蹈6000多套,器乐200多种,民族乐器多达300余种,是中国民族乐器数量最多的省份。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当地歌王杨庆科
从东巴教的经典及其活动内容等方面看,它基本上是在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保留有较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残余。东巴教所宣扬的核心观念便是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即认为山、水、日、月、风、雨、雷、
纳西人按古规一连要过三天的火把节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纳西人按古规一连要过三天的火把节,点三个晚上的火把。每天门前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里的青年们个个拿着又细又长的小火把,沿着田埂、山路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首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
除夕晚忌不洗脚,而吃团年饭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进家门。在家中和村内忌唱“谷气”调。办喜事时忌跳“哦热热”歌舞。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妇女早起床。忌跨竖在门口的陆色白石,忌跨火
新疆哈萨克族是捕捉猎物的能手。他们捕捉不用现代化的武器。而是用传统的武器——鹰和猎狗。鹰作为猎手的“空军”,狗则作为“陆军”,只要“空陆军”齐出动,猎手准会满载而归。鹰是一种凶猛而灵敏的动物,要想捉住
丽江粑粑纳西族人喜欢喝酒,喝茶,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一般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两三个菜及汤。冬春时,纳西族人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
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个被世人称之为“象形文古国”的纳西人生活区域内,纳西人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象形文字不但创造了一种辉煌的古文明,而且丰富了纳西族乃至中国的古文化。7月28日,生活报踏访56
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个被世人称之为“象形文古国”的纳西人生活区域内,纳西人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象形文字不但创造了一种辉煌的古文明,而且丰富了纳西族乃至中国的古文化。7月28日,生活报踏访56
祭天。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