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花儿会”的传说是什么 土族节日

Posted 土族

篇首语: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土族“花儿会”的传说是什么 土族节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土族“花儿会”的传说是什么 土族节日

丹麻土族花儿会因起源和活动地点在该县丹麻镇而得名。丹麻土族花儿会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会期为五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丹麻花儿会历史悠久,在青海省境内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一直享有盛名。据专家认定,丹麻花儿会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经过历史的演变,它已成为展示土族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

丹麻花儿会起源于16——17世纪(明代后期),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认为是低俗野曲会而遭到禁止,一度中断,1978年以后逐步恢复。

逐步辐射和带动了东沟、东山、松多、五十等周边土族聚居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吸引了民和、大通等兄弟县以及甘肃、宁夏等地区的花儿歌手前来观摩、演唱和交流。

关于丹麻镇花儿会的来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丹麻土族花儿会会场很久以前,丹麻镇本是一片森林。后来,一个土司霸占了这里,弄得民不聊生,连续干旱了三年不下雨,几乎旱死了所有的生物。

后来,有一男一女两个人来到这里唱歌,他们不断的歌声唱来了雨,但两人也随即变成了两棵树。以后,大家为纪念这一男一女,每年在一定的时间里,就到这地儿来唱花儿,慢慢地形成了花儿会。这两棵由两个生命化成的树仍然枝叶繁茂,成为了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圣物。

相关参考

土族的姓氏主要有哪些 土族历史

土族是世居于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因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青海土族文化艺术,又以其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宗教信仰等诸因素的独特而增添几分神秘。同时,以“二月二擂台会”、“六月六花儿会”

土族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土族节日

春节是土族群众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从腊月就开始繁忙起来,置办年货,杀猪宰羊。民间有“快腊月,慢正月,不过三十不歇脚”之说。在除夕上午,平时借用的家具及其它物件都要自觉送还。下午将庭院打扫干净,张贴春联和

土族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土族节日

春节是土族群众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从腊月就开始繁忙起来,置办年货,杀猪宰羊。民间有“快腊月,慢正月,不过三十不歇脚”之说。在除夕上午,平时借用的家具及其它物件都要自觉送还。下午将庭院打扫干净,张贴春联和

土族有何传统节日?土族人怎样过节

春节。春节是土族最盛大的节日。节前十多天就开始各种准备,村村户户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饭,唱家曲,给将要出嫁的姑娘举行“戴天头”仪式,各家各户行接神礼,同时还要敬奉灶神和门神。大年初一,全家大小

土族的“纳顿节”由几部分组成 土族节日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1、跳会手“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会手

揭秘纳顿节:土族庆祝丰收的节日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玩耍”、“娱乐”。每年农历七

土族项圈有着怎样的传说 土族服饰

经历了时光磨砺,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土族在服饰上已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可无论是哪一个地区的土族服饰,基本特色一致,这是土族人民对美的独特理解,更是一种渗透骨髓的文化密码,为时光无法改变。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

土族人是怎样过他们特殊的节日的

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可以驱除虫害,四季

土族人日常与节日的饮食习俗有何区别

土族一般习惯于日食三餐,早餐比较简单,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为主食;午餐比较丰富,有饭有菜,主食为面食,常制成薄饼、花卷或疙瘩、干粮等食用;晚餐常吃面条或面片、面糊糊等。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当地的手抓

土族人是怎样过他们特殊的节日的

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可以驱除虫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