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如何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

Posted 陶渊明

篇首语: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陶渊明是如何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陶渊明是如何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

陶渊明之所以这般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也是因为他也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般的,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骨气。那么,陶渊明是如何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若说只是凭骨气,那么,我们的这位大诗人,恐怕连发牢骚的力气都没了。陶渊明(352或3…陶渊明之所以这般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也是因为他也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般的,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骨气。那么,陶渊明是如何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若说只是凭骨气,那么,我们的这位大诗人,恐怕连发牢骚的力气都没了。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这个历史上很出名的人物,流传了几千年,从小学我们就知道他,读过他的诗词的人,都被他的自然性情所吸引,采菊东南下,悠然现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想去做他一样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人更是想远离城市喧嚣,隐居山林。陶渊明除了留给后人丰富的知识食粮——诗词,还留下了一种人人追求的精神——隐居。

可是陶渊明为何敢毅然辞官去归隐,他怎么会有如此霸气,没有了生活来源他怎么生存,他的家境状况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就要说,陶渊明也是出身名门,曾祖父陶侃是战功赫赫的两晋名将,死后追赠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亦为地方大员,母亲是名士孟嘉之女。家境条件如此优越,必是绫罗绸缎,山珍海味,享用不尽。陶渊明打自小就是一阔绰的公子哥,去做官也就是他生活得的调味品,代代为官,他不去做官,岂不是对不起祖宗,脸上无光。历史书记载,到了陶渊明这代,家境没落,所以他最早出仕当官为州祭酒,做州的文职公务员,乃为生活所迫,目的在于挣工资维持家用。然而很快他就受不了繁复的文书工作,辞职回了家。之后的时间里,陶渊明反复辞职,可谓是辞职专业户,一生辞职多次,简直把官府当旅馆,每次都呆不了多久就挂印而去,不愧为辞职界的翘楚。数年的仕宦生涯,使当权者也多多少少耳闻陶渊明的名声。

辞职后没多久,陶渊明收到了彭泽县令的任命书,犹豫再三,他决定再尝试一次踏入官场。然而很快,诗人发现自己还是不能适应那里繁杂的政务和森严的等级,在一次接待上级监察官督邮的活动中,他因不愿卑身事小人而发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任性地解印去县,并赋《归去来兮辞》表明心志,表达了对自己过去屡次身陷碌碌仕途的否定和追悔,决心从此以后归心三径,不问世事。这就是历史上陶渊明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事件,有多少文人志士敬佩他的精神,效仿他的行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可是辞职之后的陶渊明,依然家财万贯,有这个底气,谁人敢能比?虽然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没落,可是又能没落到什么程度,他们家的家世到底多大,谁又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陶渊明的霸气。据古书记载,在魏晋时期,辞官之后的陶渊明家里依然良田百亩,家境还算优越,这就是他的底气。辞职不久的陶渊明生活还是可以的,家里还有仆人,丫鬟伺候。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辞职,也辞得最为彻底。此后,陶渊明一直归隐田园,尽管不乏友人的推荐和朝廷的征召,但他始终没有再离开过那片松菊,没事喝喝酒,看看山水美景,锄锄地,采采菊,写写诗,生活也怡然自得。

所以并不是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是人家根本就不在乎朝廷的这点俸禄,因为他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资本和底气。即使辞职去农村种田,去世界看看,也要给自己存点积蓄,留条后路。可不是人人都可以不要五斗米的,隐居,醒醒吧。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文学成就上,也体现在他清高的气节、独立的人格上。下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有关他不为权贵折腰之事。陶渊明,字元亮,又有人说他名潜,字渊明,是我国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简介谁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典故_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简介谁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

历史百科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靖节、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简介 谁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只有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

中国历史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是东晋名臣陶侃的曾孙子,他本名陶潜,字渊明,后人称呼他为陶渊明。陶渊明年轻的时候就有很远大的抱负,曾经写过《五柳先生传》,将自己比喻成“五柳先生”,表明了自己不与恶俗同流合污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配图陈洪绶《归去来图》局部​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祖籍鄱阳郡枭阳县(今属江西都昌),原本家世显赫,曾祖父是东晋名将、大司马陶侃,祖父陶茂曾为武昌太守。到了陶渊明父亲这一辈,家道中

晋朝历史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都说他是陶侃曾孙,后人亦有怀疑这种说法的。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

晋朝历史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都说他是陶侃曾孙,后人亦有怀疑这种说法的。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

晋朝历史 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  年轻的时候,陶渊明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

不为五斗米折腰

原标题:古代士大夫精神:不为五斗米折腰古代士大夫精神:不为五斗米折腰什么是士大夫精神?简而言之,士大夫精神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有教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