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东汉邓彪是怎样的人?邓彪人物历史评价?

Posted 汉朝

篇首语:别总是羡慕别人光芒万丈,却忘了自己也会发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 东汉邓彪是怎样的人?邓彪人物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 东汉邓彪是怎样的人?邓彪人物历史评价?

邓彪

邓彪,字智伯,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出身豪门,与东汉初年的太傅邓禹是同一宗族。邓禹在王莽末年,追随光武帝刘秀打天下,屡建奇功,深为光武帝器重。东汉初,因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等人篡权,大多数功臣不得参与朝政,而邓禹却是三个可以参与朝政的功臣之一。可见,邓家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关系非同一般。邓彪的父亲邓邯在东汉初年,也因建立功勋而被封为鄳侯。后来,官职升至渤海太守。

邓彪年少时,聪明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对父母长辈至尊至孝,对手足兄弟极为谦让,在乡里颇被称道。父亲邓邯死后,邓彪主动将父亲的封地让给同父异母兄弟邓凤。此举,博得一片赞誉,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此高尚之举赞美不止。汉明帝还特地下诏表彰,嘱百官向他学习。

此后,邓彪开始做官,在州郡为吏,与同郡的宗武伯、翟敬伯、陈绥伯、张弟伯志同道合,过往密切,名气相当,且都顾及百姓,为官清廉,故美名远扬,被当时人誉为“五伯”。不久,邓彪被提升为桂阳(今湖南郴州)太守。邓彪上任后,深感责任重大。他常想,朝庭对自己如此恩宠,提拔重用,若不勤于政事,造福一方百姓,就会有负皇恩,将来有何颜面进京见上?又怎能对得起桂阳百姓呢?所以,他上任后一直勤奋工作,每事亲躬。这样,就给下属官僚树立了榜样,澄清了官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他重视农业生产,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他常给下属官吏说的一句话是: “心上没有百姓的人,是不会成为好官的。”为搞好农业生产,他实行奖罚制度,对收成好的地方的官吏实行奖励,对收成差的地方的官吏实行一定的处罚。每到春耕、夏播、秋收之时,他都要亲到农田,解决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对一些生活困难无法进行生产的农户进行赈济,贷给他们耕具、种子和粮食,使他们得以存活,并能够进行生产。经过几年的辛勤治理,桂阳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秩序较为安定。比起其他州郡来,邓彪所领导的桂阳显然是好样的。

邓彪的努力,使汉明帝对他更加器重。永平十八年(75),邓彪奉诏进京做官,拜为太仆之职。同年八月,明帝死于东宫前殿。太子刘炟继位,是为汉章帝。邓彪尽责尽职努力工作,不久便赢得了章帝的信任。几年以后,后母去世,邓彪请求辞官,回家服孝。但由于章帝把他视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舍不得让他离去,故而没有批准他的辞官请求,却令他以光禄大夫的官职身份回家服孝。丧期一结束,便又被诏回,任命为奉车都尉。旋即被提升为大司农。几个月后,因太尉鲍昱病死,又被提升为太尉。邓彪任太尉期间,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为百官楷模,颇得皇帝宠信。任职四年,因身体有病,请求辞官。元和元年(84),章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赐钱30万,还特许他终生享受2000石的俸禄待遇。而且不时派人慰问,赐予贵重礼品。虽不在职,但皇上恩宠却不曾稍减。

章和二年(88),汉章帝死于章德前殿。太子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和帝年仅10岁,不能处理国政,窦太后临朝称制。年轻的皇太后初掌国家大权,甚是为难。很多军国大政等她裁决,但由于经验不足,魄力不巨,难以决断。自然,太后的兄弟被推向前台。窦宪、窦景等乘机执掌机要,手握大权。他们为使政权巩固,民心归顺,决定起用德高望众的老臣邓彪。于是,和帝继位不久,窦太后便下诏任命邓彪为太傅,并掌管尚书台事务。诏书首先回顾了先帝的恩德,说: “先帝圣明,遵从祖先遗训,使万民安居乐业,天下清静。”诏书接着分析了小皇帝继位后的一些新情况: “现今皇上尚幼,不能亲理朝政,朕权且辅助处理。对于朝廷而言,外有各诸侯国护卫藩屏,内有诸位公卿大夫殷勤扶持,内外相济,何忧之有?然而,以仁德治理天下,必须有辅国的栋梁之材,助朕处理机要。侍中窦宪是朕的兄长,文武双全,忠孝皆备,深得先帝器重。先帝临终前就将遗诏传授给他,因此,应当委以重任。然而,窦宪特别谦虚,固执辞让,这种高尚气节不可打击。朕命他护卫两宫(即帝宫、太后宫)。此事责任已够重大,同时也可省去他政务上的烦劳。”诏书最后宣布了对邓彪的任命: “前任太尉邓彪,出身开国元勋之宗族,德才兼备,忠孝双全,海内皆称其仁,为众贤臣之首。先帝多次褒奖,嘱众僚向他学习。现在邓彪耳聪目明,身体康健,且治国经验丰富,当委以重任。朕任命他为太傅之官职,并掌管尚书台事务。同时封他为关内侯,总理朝廷机要大事。望诸位爱卿与之密切配合,辅助皇上,理清军国大事。同时要求百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各尽其职,以使国家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朕的心意所在。”

辞官数年的邓彪,此时接到如此之重任,心里忐忑不安。现在居此要职,帮助皇上处理机要,自己不成了实际的权力中心了吗?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邓彪诚惶诚恐地走马上任了。但不久便发现,他对自己的作用估价过高了。朝庭中真正的权力中心已经形成,这就是窦氏集团的势力。这个集团以窦太后为中心,窦宪、窦景兄弟为主要成员。几乎是一切军国机要皆由他们决定,然后告知自己而已。邓彪的处境十分尴尬。名义上自己是管理尚书台事务的太傅,可实际上自己的话并不怎么算数。邓彪想,如果同窦氏集团斗争,硬争权力,不仅难以争到,就连自己的地位,甚至性命都难以保全。基于这种情况,邓彪对窦氏集团的做为只得采取敷衍的态度,不求认真。邓彪的做法,对窦氏集团显然是一种鼓励。特别是窦宪、窦景兄弟,日渐骄横,目中无人。当时,窦氏一门富贵,其子弟亲戚,飞黄腾达,所受赏赐,使东汉政府国库空虚。窦氏兄弟甚至骄纵不法,公开掠夺百姓,兼并土地,抢掠妇女。由于他们的劫掠,很多商人在路上徘徊,不敢前进,以致堵塞了道路。

对窦氏兄弟的恶劣行径,有很多大臣上书弹劾。但邓彪却置若罔闻,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相反,为了讨好窦氏集团,却上奏罢免了御史中丞周纾的官职,而周纾正是窦宪的冤家对头。邓彪此举招来朝廷众多官僚的非议,纷纷谴责他为趋炎附势、不足挂齿的小人。

然而,就窦氏兄弟而言,他们也做过一些对国家安宁有益的事情。永元元年(89)的征伐匈奴,就是其中一件。东汉初年,北匈奴不断侵扰北方郡县,掠夺粮食、牲畜和人口。东汉政府曾派兵给以打击,取得很大胜利,但他们的侵扰仍时有发生。永元元年(89),东汉政府派窦宪等人率大军再次征伐,大战于稽落山,连战连捷,前后共降敌20余万人,取得辉煌胜利。窦宪也因此被提升为大将军,并被封为“武阳侯”。

但窦宪居功自傲,更加骄横不法。窦氏权力的日益膨胀,与渐渐长大的皇帝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永元四年(92),汉和帝在宦官的支持下,捕杀窦氏爪牙,窦宪也被收缴了大将军印绶,后被迫自杀。邓彪怕株连自己,慌忙称病辞官。和帝念其有功于本朝,且对自己还不错,就没有苛求,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赐给他美酒牛肉,让其怡养天年。

永元五年(93),邓彪病死家中。

相关参考

汉朝 东汉杨震是怎样的人?杨震人物历史评价?

杨震东汉永建元年(126)春,在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自陕县(今河南陕县)向西缓缓行驶。沿途有不少百姓观看,他们听说死者是个冤屈而亡的朝中大臣,人已死了两年,现在才回乡安葬。

汉朝 东汉张禹是怎样的人?张禹人物历史评价?

张禹“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这诗句出自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咏史》。这里的“佞臣”,指的是西汉成帝时的大奸相——安昌侯张禹。时隔一百多年以后,东汉政治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位同名同姓

汉朝 东汉杜林是怎样的人?杜林人物历史评价?

杜林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杜林的父亲杜鄴,汉成帝、哀帝年间曾做过凉州刺史。杜林从少年时代就好学深思,家中又多藏书,博学多闻,被当代人称为通儒。杜林青年时代出仕,先做郡吏。王莽失败后,天

汉朝 东汉周章是怎样的人?周章人物历史评价?

周章周章字次叔,南阳随县(今湖北随州)人。他开始步入仕途的时候,在南阳郡担任功曹。汉和帝永元四年(92),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周章的一生。汉和帝刘肇即位的时候,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听政,她的哥哥窦宪

汉朝 东汉邓禹是怎样的人?邓禹人物历史评价?

邓禹王莽统治末年,天下大乱,英雄四起,豪杰倍出。许多人跟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东击西讨,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秀平定天下以后,为褒奖这些人的佐定元功,将他们分封为侯。刘秀的儿子刘庄继位后,为了

汉朝 东汉庞参是怎样的人?庞参人物历史评价?

庞参东汉永初元年(107)初冬的一天,京师洛阳。突然,由宫中奔出一骑,骑者纵马扬鞭,向郊外疾驰而去。十分钟后,在座落于洛阳郊外的监狱——若庐的一间大厅里,宫中使者手捧圣旨,朗声读道:“免去庞参的刑罚,

汉朝 东汉张皓是怎样的人?张皓人物历史评价?

张皓人们历来敬重那些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直言上谏的忠臣志士。他们虽然生前并不显赫,但却以勇敢、正直的言行名留史册。东汉的张皓、张纲父子正是这样。张皓字叔明,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

汉朝 东汉宋弘是怎样的人?宋弘人物历史评价?

宋弘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宰相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在皇帝面前掷地有声地说出了“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千古名言,婉言谢绝了公主的求婚。这位富贵不能淫的人物就是东汉初年的大

汉朝 东汉任隗是怎样的人?任隗人物历史评价?

任隗任隗是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父亲是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任光。而任隗并没有坐享先辈的功劳。他自幼喜爱黄老学说,清心寡欲,所得的俸禄,经常用来赈恤宗族,收养孤寡。汉明帝得知后很是赞赏,

汉朝 东汉第五伦是怎样的人?第五伦人物历史评价?

第五伦一次,有人问司空第五伦:“您有私心杂念吗?”第五伦道:“从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当三公选举人才时,心里总忘不了那个送马人,虽然最后也没有用他。我哥哥的孩子生病,一夜去看望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