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东汉第五伦是怎样的人?第五伦人物历史评价?

Posted 太守

篇首语:愿所行皆坦途,愿所求皆如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 东汉第五伦是怎样的人?第五伦人物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 东汉第五伦是怎样的人?第五伦人物历史评价?

第五伦

一次,有人问司空第五伦: “您有私心杂念吗?”第五伦道: “从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当三公选举人才时,心里总忘不了那个送马人,虽然最后也没有用他。我哥哥的孩子生病,一夜去看望十次,但回家之后安然入睡; 而我自己的孩子有病,虽一次也没有去探视,但一夜不能入睡。像这些事情,难道可以说无私吗?”

第五伦就是这般诚实质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他做官也是如此正直、清白。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西安西北)人。西汉末年,他出生在一个豪门大族之家。他的祖上是战国时代齐国的王族田氏。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接受娄敬的建议,实行了“徙豪富以实关中”的政策,把齐、楚大族五姓约10万余人迁到关中,这其中就有齐国田氏。田氏人口众多,支族庞杂,为区别起见,干脆用数字为姓氏,第五伦就是当初以第五为姓的那一支的后裔。

第五伦少年时代就以侠义勇敢出名,俨然领袖一方。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灾荒和疾疫由边郡向内地蔓延。四方进入关中的流民达数十万,啼饥号寒之声日夜不绝。第五伦的宗族和同乡闻知他的大名,都争着投靠他以保平安。第五伦义不容辞,凭借险要的地形修筑堡垒,训练乡丁。有敌来犯时,第五伦率领众人,刀出鞘,箭上弦,严阵以待。第五伦及其众人得以自保。

东汉王朝建立以后,第五伦才以营长身份前去拜见京兆尹鲜于褒。鲜于褒很器重他,任命他为郡吏。可不久,鲜于褒因事被降职为高唐(今属山东)县令。他临走的时候,第五伦挑着担子,在官道上等候,把他请到家中留宿了十几天。

鲜于褒大为感动,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了第五伦,还拉着第五伦的手流泪说道: “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呀! 我没有机会重用你,真可惜啊。”鲜于褒走了以后,第五伦也就失去了官职。后来,他当了一名乡啬夫,主管乡里的诉讼和赋税徭役。他分派徭役、赋税都很公平,处理民间纠纷,化解宿怨也很出色。乡里人对他心悦诚服。第五伦就这么干了几年。后来,第五伦觉得自己已近不惑之年,却仍然位卑言轻,空有定国安邦之志却不受重用,决定弃官经商。他把家属送到河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安置。自己改名换姓,自称王伯齐,来往于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上党(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之间贩运私盐。盐铁官营是武帝以来两汉一贯的经济政策,通过官营,国家垄断盐铁之利,集中财权,故而对贩运私盐者给予重罚。第五伦做事十分小心,所过之处总是把牛马的粪便清除干净,不留痕迹。他自号为道士,亲朋好友都不知道他的踪迹。

几年以后,他的老上司鲜于褒没有忘记这个有才能的下属,在京兆尹阎兴面前力荐第五伦。阎兴于是召见第五伦,任命他为主簿。

东汉建国之初,自己没有铸钱,只是把王莽禁止使用的西汉五铢钱予以恢复。只沿用旧钱,当然为数有限,不够使用。后来在马援的建议下,沿袭旧制铸五铢钱。但是由于三府从一开始就对铸钱持反对态度,加上管理不力,所以这次开铸以后不久就招致盗铸猖獗,使得恶钱充斥、良币减少、市场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第五伦被任命为督铸钱椽,整顿长安市场。第五伦统一了铸币标准,铸出了高标准的铜钱,使盗铸之风有所收敛,改善了社会秩序,老百姓们心悦诚服,一致赞扬第五伦的公正廉洁。

后来,盖延做了第五伦的顶头上司,他作奸犯科,为所欲为。第五伦经常犯颜直谏,盖延不仅不听,还怀恨在心,不肯提拔第五伦。第五伦每次阅读汉光武帝刘秀颁布的诏书,都深深叹息说: “这是一位圣明的君王,只要能够当面陈述,一次就可以决定大事。”同僚朋友讥笑他说: “你那一套,连一个郡守都不能说服,怎么能说服皇上?”第五伦说: “只因未遇知己,道不同难与为谋。”

建武二十七年(51),第五伦被举为孝廉。第二年,被任命为淮阳王刘延的王府医卫长。跟随刘延去了淮阳国。一个偶然的机会,光武帝刘秀见了他。

那是在建武二十九年(53),淮阳王刘延到洛阳朝觐。第五伦跟随他一齐进见皇帝。刘秀以政事询问第五伦,第五伦应对自如,使刘秀大为高兴。第二天再召第五伦,一直谈到黄昏。刘秀开玩笑似的对第五伦说: “听说你当官时,曾拷打过你的岳父,经过堂兄那里,不肯留下来吃饭,有没有这回事?”第五伦回答说: “我曾经结过三次婚,每位妻子都早就没有了父亲。而我从小遭受饥荒战乱,经历种种痛苦,从不敢随便去别人家进食,大家以为我愚昧,想不开,才制造这些谣言。”刘秀忍不住大笑。他看准第五伦是个人才,先任命他为扶夷(今湖南邵阳)县令。走马上任途中,刘秀又下诏追任他为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太守。

郡太守是二千石大官,左右有人侍候。可是第五伦还是亲自砍柴,自己喂马,让妻子下厨房做饭莱。每年发下的俸禄粮米,他只留下自己够吃的,多余的都以贱价卖给穷苦百姓。

会稽郡文化落后,人们很迷信,经常祭神,占卜凶吉。民间经常用牛来祭鬼神。巫师吓唬人们说,要是自己吃牛肉而不用来祭祀神灵的话,就会发病而死,死前还会发出牛的叫声。老百姓因为害怕而相信了巫师的话。用耕牛祭祀却严重影响了生产,很多人陷入了贫困境地。会稽郡先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这种恶俗。第五伦到任之后,下令所属各县,有巫师假托鬼神坑害百姓的,一律从重治罪,有擅自屠宰耕牛的,也一律严惩。命令下达以后,老百姓们都很害怕,有的巫师乘机造谣,蛊惑人心。第五伦的态度更加坚决,措施也更为严厉,终于使这种害人的风俗销声匿迹,老百姓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好了起来。

第五伦在会稽郡一干便是九年。

这期间,光武帝刘秀病死,太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

明帝永平五年(62),第五伦因为吃冤枉官司调离会稽。当地老百姓闻讯赶来,攀车牵马,不让他离去。阻拦的人太多了,车走得很慢,一天只走了几里路。第五伦不忍乡亲们这样哭喊相随,谎骗乡亲说: “让我在亭舍休息一会儿吧。”亭舍是行旅歇息的地方,众人谁也不怀疑。第五伦暗地里派人在亭舍旁的河里备了一只小船,偷偷地坐船而去。百姓们知道后,又随后追赶。

第五伦到达洛阳以后,他的案子被交付廷尉处理。在此期间,官吏百姓上书皇帝为他申冤的就达一千多人。可事有不巧,当时正碰上汉明帝审理梁松一案。陵乡侯梁松以前曾经无耻地陷害过伏波将军马援,如今又被指控对朝廷不满,并用匿名信诽谤朝廷,因此被捕入狱。梁松是光武帝刘秀的女婿,身为皇亲国戚,上书为他讲情的人也不少。可是明帝的皇后马氏是马援的女儿,明帝对陷害老丈人的凶手决不肯放过。因此下诏命令对诸位为梁松上书诉冤的人一律不予接待。第五伦的案子正巧碰到一块儿了,给他申冤的人也都被一一挡了回去。到后来明帝亲自到监狱审问囚犯,第五伦才被释放回乡。他回乡后下地耕种,不与人来往。

几年以后,第五伦被任命为宕渠(今四川达县西南)县令。在这穷乡僻壤任职四年以后,第五伦被升为蜀郡(郡治成都,今属四川)太守。蜀郡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民富裕。太守府中的官吏都家资千万,出入穿着华丽的丝绸,骑着高头大马,好不威风。而且腐败成风,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第五伦到任以后,把其中富贵之徒一概免职回家,重新选拔出身贫寒、德才兼备的有识之士出来做官。这样一来,行贿受贿的勾当从此绝迹,蜀郡的吏治大为好转。

第五伦任蜀郡太守七年以后,章帝刘炟即位。作为对第五伦七年以来卓越政绩的肯定,汉章帝把他从边远的蜀郡调到了中央,拜为司空。

第五伦朴实诚恳,为政宽厚。连进行评价时很少宽容或讲恭维话的王充都认为: 古代没有一位统治者的救济方案胜过年长资深的第五伦在牛瘟时的救济方案。

第五伦任司空的时候,西域发生了巨变。北匈奴发动了两万多骑兵,反攻车师。金蒲城的东汉屯兵,在耿恭的率领下坚决抵抗。其时西域都护陈睦已为依附于匈奴的焉耆、龟兹攻杀,同时战死的汉军有2000余人。校尉关宠在柳中(今新疆吐鲁番西南)被围困,上书求救。当时章帝仅仅18岁,即位才几个月,东汉政府在西域问题上面临一次重大抉择。章帝下诏让公卿会商对策。大臣们大多不主张发兵去救。第五伦也认为国内空虚,不应该出兵救援。司徒鲍昱反驳了第五伦的意见。章帝采纳了鲍昱的建议,毅然出兵救援。这时关宠已经阵亡,耿恭所部仅有13人生入玉门关。

建初元年(76),当台校书郎杨终上书章帝,说: “最近,在北方讨伐北匈奴; 在西方重建西域三十六国关系。人民连年被征,转运粮秣,负担租税。愁苦之情,足以使天地垂泪,请陛下留意体恤。”章帝把奏章交给大臣们讨论,第五伦意见与杨终相同,都认为不应让人民负担过重,但司徒鲍昱、太尉牟融都认为: “当一个孝顺的儿子,不应该马上改变亡父生前所决定的事项。讨伐北匈奴,屯田西域,都是先帝(汉明帝刘庄)的决策,不可取消。”

杨终于是再次上书,说: “秦始皇兴筑长城,工程浩大,二世即位后,仍旧大兴土木,终于亡国。汉孝元皇帝(汉元帝刘奭)放弃珠崖郡(今海南琼山),光武帝拒绝西域归附。鲁文公拆毁泉台,《春秋》讥讽说: ‘父祖建筑,与其把它铲除,不如仍留着它,而不去居住。’因为台阁的存在,对人民并不造成伤害。鲁襄公将军队扩大为三军,他的儿子鲁昭公继位后,立即舍弃,君子高度赞扬他这项复古行动。因为如果不舍弃的话,将给人民带来灾难。而今,伊吾(今新疆哈密)屯田,鄯善(今新疆罗布泊畔)驻防,战士久不回国,不是上天的旨意。”

汉章帝采纳了杨终的意见,东汉征伐北匈奴的行动暂告中止。

元和二年(85)冬,南匈奴单于栾提宣派军向北推进,与北匈奴温禺犊王在涿邪山(今蒙古古尔班察汗山)发生遭遇战。南匈奴军大胜,斩杀及俘虏北匈奴人民家畜后撤退。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太守孟云上书说: “北匈奴已经跟我朝和解,南匈奴再去抢夺,北匈奴单于会以为我朝在作弄他们,可能侵犯边塞。最好使南匈奴单于把抢夺北匈奴的人民和家畜全部归还,用以消解北匈奴的敌意和可能发生的危险。”

章帝下诏命公卿百官在宫中商议此事。大臣以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为首,一致认为北匈奴狡诈、贪得无厌,如果归还他们的人民牲畜,他们又会妄自尊大,认为汉朝软弱可欺,绝对不能归还。而太仆袁安、司徒桓虞则认为应该归还。结果,郑弘和桓虞在朝堂上就争吵起来,第五伦和其他几个大臣也争论激烈,全都变了脸色。

司隶校尉于是弹劾袁安、第五伦等大臣,说他们在朝堂上争吵,有失礼仪。袁安、第五伦等都缴还印信,请求处分。章帝下诏说: “一件事情,反复讨论,久久不能决定,不过是因为每个人的意见都不相同。然而,重大问题必须集思广益,深入探讨,才能完善。诚实、正直、和睦是会议的基本精神。如果都不说话,绝不是国家之福。诸位何罪之有?请各人戴上官帽,穿上官服。”

最后,章帝刘炟还是决定归还,下诏说: “天下河流有千万条,长江大海所以比其它的都大,是因为地势低下之故。我朝即使是受点委屈,又有什么关系?何况,跟北匈奴之间,君臣的名分,早已确定。北匈奴言辞恭顺,进贡从来没有中断,我朝岂可违背信义,自己理亏?兹命度辽将军兼护匈奴中郎将庞奋,用加倍的价钱,向南匈奴赎回所俘虏的人民家畜,归还北匈奴。而南匈奴官兵杀敌擒敌,仍按照惯例,论功行赏。”

东汉前两朝皇帝光武帝、明帝都奉行严刑峻法。

第五伦为了扭转政风,上书章帝说: “光武帝继承王莽新朝留下的局面,有时候采用严厉手段。后代效法,于是成了一时的风气。各郡、各封国所推荐保举的,大多数是办办公文的庸俗官场人物,很少有宽宏博学之辈,以应朝廷的需要。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县令刘豫、冠军(今河南邓县西北)县令驷协,都以刻薄寡恩闻名于世,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而官场舆论,反而以为他们干练。实属违背民心,丧失大义。因此,不但应对刘豫、驷协加以处罚,对那些保荐他们的人,也应当谴责。现在需要的是仁爱贤能人士,由他们担当国家大事,不过几个人,风俗自会改变。臣曾经拜读历史记载,知道秦王朝因为残酷凶暴亡国。而又亲眼目睹王莽被自己制订的苛法毁灭。正是如此,担心害怕,才勤勤恳恳。又听说,诸位亲王、公主,以及皇亲国戚,骄傲奢侈,都超过法令的限制。京城洛阳尚且如此,边远地区一定效讫。所以说: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作则,大家顺从,以言语教育,则大家争论不休。”

章帝看了第五伦的奏章以后,认为他说得很对,大加赞赏。

章帝刘炟是明帝贾贵人生的,但却是由明帝马皇后亲自抚养成人的,他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孝敬这位皇太后。即位以后,他一心一意地打算尊崇外戚马氏家族,对各位舅父都委以重任。他任命马廖为卫尉,马防为中郎将,马光为越骑校尉。马廖等人喜爱结交宾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争相奔走马家。

司空第五伦看到这种情况,认为太后家族过于强盛,不利于朝廷, 想让汉章帝对他们有所限制, 于是上书说:“《书经》上说过: ‘做臣属的,千万不要作威作福,不但害了家,也有害于国。’近世,光烈皇后(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虽然天性友爱,但一向约束娘家人,不为他们求官求权。其后,梁姓、窦姓两大家族,都有人犯罪,先帝(汉明帝刘庄)在位时,多次诛杀。从此,洛阳城中,没有横暴专权的皇亲国戚; 请托说项之事,也都绝迹。如今,社会舆论的焦点集中马家,这不是吉祥之兆。臣曾听说,马廖动用布三千匹,马防动用钱三百万,私自帮助长安周围的士大夫,不管认识不认识,都有赠送。又曾经听说,腊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时对在洛阳的士大夫,每人馈赠钱五千。越骑校尉马光,仅腊日开支,就用去羊300头,米400斛,肉5000斤。臣认为这些行为都违背儒家经典大义,内心惶恐,不敢不向陛下报告。陛下本意是要厚待他们,但必须考虑到使他们平安。臣今天的陈述,只盼望对上效忠陛下,对下保护皇太后家族,希望陛下明察。”

然而,汉章帝认为自汉王朝建立,舅父封侯,犹如皇子封王,已成定例。他执意要给三位舅舅加官进爵,以表示孝心,第五伦的忠言他根本不加理会。

建初二年(77)八月,章帝拜马防为车骑将军,讨伐西羌叛军。为此,第五伦再次上书提醒汉章帝,说: “臣以为,对于皇亲国戚,可以加封侯爵,使他们富有,但不应该命他们做官当差。为什么呢?为的是一旦有了过失,用法令制裁,就会伤害国法。听说,马防将统率大军西征,臣认为,太后仁爱,陛下又是这么孝顺,万一有什么差错,恐怕难以处理。据说马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赏赐大量财帛。杜笃本来有罪在身,仅仅因为他的妹妹是马防的妻子,凭借这层裙带关系,在乡里横行不法,现在又来到马防家,其他人都议论纷纷,何况他又被任命为从事,恐怕会影响朝廷的威信。如今之计应该选择贤能的人辅佐马防,而不能让他自己为所欲为。”对于第五伦的直谏,汉章帝依然不加理会。

马氏家族,骄傲奢侈,为非作歹,不可一世。马廖性情温和,不能管教子弟。马防、马光兄弟财产之多,数以亿计,在京都洛阳大兴土木,修筑豪华宅第,连绵相接,食客多达数百人。马防更在边疆地带,大量放牧牛马,向羌人或其他蛮族,勒索财物。汉章帝终于被激怒了,为了限制马氏家族的权力膨胀,凡是可以限制的方法,都使出来。马氏家族得不到皇帝的支持,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马氏家族垮台以后,外戚窦氏家族填补了留下的真空,权势直线上升。汉章帝宠爱皇后窦氏。窦皇后的哥哥窦宪,官拜侍中兼虎贲中郎将,弟弟窦笃官拜黄门侍郎。弟兄都在宫中为官,不断受到赏赐,喜爱结交宾朋食客。

司空第五伦又上书皇帝,忠告说: “虎贲中郎将窦宪,是皇后的至亲,统御皇家禁军,出入宫廷,正值壮年,而志向高洁,谦虚谨慎,又乐于为善,士大夫都乐于结交。然而,凡是奔走于皇亲国戚权贵之门的人士,大多数本身都有麻烦,或受到政治禁锢,很少能有安贫守分的节操。官场中一些堕落的人,更互相吹捧推荐,大量涌向他的家门,这正是骄傲放荡的温床。长安一带人士曾经有一项结论: ‘受皇亲国戚连累而剥夺权利地位,仍要靠皇亲国戚恢复。犹如喝醉了酒,要他清醒,还得再喝酒。’阴毒险恶、趋炎附势之流,实在不可以亲近。臣愚昧地建议陛下和皇后: 严格训令窦宪等闭门自守,不准许他们胡乱交结士大夫。灾害还没有萌芽成形,就应设法杜绝。这样,窦宪才能永远保持荣华富贵,君臣同欢,没有丝毫间隙,这是臣最大的愿望。”

窦宪依恃妹妹是皇后,权威日重,亲王、公主以下,都对他十分畏惧,不敢冒犯。窦宪曾用象征性的价钱,强行购买沁水公主的庄园,沁水公主虽然是汉章帝的亲妹妹,却也对这位仗势横行的国舅爷畏惧三分,只好忍气吞声地让出了庄园。后来这事让汉章帝知道了,才对窦宪有所约束。章帝死后,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总揽朝政,刘家朝廷实际上成了窦家朝廷。到了汉和帝时,窦氏外戚也自食恶果,被满门抄斩。

第五伦在地方上任职多年,期间举荐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其中有不少人后来官至三公九卿、二千石大官。当时朝野一致称赞第五伦的知人善任。

第五伦任会稽太守9年,就从基层发现和提拔了一批忠臣义士。在一次春季例行巡视会郡的时候,第五伦见到了郑弘。郑弘当时官职低卑,是一名小小的乡啬夫。经过交谈,第五伦发现他是个人才,就破格提拔他为会稽郡督邮。后来又举荐他为孝廉。郑弘后来官至太尉,地位在司空第五伦之上。但郑弘并没有忘记这位把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恩人,一直对第五伦尊敬有知。

第五伦还举荐过许武为孝廉。许武当了孝廉之后,觉得自己身为长兄,有责任使两个弟弟也步入仕途。因此他故意强迫两个弟弟和他分家,把家产分作三份,良田美宅、年轻力壮的奴婢全划在自己名下,两个弟弟只分得为数不多的薄田破屋和年老体弱的家人。这样一来,乡里的人一致指责许武贪焚而赞扬他的两个弟弟有克制忍让的美德。他的两个兄弟由此成名,也被举为孝廉。到了这个时候,许武才说明自己宁肯背负恶名,也要让弟弟有个好名声的良苦用心,并把家产重新分配,把好的东西全让给了弟弟们,自己什么也不留。这件事传出以后,全郡人都被许武自我牺牲的精神深深震动了,许武由此名扬天下,后来他官至永乐少府。

谢夷吾也是会稽人,第五伦任太守时提拔他为会稽郡督邮,后来又举荐他为孝廉。谢夷吾品德高尚,并有未卜先知的本领,第五伦很器重他,让儿子第五颉跟他学习《春秋》。谢夷吾从不因为第五颉是太守之子而对他放纵。第五颉年少贪玩,不肯念书,谢夷吾就立刻告诉他父亲,对他进行惩罚。谢夷吾的严格要求终于使第五颉后来一举成名。第五伦后来担任司空的时候,专门让班固写奏章推荐谢夷吾接替自己的职位。

第五伦还曾经举荐过张武为孝廉。张武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了保护太守的家眷而死。张武后来到太学读书,每逢节日,他总要拿着父亲遗留下的佩剑到父亲遇难的地方祭奠。在会稽做太守的第五伦知道他的这些行为之后,认为他的孝心可嘉,就举荐他为孝廉。后来张武的母亲病故,张武因伤心过度而死。

第五伦被贬为宕渠令的时候,破格提拔了乡佐玄贺。玄贺后来担任过九江郡(今安徽蚌埠东北)、沛郡(今安徽淮北西北)太守,以清正廉明著称,官至大司农。

元和三年(86),年近80的第五伦接连上奏汉章帝,认为自己年老多病,实在不能胜任司空之职,要求辞职。五月三日,汉章帝下诏免去了第五伦的司空职务。为表彰这位忠心耿耿的元老重臣几十年来对东汉王朝的贡献,汉章帝赐予第五伦终身享有三千石俸禄的殊荣,并加赐钱50万和一所豪华的住宅供他安享晚年。几年以后,第五伦病逝家中,当朝天子汉和帝下诏赐予皇家棺木、衣裳和大量金钱,厚葬了这位政绩卓著的三朝元老。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深受百姓爱戴的第五伦》的历史故事

深受百姓爱戴的第五伦第五是一个很少见的姓,但也不是没有,百家姓的最后一句就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终”,也就是说第五是百家姓中倒数第二个姓。而最给第五家族争光的,莫过于东汉清官第五伦了。第五伦是战国时期齐

汉朝 杜乔是怎样的人?杜乔人物历史评价?

杜乔一中国古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每当社会政治黑暗时,一般只选择两条道路:激烈抗争和隐逸山林。选择第一条道路的人,一生锐身自任,轰轰烈烈;选择第二条道路的人,一生愤世嫉俗,独善其身。东汉时的杜乔,就是选择

汉朝 杨秉是怎样的人?杨秉人物历史评价?

杨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杨氏,在东汉一代是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四世三公,第一个跻身三公高位的,是杨震,官拜太尉,第二个便是杨震的儿子杨秉。杨秉,字叔节,杨震的三子。杨震是以儒学起家的,在《尚书》上造诣

汉朝 崔烈是怎样的人?崔烈人物历史评价?

崔烈光和元年(178),东汉第十个皇帝汉灵帝君临天下已整整10年了,为了满足他奢侈生活的需要,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在京城洛阳的西园明码标价卖官:二千石官,2000万文;四百石官,400万文;县令等

汉朝 东汉王梁是怎样的人?王梁人物历史评价?

王梁建武元年(25)六月二十二日,晴空万里,刘秀在高县(今河北柏乡)南郊祭祀天地,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七月十一日,任命王梁为东汉的第一任大司空。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今北京)人。王莽末年,王梁在

汉朝 东汉杨震是怎样的人?杨震人物历史评价?

杨震东汉永建元年(126)春,在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自陕县(今河南陕县)向西缓缓行驶。沿途有不少百姓观看,他们听说死者是个冤屈而亡的朝中大臣,人已死了两年,现在才回乡安葬。

汉朝 东汉张禹是怎样的人?张禹人物历史评价?

张禹“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这诗句出自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咏史》。这里的“佞臣”,指的是西汉成帝时的大奸相——安昌侯张禹。时隔一百多年以后,东汉政治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位同名同姓

汉朝 东汉杜林是怎样的人?杜林人物历史评价?

杜林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杜林的父亲杜鄴,汉成帝、哀帝年间曾做过凉州刺史。杜林从少年时代就好学深思,家中又多藏书,博学多闻,被当代人称为通儒。杜林青年时代出仕,先做郡吏。王莽失败后,天

汉朝 东汉周章是怎样的人?周章人物历史评价?

周章周章字次叔,南阳随县(今湖北随州)人。他开始步入仕途的时候,在南阳郡担任功曹。汉和帝永元四年(92),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周章的一生。汉和帝刘肇即位的时候,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听政,她的哥哥窦宪

汉朝 东汉邓彪是怎样的人?邓彪人物历史评价?

邓彪邓彪,字智伯,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出身豪门,与东汉初年的太傅邓禹是同一宗族。邓禹在王莽末年,追随光武帝刘秀打天下,屡建奇功,深为光武帝器重。东汉初,因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等人篡权,大多数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