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大于想象,为何仍能生存下去

Posted 夷陵之战

篇首语: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大于想象,为何仍能生存下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大于想象,为何仍能生存下去

2、汉中之战到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让人惊讶

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大于想象,为何仍能生存下去

吴蜀夷陵之战,以往一般认为双方都只有四五万兵力,不算特别大的战争,但实际参战人数应该比这多得多,是双方倾尽国力的一场总体战。而总体战中大败亏输的刘备,在战后承认错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了蜀汉灭亡。

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位的时间很短,前后不到三年,(章武元年五月至章武三年四月),基本是以伐吴为始,以白帝善后托孤而终。

其中伐吴被称为“夷陵之战”,是一场极有可能改变中原三分鼎立格局的重大会战,而托孤诸葛武侯更是尽人皆知,对顾命大臣的择选牵动着蜀汉政权未来的命运,后人此二事见解甚多,但仍有值得挖掘的地方。

吴蜀军队远多于一般认知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为给关羽复仇,也为复夺荆州,称帝仅三个月的刘备在盛怒之下伐吴。

演义中的七十万大军自然是艺术虚构,伐吴的蜀汉军队兵力几何,当时已经向曹魏称臣的孙权在给魏廷的疏表中提到了“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资治通鉴》中亦载“进兵秭归,兵四万余”。有着“现代东方讲史第一人”的民国学者黎东方认可这一数据,写进他所著的《细说三国》中,并对刘备出兵之少感到不解。

盛怒之下仅出兵四万确实难以理解,其实更禁不起推敲。孙权是上这份疏表的时间是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春正月,这是有确切记载的1,转换成蜀汉方面的时间年号就是章武二年。

章武二年的春正月,距刘备盛怒出兵时已有半年。在这半年里,蜀汉军队在三峡地区进展顺利:都督冯习、先锋张南率步军击破吴将李异、刘阿,攻克边境建平郡的郡治巫县(今四川巫山北),而后又推进数百里,收复要地秭归(今湖北秭归),至章武二年春正月孙权上疏时,刘备已经亲自在秭归驻扎2;水军则在将领吴班、陈式统领下登陆上岸屯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南)。

换言之,孙权疏表中的“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只是交战半年后在秭归地区的数量兵力,而并非是总兵力。从常识上来说,刘备仅凭四万余人便欲伐吴,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刘备到底集结了多少士卒,裴松之在为《三国志·魏书·刘晔传》作注时援引《傅子》一书,里面收录了吴军最终的歼敌数量:

(孙)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备仅以身免”,也就是说,伐吴的蜀汉军队共计八万余人。

蜀汉建国前的这几年连遭厄运:关羽麾下荆州军的全军覆没;陆逊夺占三峡各要地时的“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3;孟达又以汉中东三郡出降曹魏,几场重创下来,蜀汉方面恐怕先赔进去了一个八万余人,加之南中地区的豪强雍]蠢蠢欲动,不可能为伐吴提供兵力。

最后被歼灭的八万余人,加之被隔绝退路投降曹魏的黄权军、集结完毕但留守边境为援的赵云军,刘备伐吴动员兵力当在十万人上下,这也几乎是当时蜀汉能集结的全部兵力。

孙吴方面的兵力,在陆逊的本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孙权命其为大都督,统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

在此之前,孙权曾多次举十万之众攻打合肥,可以判断,陆逊的五万人只是先头部队,一旦陆逊失利,孙权势必会有后援。够调拨五万人给予陆逊,也可看出孙权对这场战役的重视程度已超过早年的赤壁之战。

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蜀汉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开战初期的半年内,蜀汉军利用这种优势推进至秭归。但随着不断深入三峡地区与吴军统帅陆逊的战略性后退,这种优势逐渐被抵消掉了。章武二年正月,陆逊一度发动反击,其部将宋谦等人“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4,获得了一次绝佳的胜利。

相反,远征半年后的蜀汉军呈现疲态:当年二月,驻扎在秭归的刘备亲自率军继续推进至夷道V亭(今湖北宜都以北的长江北岸),先锋张南虽将孙权之侄孙桓困于夷道城(今湖北枝城),却无力攻破;南方荆州武陵郡(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以西)五溪地区的夷人首领沙摩柯叛吴请求援军,刘备也没有多余的兵力另辟战场,仅仅派侍中马良前去招安,给予名分、授予印绶。加之刘备在推进的过程中“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5,连营前后长达到七百余里,这又消耗了大量兵力。

所以到了战事后期,即V亭对峙阶段,两军兵力并无太大差距,甚至蜀汉军队反逊一筹,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刘备要令水军舍舟登陆屯于夷陵的原因,盖因兵力捉襟见肘之故。

除兵力外,双方统军将领亦有极大的差距。

吴军战将中,朱然、潘璋、宋谦、徐盛久经战阵;鲜于丹是吕蒙旧将;孙桓是孙权之侄、亦是吴宗室子弟中的后起之秀;韩当早年追随孙坚,更属孙吴三世宿将,这些将领常年与魏人交手,有着丰富的作战和统军经验。

而蜀汉一方的统军将领,除了都督冯习、先锋张南、水军统帅吴班与陈式外,有据可查的还有辅匡、赵融、廖化、傅肜、向宠等人。与吴将相比,都督冯习、先锋张南此前非但没有卓著的战功,甚至其人更属默默无闻。

伐吴之时,虽然关、张、黄已亡故,魏延镇守汉中,但骁勇的马超、赵云尚存,具有丰富统兵经验的蜀地将领李严、吴懿犹在,刘备却以上述诸人为将,其实是看重他们的出身。

这些人中,赵融史无记载姑且不论外,廖化是关羽旧将,荆州襄阳人;向宠,荆州襄阳人;辅匡,荆州襄阳人;傅彤,荆州义阳人;都督冯习,荆州南郡人;先锋张南,自荆州随刘备入蜀。孙权背盟袭取荆州,这些荆州本地将领必然同仇敌忾,意欲立功报效,故而出兵伐吴也是必然的政治选择,无法更改。

当初攻汉中时,刘备另遣马超进入侧翼武都地区,武都氐人首领雷定等七个部落万余人迅速叛魏响应马超。同理,在伐吴成为必然的条件下,用荆州将领收复荆州,其发挥的战斗力、影响力绝非马超、李严等外来战将可以比拟,武陵的沙摩柯叛吴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但荆州将领空有杀敌之志,统兵经验欠缺,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宿将,也确是蜀汉军队的软肋。

不过戏剧性的是,孙吴诸将虽然经验丰富、资历深远,但因而蔑视统帅陆逊、不听调遣。孙权之侄孙桓在夷道被蜀军先锋张南反被击败,只得退守孤城,而陆逊却以孙桓“得士众心,城牢粮足”6为由拒绝救援,苦盼救兵无果的孙桓心生怨恨。

另外,在陆逊后方的荆州,除了武陵郡的夷人首领沙摩柯外,零陵、桂阳二郡同样出现了蛮夷叛吴之事。为防止事态扩大,孙权急调两广一带的交州刺史步骘率万人北上平叛。《三国志·吴书·步骘传》中提到,即使是刘备惨败之后,零陵、桂阳二郡的蛮夷尚且仍有能力“犹相惊扰,处处阻兵”,何况双方相持之时,蛮夷的叛乱也是吴军要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麻烦。

所以综合双方的优劣来看,此时蜀汉军兵锋已钝,吴军更是后方不稳不宜久拖。一旦战况迁延日久,吴军指挥层的内部矛盾及荆州各地的蛮夷叛乱等问题将逐渐放大,最终孰胜孰负,尚不好说。

刘备七百里连营的战略意图

刘备深入三峡地区前后连营七百余里,魏文帝曹丕闻听后颇为不屑,与群臣评论道: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7

曹丕嘲讽刘备不懂军事,犯了于广平低湿地带长久驻军的兵家大忌,这也是导致八万大军最终尽没的致命原因。那么,刘备为何要犯兵家大忌呢?

首先,连营七百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蜀汉军从最初攻克巫县、秭归再到后期相持于夷道V亭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

应该说,刘备虽是盛怒伐吴,但其毕竟戎马多年,对己方兵力、将领逊于吴人的事实有一定的认识,没有幻想重创吴人,加之三峡地势狭长,如日后陆逊之孙陆机在《辩亡论》中所言的“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既无法进行大规模兵力集结作战,也容易遭到吴人越山切断后路,所以刘备选择通过数百里连营,准备与吴人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刘备可以在相持中等待时机,等待天下有变。

这一“有变”指的就是曹魏出军与蜀汉协同伐吴。其实早在几年前曹操薨逝时,刘备便遣麾下韩冉前往吊丧,实则为伐吴试探口风,但韩冉在抵达曹魏管辖的荆州境内后就被曹丕下令处死8。

除吊丧一事,“刘备待变”的论点还可以从伐吴惨败后得到佐证:夷陵之战结束后的第三个月,曹魏出兵三路攻吴,已败退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以东)的刘备听闻后写信嘲讽陆逊云:

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9

即使已经全军尽没,刘备在听闻曹魏攻吴后依然在言语上威胁陆逊,更何况是两军对峙。

只是,曹操薨逝时汉朝在名义上尚存,从法理上来说,身为汉朝汉中王的刘备派人吊丧魏王曹操并无不可,但曹魏、蜀汉建立政权后,蜀汉就必须以汉室正统自居,奉行“汉贼不两立”的国策,是既不会也不能与篡汉的曹魏公开媾和,故而只能希冀于曹魏认清孙吴无法两线作战的弱点自行出兵。

在相持后期,刘备之所以拒绝大将黄权沿长江顺流奇袭荆州的提议,其实还是有保存实力不愿与吴人硬拼、幻想曹魏出军的战略考量。

孙吴方面,在刘备出兵以前,孙权也担忧遭到夹击,所以其主动向曹魏方面称臣、送还于禁、供应各种珍玩之物,以此讨好曹丕避免两线作战。

曹魏侍中刘晔对此事同样洞察透彻,《刘晔传》裴注引《傅子》中记载了其建议曹丕立刻出兵灭吴的话语: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不过,曹丕认为孙权已经俯首称臣,攻伐有违道义,意欲助吴伐蜀,刘晔又劝阻道:

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刘晔的眼光堪称老辣,只是曹丕不比其父曹操,也不及其子曹睿,仅仅是一个守成之君,其既不助蜀,又不帮吴,放弃了这个一统天下的绝佳时机,也使得刘备“连营待变”的战略意图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旷日消耗战,同时又将己方易遭火攻的致命缺陷暴露给吴人。

章武二年闰六月,陆逊率吴军各部正式发动反击。反击战极为顺利,甚至是一气呵成。

闰六月正逢盛夏酷暑,吴人四处放火,V亭蜀军诸营猝不及防,迅速被火覆盖,吴军诸将趁势猛攻,连下军营四十余座。得手后,韩当、朱然等人立即追至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对败退的蜀军展开歼灭战,几乎将蜀军的有生力量予以全歼,陆逊更是一度将逃亡的刘备围困在今湖北宜昌西北的马鞍山上。

被围困已久的孙桓也从夷道城中杀出,翻山切断了刘备退回白帝城所必经的夔州古道(今重庆市东北,巴蜀咽喉之地),迫使其翻山越岭、命士兵脱去铠甲堆置隘口焚烧以阻挡追兵,这才勉强逃脱。

《陆逊传》记载,蜀军“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参战的蜀汉将领中,都督冯习、先锋张南、侍中马良、夷人首领沙摩柯阵亡;祭酒程畿拒绝弃船独自逃生,手持长戟奋战致死;负责断后的将军傅肜大骂劝降吴将为吴狗后亦力战而亡;驻扎在长江北岸的黄权归路被阻,又不愿投降吴人,只得率军降魏。

可以说,伐吴惨败是一个致命打击,使建国仅一年的蜀汉几乎滑向了亡国边缘。退入白帝城的刘备本人无不羞愧愤恨的言道:

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10

汉中之战到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让人惊讶

公元217年,刘备在法正等人的建议下出兵攻打汉中,当时刘备派出张飞与马超等人攻打下辩,曹操则派出曹洪、曹休与曹真等人出兵抵挡。而在战事前期,刘备军节节败退,不仅损失了吴兰等优秀将领,而且士气也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即便是后来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操亲率大军与刘备对峙,并最终撤军,但其实刘备在这其中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为了夺得汉中之战的胜利,蜀中百姓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国力已经疲敝不堪,即便是占据了汉中,由于此前曹操迁走了汉中百姓,导致刘备仅夺得了汉中的地盘,因此即便刘备夺下汉中,他的损失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在汉中之战后,紧接着而来的樊城之战与夷陵之战,蜀汉都是战败的一方。 不得不说,汉中之战虽然逼迫曹操撤军而获得胜利,但对于刘备来说损失也非常大,蜀汉急需休养生息。然而在不久之后,关羽就发动了樊城之战,却因为战败而损失极大,此战中,关羽麾下的三万北伐大军,加上坐镇荆州的部队全军覆没,孙权接手了大批蜀汉降军,以及于禁的三万大军,而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仅以身返,可见他的四万主力大军也全军覆没,仅有黄权率领一万余人投降曹魏,前后损失了五万人。如此看来,蜀汉从汉中之战到夷陵之战,前后至少损失了十数万的可战之兵,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让人十分惊讶的数字。 不过相比于蜀汉的损失,它的崛起才是真正让人惊讶的地方。要知道在公元208年时,刘备集团几乎没有什么实力,此时的刘备被曹操追赶得落荒而逃,而刘备之所以还有地方落脚,也是得益于刘琦这条后路,若非如此,只怕刘备将成为孙权的附庸。然而刘备仅凭借着手中的两万士兵,在赤壁之战后不过数年时间,手中的地盘就已经横跨了荆州与益州,还有了十多万的大军,即便在樊城之战与夷陵之战损失了如此多机动兵力的情况下,诸葛亮仅休养生息数年时间,就可以率领十万大军北伐,可见如果没有樊城与夷陵之战的损失,刘备集团的发展潜力是相当恐怖的。 正因如此,孙权才会在关羽发动樊城之战时出兵攻打蜀汉,毕竟一个在数年前还要依仗他,靠从他手中借走地盘来发展的小角色,在数年之后忽然发展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手握大批精兵良将,气焰嚣张,而且还在东吴的上游,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自然不会看着蜀汉做大了, 笔者认为,从汉中之战到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确实让人惊讶,不过相比之下,蜀汉的崛起才是更让人惊讶的。 来源:甜姐说史

相关参考

蜀汉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十个名将死了六个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最后一场著名的大型战役,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毅然决然的发动了伐吴之战。在这场战役前期,刘备屡屡得势将

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后,陆逊为何不追击刘备杀入蜀汉

带你认识不一样的三国ID:shuosanguo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后,陆逊为何不直接追击刘备杀入蜀汉?其实这太难了~众所周知,夷陵之战是蜀国国运的转折点。当时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新率数万精兵出征东吴。而东吴

揭秘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大败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大败夷陵之战是一场以积极防御成功扭转战局的著名战役,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过后,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而也为东吴和蜀汉后来联手灭魏做下了铺垫。经此一战,蜀汉的刘备

三国系列——赤壁之战的曹操和夷陵之战中的刘备哪个败得惨?

为什么同样作为重大的失败,曹操在赤壁之战基本上没有损失有名的大将和谋士,而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很多大将、参谋都身亡了,以致蜀汉后期人才匮乏?从结果说肯定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得更惨。尤其刘备地小兵少,即使遭

夷陵之战中,为何刘备麾下都是资历很低的将领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前两次战役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在夷

东吴在夷陵之战后为何没有乘势灭蜀

三国时期在夷陵之战后,刘备所率精锐蜀军损失殆尽,按照《吴书》记载,刘备奔走,仅以身免,那么孙权是有机会进一步蚕食蜀汉势力的,毕竟相对来说,孙权在后来所以针对曹魏,尤其是合肥一线的主动出击中少有战果(话

夷陵之战,蜀军大败,为什么吴军不乘胜追击,一举消灭蜀汉?

夷陵之战,蜀军大败,为什么吴军不乘胜追击,一举消灭蜀汉?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民间传说,三国时吴蜀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打得大败亏输。后卫将军傅彤阵亡、镇北将军黄权率众向曹魏投降、白眉马良

赵云为什么没有参加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历史上比较大规模的战役,很多名将都亲身作战,但身为蜀汉的名将,赵云此次竟然不参战,那么您知道赵云为什么没有参加夷陵之战吗?蜀汉名将赵云不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以上问题将由历史网小编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八阵图就失传了

战乱频发的三国时期,曾发生过许多战役,夷陵之战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最终以蜀汉的失败而告终。此战中蜀军损失惨重,差点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在将士的誓死保护下,刘备狼狈不堪地逃回走,但东吴的将领陆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是功是过

刘备夷陵之战夷陵这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发生,是蜀汉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三国鼎立的局面成形,平衡之余维持数十年,而经此战役,蜀汉国内元气大伤,次年,刘备就逝世了,扶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