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东汉张奋是怎样的人?张奋人物历史评价?
Posted 礼乐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 东汉张奋是怎样的人?张奋人物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 东汉张奋是怎样的人?张奋人物历史评价?
张奋
张奋,字稺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父亲张纯,哀帝、平帝时曾任侍中,王莽时官至列卿; 建武二十三年(47),拜为大司空; 中元元年(56),他临终前对家人说: “我在世时,没有什么功劳业绩,却蒙受朝廷的封土恩爵,心里非常愧疚,我死后,不要再传袭我的爵位了。”服侍在一旁的张奋含泪说: “父亲请放心,我们一定按您说的去做。”张奋的哥哥张根,从小体弱多病,张奋就主持料理丧事。光武帝刘秀下诏让张奋承袭他父亲的爵位,张奋接到诏令后,诚恳地说:“父亲临终前曾告诫我不能承袭他的爵位,父命难违,请皇上收回恩诏,小民万分感激。”刘秀又几次派人前去劝说,张奋执意不肯接受,并再三解释: “父亲的遗愿,我怎能轻易违背呢?那是不孝啊!”最后,刘秀以抗旨不从的名义,下令把他收入大狱,张奋只好承袭了封号。此事在当时传为佳话,张奋的孝名远扬朝野。
张奋小时候,勤奋好学,因此知识较渊博,熟悉历史,通晓儒经。平时的起居生活很节俭,为人处事很重义气,对待租种他家土地的农民也很宽厚,若遇到灾害年景,就减轻他们的地租,还时常接济一些贫穷人家。虽然有时自己家钱粮也不多,但遇有登门相求的,总是尽力而为,从不怠慢。对待长辈亲戚,更是礼节周全。永平十七年(74),西南少数民族哀牢、白狼、槃木等都称臣纳贡,儋耳(今海南儋县西北)也随之归降,文武官员都认为皇帝威德感召天下,四方皆附,张奋与百官大臣一同上朝恭贺。明帝早就听说过张奋拒袭封爵的事,想借机见识一下此人。于是,下旨在宣平殿引见。张奋默默地在心中理清了召见的礼仪,心想初次独对龙颜,言谈举止一定要谨慎。进到殿内,应对周旋,处处合礼,对答从容,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明帝很欣赏他的才干,下诏任他为官。张奋从此步入仕途,担任过左中郎将、五官中郎将、长水校尉、将作大匠、城门校尉、太常等职,官运亨通。永元六年(94),代刘方为司空。这年,京师大旱,又发生蝗灾,农民们采用各种方式求雨,老天却丝毫不动声色。张奋身为司空,更是焦急万分,上疏说: “接连几年来,庄稼收成都不好,一些农民食不果腹,流离失所,市场货物匮乏。现今天气又持续大旱,秋收眼看无望。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时间紧迫,政府应竭力挽救。臣蒙受皇上恩典,位居三公,更是日夜忧虑,苦思冥想怎样使上天普降甘霖。奏章不能表明臣的心意,愿对中常侍详细奏明。”当朝天子和帝见了奏折,心中大喜,立即召见张奋,张奋讲明了求雨的办法。第二天,下诏中都官(两汉京师各官署的统称)将囚徒全减半刑。和帝与太尉、司徒一起到洛阳官舍,审查狱中囚徒,平反冤案,把洛阳令陈歆逮捕下狱,司隶校尉、河南尹都被降职。上天果真被“感动”了,大雨下了三天三夜。
张奋为官,清清白白,廉洁守道,踏踏实实为民做事,没有多少突出的业绩。但他在平凡小事中,照样秉公执法,体恤民情,这在官僚权贵、豪强大族高利盘剥人民的时代,真是难能可贵! 永元九年(97),因为身体有病,辞官在家中休养。身在家中,仍牵挂着国家大事,上疏说: “圣人所称赞的是以礼乐治国。五经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都在于使民心归向真善美,使治世之道显现其效果。孔子说: ‘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取得民心,没有比礼教更完美的; 移风易俗,创建新政,没有比得上乐教的。相互礼让、一团和气的状况下,不须采用什么特别的方法就可以平治天下,只有礼乐能够做得到。’先王治国之道,重视礼乐。孔子曾对学生子夏说: ‘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彼此尊敬; 用乐来调和人们的情性,感通事理。’又说: ‘如果礼崩乐坏,那么刑罚会失去效用; 刑罚失去效用,那么人们的举止就会流于邪僻不正,一些人就会作奸犯科。’先帝圣明德高,数次下诏书,命人修订礼乐,挽救世俗,但那些儒生却意见不一,互相猜忌,互相驳斥,三年时间也没有制成。臣祖上几代都倍受恩待,辅助皇上治理朝政,却没有制定出礼乐制度,内心非常惭愧不安,夙夜不忘此事。臣虽已年高体弱,愿效犬马之劳,希望在未死之前见到制订好的礼乐。”和帝看罢,被他孜孜诚心感动,召来公卿大臣商议,太尉张酺、尚书张敏等却认为不宜改制汉礼,于是作罢。永元十三年(101),张奋病体好转,又拜任太常,仍然念念不忘制礼之事,又上疏说: “《礼经》上说: ‘王者化定制礼,功成作乐。’古今时代不同,礼乐也应修订。大汉国也应当重新调整礼乐。”和帝虽然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但因为当时各大臣观点不一,就没有施行。那年冬天,张奋又因病辞官。
永元十四年(102),张奋在家中病逝,临终前对儿子张甫说: “我食朝廷俸禄多年,却没有多少功绩,想来惭愧。我死后丧事一定要节俭。”受到时人的称赞。
相关参考
杨震东汉永建元年(126)春,在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自陕县(今河南陕县)向西缓缓行驶。沿途有不少百姓观看,他们听说死者是个冤屈而亡的朝中大臣,人已死了两年,现在才回乡安葬。
张禹“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这诗句出自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咏史》。这里的“佞臣”,指的是西汉成帝时的大奸相——安昌侯张禹。时隔一百多年以后,东汉政治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位同名同姓
杜林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杜林的父亲杜鄴,汉成帝、哀帝年间曾做过凉州刺史。杜林从少年时代就好学深思,家中又多藏书,博学多闻,被当代人称为通儒。杜林青年时代出仕,先做郡吏。王莽失败后,天
周章周章字次叔,南阳随县(今湖北随州)人。他开始步入仕途的时候,在南阳郡担任功曹。汉和帝永元四年(92),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周章的一生。汉和帝刘肇即位的时候,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听政,她的哥哥窦宪
邓彪邓彪,字智伯,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出身豪门,与东汉初年的太傅邓禹是同一宗族。邓禹在王莽末年,追随光武帝刘秀打天下,屡建奇功,深为光武帝器重。东汉初,因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等人篡权,大多数功臣
邓禹王莽统治末年,天下大乱,英雄四起,豪杰倍出。许多人跟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东击西讨,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秀平定天下以后,为褒奖这些人的佐定元功,将他们分封为侯。刘秀的儿子刘庄继位后,为了
庞参东汉永初元年(107)初冬的一天,京师洛阳。突然,由宫中奔出一骑,骑者纵马扬鞭,向郊外疾驰而去。十分钟后,在座落于洛阳郊外的监狱——若庐的一间大厅里,宫中使者手捧圣旨,朗声读道:“免去庞参的刑罚,
张皓人们历来敬重那些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直言上谏的忠臣志士。他们虽然生前并不显赫,但却以勇敢、正直的言行名留史册。东汉的张皓、张纲父子正是这样。张皓字叔明,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
宋弘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宰相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在皇帝面前掷地有声地说出了“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千古名言,婉言谢绝了公主的求婚。这位富贵不能淫的人物就是东汉初年的大
任隗任隗是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父亲是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任光。而任隗并没有坐享先辈的功劳。他自幼喜爱黄老学说,清心寡欲,所得的俸禄,经常用来赈恤宗族,收养孤寡。汉明帝得知后很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