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 不要粗暴对待孩子的情绪
Posted 知
篇首语: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心理学知识 不要粗暴对待孩子的情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理学知识 不要粗暴对待孩子的情绪
“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他都别管”、“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很多中国父母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它隐含了一个讯息:孩子是自己的“产品”,应该听命于自己,还不能有情绪。美国情绪管理训练创始人约翰·戈特曼博士将这类父母归为“情绪抹杀型”。
为了研究情绪是如何影响孩子一生的,戈特曼在36年里,调查了3000个家庭,后来又对儿童跟踪调查了10年。戈特曼将父母分为两种类型,即“情绪抹杀型”与“情绪管理训练型”。“情绪抹杀型”父母尤其无法容忍孩子有负面情绪。比如,孩子哭时,他们会大声喊“停”,强迫孩子憋著,甚至还吓唬说:“再哭,就送你上幼儿园。”有些家长则喜欢用奖励来诱导孩子的情绪,如“只要不哭,就买冰激凌吃”。当所有的恐吓或贿赂都无法管住孩子时,家长还可能动手。“这只能导致一种结果,孩子无法从成熟的大人那里,学到有关人性与理性相和谐的办法。”韩国儿童心理学家赵璧在与戈特曼合著的《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书中这么说。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则截然不同。他们会给孩子解释情绪的不同种类,并帮助其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何种情绪。看见孩子哭了,这类父母克制自己不动怒,关心地问“妈妈见到你哭,很心疼”。这会让孩子知道,妈妈很在乎自己,能增加亲密感。然后问“你为什么哭呢”,让孩子有表达情绪的机会。最后说“你这么哭,会影响到别人,可能不太合适”,告诉孩子明确的行为界限,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目的。
亲子之间良好地沟通,才能培养出情绪安定的孩子。在孩子3岁以前,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正面教导。比如孩子打架了,父母可以如实说:“爸爸妈妈也会吵嘴闹脾气,不过马上又和好了。”如此这般,孩子会觉得父母和自己一样,增加亲子间的亲密感。
中国父母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吝啬于表达“爱”,而过分强调“失望、愤怒”,造成孩子从父母处获得的多是批评,缺乏表扬和肯定。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父母要学会多用“我”传达法。比如,两个孩子打起来。父母不能说:“你怎么又和别人打架?”或“不是告诉过你不能打人吗?”这会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正确做法,先说“我听说你打小朋友了。小时候,我也跟其他小朋友打过架,还被打哭了。”看到孩子情绪缓和,再说:“能告诉我,为什么打架吗?”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家长解读、理解和管理孩子的情绪,就是“镜像式反应法”,简单说就是重复。比如小孩闹脾气、哭了,父母不妨说“哦,你很生气呀”、“是的,心情确实不好”,如此一般,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父母认同,渐渐安心。
相关参考
青少年得意的穿了一件垮裤,爸妈一说,“哇!你这裤子好酷喔!”孩子马上换另一套。虽然是个笑话,却暗喻了青少年,明明他是要的,可是一旦父母认同,他就偏不要了。接受孩子在长大许多父母慨叹青春期的孩子,要他往
女人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结婚后孩子与工作该如何选择。很多人会是《辣妈正传》中的李木子,一开始为了工作,不要孩子,而到了最后特别难怀上。但怀上了之后,工作与孩子,这两者该如何选择呢?带孩子降低了我
俞敏洪,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高考考了三年才上了大学。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成就了新东方。面对年轻人的困惑,他有话说。不要看轻自己,不要看轻他人我从同学们的眼光中,看到你们对未来的期待,看出对自己未来的
研究者调查了350名受访者后发现,受访者在一周7天的中间时段,更容易对现实问题感到焦虑和担心。而周一并没有人们想像中那般沮丧不堪,周五也并非是情绪的“顶峰”。 研究者称,周三之所以让人感到沮丧,
我曾招募了一名高级主管。刚进公司,他就向我表达了对公司的一些担忧。他说,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他喜欢这份工作,出于对公司健康发展的担心。一开始,我很高兴他对我说这些。最初,他担忧的是一些日常小事,比如:
某报刊报道一名10岁的儿童患了胃炎,常常疼得走路都一瘸一拐。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胃炎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主要是“心病”。专家指出,儿童的心理情绪对发育和成长有较大影响,家长应注意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注意其
“总有加不完的班,永远有干不完的事,还让不让人活了?”“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怎么不发两倍的工资?”“天天都开会,烦不烦?”……在职场上,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牢骚。它们像一种看不见的“病毒”,在不知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些不愉快的经历与创痛。或许是多年的感情告吹、挚爱的人过世、遭到裁员,或者真的倒霉到同时碰上这三种厄运。一般常识跟许多心理疗法都认为,让人继续向前走的最好方法,是摊开痛苦和人聊聊。采用
你在开车过程中,遇上交通拥堵、乱变车道、恶意超车、强行转弯,是否会产生心烦、焦躁、愤怒的情绪,如果是,当心,也许你已患病了——“路怒症”的五大症状症状一:情绪偏执激动,寸土不让市民张灵峰3年前购买了私
今天想鼓吹“不要等”新生活运动。而之所以跟你推广“不要等运动”,主要是跟我曾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有关。这封E-mail是个美国朋友寄给我的,已经转寄了好几手,写信的人是美国一个女孩,她说写这封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