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唐高宗为什么能当皇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Posted 唐高宗
篇首语: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唐高宗为什么能当皇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揭唐高宗为什么能当皇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并非毫无建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守成君主。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地位是尴尬的,因为前有一代圣君李世民,后有媳妇千古一帝武则天,他们二人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而唐高宗李治,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蕴含的神秘意义。
更为走运的是,在李治登场之前,争储的双方已两败俱伤。大哥李承乾被废黜,政治生命已经结束。四哥李泰占有优势,但锋芒过露,成为众矢之的。再有,李治还拥有两个有利的条件,其一,当李承乾与李泰争储时,李治置身事外,虽没显示出多少才能,但也没引起非议,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如果说这位皇子给过人们一些印象的话,那便是他的“宽仁孝友”,这对亲身经历玄武门之变、又经历承乾与李泰争储的群臣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筹码。其二,对握有大权的元老重臣而言,李治的“仁孝”更受欢迎,这不仅在于他们认为这是守成之主必须具备的美德,更在于他们需要一位易于摆布的君主以保证他们得到的权势和地位不被剥夺。
对太子的人选,李世民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他欣赏李泰的才能,却担心他容不下其他兄弟;他赞赏李治的忠厚善良,却不满意他的优柔寡断。就在李世民举棋不定时,李泰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利用李治平日与刚因反叛被赐死的汉王李元昌关系密切这样一个事实去恐吓李治,希望李治主动退出储君之位的竞争。遭此恐吓,李治变得忧心忡忡,魂不守舍。
李世民察觉有异,经再三询问,李治向李世民吐露了实情。这让李世民对李泰很是不满。李承乾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彻底击破了李泰的太子之梦。他对李世民说:“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旧唐书·濮王李泰传》)此话倒也合情合理,同时也提醒太宗,一旦李泰做了皇帝,因为争储的仇恨,李承乾很可能性命不保。
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再度发生,李世民只得放弃李泰改立李治为太子。不过,在最后公布自己的决定时,为了避免再发生争执,他还是动了一番心思。李世民在太极殿召见百官,询问谁可立为太子,百官都认为李治仁孝,当立为嗣,于是李治在千呼万唤声中顺利地被拥立为太子。
也是这一天,李泰带着百余名随从前往太极宫,他似乎对形势的变化毫不知情,刚刚抵达太极宫西面的永安门就被撤去随从,带入肃章门,囚禁于北苑。后被免去一切官职,降为东莱郡王,安置于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初七,李治被正式立为太子。李治之所以轻轻松松被立为太子,主要是他的两位兄长斗争到两败俱伤的结果,与他本身的才能似乎并没有多少关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偶然。
相关参考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明代诸帝除了朱元璋、朱棣等少数几个有为君主外,大多昏庸无能、荒于政务。但吊诡的是,明代的皇权又是高度集中的,任何时候皇帝的权威也都是至
我们受到启发: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
历史典故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成语故事_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成语故事_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这则成语是指鹬和蚌争斗,相持不下,最后被捕鱼的人捉住。 【用法】 用来比喻双方相争不下,两败俱伤,第三
北宋和西夏打架,辽朝想趁火打劫,结果引火上身,把自己栽进去了。可见鹬蚌相争,渔翁未必得利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战国策》中的一个寓言故事,说有只河蚌在岸上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赶忙闭合外壳,将鹬的嘴死死夹住。结果,就在双方呈
鹜蚌相争渔人得利 战国时,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
晋惠帝时,张方世代家贫,但以才勇受用于河间王,升迁为振武将军。张方起初在长安的时候,富翁郅辅供给他财产,使他地位日渐高贵,因此张方用郅辅为帐下督军,两人非常亲近。>> 河间王的参军毕坦,有一次被
鹜蚌相争渔人得利 战国时,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
葛从周是唐末时期著名将领,原为黄巢起义军战士,后投靠朱温,因打过不少胜仗而被封为节度使。葛从周的战绩是自己立下的,还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得来的战功呢?历史上对葛从周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从政局上看,葛从周所
魏蜀吴三家争斗多年,最终的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家归了晋。而在灭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国时,最大的功臣有两个,这两个名字在《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也是读者极为熟悉的,一位是邓艾,一位是钟会。他们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并非毫无建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守成君主。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地位是尴尬的,因为前有一代圣君李世民,后有媳妇千古一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