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历史 鹬蚌不争,何来渔翁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晋朝历史 鹬蚌不争,何来渔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晋朝历史 鹬蚌不争,何来渔翁
晋惠帝时,张方世代家贫,但以才勇受用于河间王,升迁为振武将军。张方起初在长安的时候,富翁郅辅供给他财产,使他地位日渐高贵,因此张方用郅辅为帐下督军,两人非常亲近。> > 河间王的参军毕坦,有一次被张方侮辱,忿怒之下就对河间王说:“张方屯兵霸上已久,太行山以东的贼寇很多,他也不进兵剿灭,应该防备他别有企图。他的亲信郅辅知道他的谋划。”> > 河间王要召郅辅,毕坦则先去迎接郅辅,并且问说:“张方要造反,人人都说你知道。王如果问你,你怎么样回答呢?”> > 郅辅惊慌地说:“实在没有听说张方要造反,这叫我怎么回答?”> > 毕坦说:“王如果问起这件事,只要答如此如此,不然的话,难以免祸。”> > 郅辅人见河间王,王问说:“张方要反叛,你知道吗?”> > 郅辅答:“如此如此。”> > 河间王说:“派你前去捉拿张方,可以吗?”> > 郅辅答说:“如此如此。”> > 河间王就派郅辅送书信给张方,趁机杀掉他。> > 郅辅既然是张方的亲信,虽然持刀而人,守门人也没怀疑,便割掉张方的头,在灯光下打开盒子,装起来提去见河间王。> > 坐收渔利,需要鹬蚌相争。但张方和河间王并非鹬蚌,他们十分要好。由此,要得借刀杀人,必要使二者相恨。因此关系相好的只有使离间之术,才能凭空起仇。> > 鹬蚌相争,坐收渔利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如果鹬蚌不争,就需要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挑起冲突,使其相争。智慧的渔翁并非仅是坐享其成,而是善于分析形势,善于利用矛盾。相关参考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明代诸帝除了朱元璋、朱棣等少数几个有为君主外,大多昏庸无能、荒于政务。但吊诡的是,明代的皇权又是高度集中的,任何时候皇帝的权威也都是至
北宋和西夏打架,辽朝想趁火打劫,结果引火上身,把自己栽进去了。可见鹬蚌相争,渔翁未必得利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战国策》中的一个寓言故事,说有只河蚌在岸上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赶忙闭合外壳,将鹬的嘴死死夹住。结果,就在双方呈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并非毫无建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守成君主。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地位是尴尬的,因为前有一代圣君李世民,后有媳妇千古一帝武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并非毫无建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守成君主。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地位是尴尬的,因为前有一代圣君李世民,后有媳妇千古一帝武
葛从周是唐末时期著名将领,原为黄巢起义军战士,后投靠朱温,因打过不少胜仗而被封为节度使。葛从周的战绩是自己立下的,还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得来的战功呢?历史上对葛从周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从政局上看,葛从周所
孙皓是东吴的最后一位国君,在位之间做了许多坏事,东吴最后只能选择投降。孙皓和太子把泥巴涂了自己一头一脸,双手绑在背后,到洛阳的东门,跪求晋朝皇帝司马炎的召见。司马炎派出使者解开两人的绳索,亲自出大殿迎
孙皓是东吴的最后一位国君,在位之间做了许多坏事,东吴最后只能选择投降。孙皓和太子把泥巴涂了自己一头一脸,双手绑在背后,到洛阳的东门,跪求晋朝皇帝司马炎的召见。司马炎派出使者解开两人的绳索,亲自出大殿迎
历史典故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成语故事_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成语故事_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这则成语是指鹬和蚌争斗,相持不下,最后被捕鱼的人捉住。 【用法】 用来比喻双方相争不下,两败俱伤,第三
成语典故_成语鹬蚌相争的故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来自成语大全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
魏蜀吴三家争斗多年,最终的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家归了晋。而在灭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国时,最大的功臣有两个,这两个名字在《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也是读者极为熟悉的,一位是邓艾,一位是钟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