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剑农生平故事简介,李剑农历史评价,李剑农怎么死的?
Posted 政治
篇首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剑农生平故事简介,李剑农历史评价,李剑农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剑农生平故事简介,李剑农历史评价,李剑农怎么死的?
李剑农,又名剑龙,号德生,1880年6月10日(清光绪六年五月初三)生于湖南邵阳西乡滩头(今属隆回县苏塘乡)。早年在农村私塾念书,后就读于邵阳经正书院。戊戌变法时期,李剑农受到湖南著名维新派樊锥(南学会邵阳分会负责人)的影响,同情变法维新。1904年春,李剑农入湖南中路师范史地科,专攻历史。1906年,由同学曾广缄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1908年秋师范毕业,留校任教,暗中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
1910年春,李剑农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留日期间,曾参与同盟会的一些革命活动。第二年武昌起义爆发,李停学回国,参加革命活动,曾撰写《武汉革命始末记》[2]一文,在上海《民国报》第一号上发表,热情赞扬武昌起义。
1912年初,李剑农应汉口《民国日报》发起人张秉文之邀,任新闻编辑。后来,该报由于反对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于1913年6月24日被查封,报社人员遭到通缉。李剑农在国内无法活动,同时感到要建立民主共和国,需要有欧美民主政治知识,乃于同年7月赴英,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旁听并作自由研究。留英期间,李对欧美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政治史和宪法史,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1916年夏,李剑农由英返国。这时国内军阀割据,政治紊乱,国力凋敝,疮痍满目,他深感要求得国家富强,必须先使国家统一。他主张仿行联邦制,采取联省自治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当时,曾经赞助过武力统一的进步党首领梁启超、熊希龄等人,亲睹武力统一无法实现,也在鼓吹由分省自治进而采用联邦制统一全国。李剑农的主张和梁启超等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回国后,他担任上海《中华新报》编辑员,专写政论,揭露军阀暴行,鼓吹政治改良。不久,他又联合王世杰、周鲠生、杨端六等创办政论刊物《太平洋》杂志,自任编纂主任,介绍西方政法知识,积极宣传联省自治。
1917年冬,李剑农在《太平洋》杂志第一卷第八、九两期上连续发表以《民国统一问题》为题的政论文章,指出中国已到了地方势力增长、中央政府不能统驭的时候,不采取联邦制,不能恢复中央政府的实力,得到真正的统一,并发表《时局罪言》、《地方制之终极目的》等政论文多篇,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他的联省自治的观点和主张。
1919年8月至1922年冬,李剑农受聘担任汉口明德大学教授。1922年,李又在《太平洋》杂志第三卷第七期上再次以《民国统一问题》为题发表政论文章,指出根据民国成立以来的经验,采用武力统一办法,“不惟南北不能统一,并且南也不能统南,北也不能统北”,“要中华民国真正的统一,只有采取联邦制的一个办法”,继续鼓吹联省自治。
在这前后,南北军阀混战不休,人民深受其害,联省自治的思潮风行一时。湖南政要谭延闿、赵恒惕利用湖南人民由于厌战而产生的自治要求,在境内推行制宪自治活动。1921年,湖南省长赵恒惕特聘李剑农等十三名省内外知名人士组成省宪起草委员会,由李任主任委员,负责起草湖南省宪法[3]。1922年1月,湖南省宪法正式公布。按照省宪规定,省长以下设内务、财政等七司,由七司司长组成省务院,互选一人为院长,辅佐省长工作。同年12月,李任省务院长兼教育司长。当时地方实力派不过是打着联省自治的幌子,实行割据自雄,并无自治诚意。赵恒惕也不例外。所以,李虽担任省务院长,其联省自治主张依然无法实行。后来李深有感触地说:“想在军阀混战中联结邻省保持苟安局面,脱离混战局面,妄想以此挽救国家危亡,事实证明,纯属舍本逐末的书生之见。”[4]1924年10月,赵恒惕修改省宪,由省长兼任省务院长。李于11月离职,从此不愿再写政论。他渐悟自己对中国社会历史了解不深,决心研究中国历史,想当一名超政治的学者[5]。
1925年,李剑农和友人彭一湖在长沙办了一所晨光学校,以不介入政争相标榜。入学前,学生须保证不加入任何党派。入学以后,每人置一部《资治通鉴》,限一年读完,并做出笔记。晨光开办不到两年,北伐军进入湖南。校内早已渗入各种党派人物。彭、李等的设想被现实粉碎,感到办学宗旨无法贯彻,就停办了。李剑农继政治上失意,办学又受挫,对北伐持旁观态度。但他赞成国民党改组,认为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政治新局面的开始”[6]。
1927年夏初,李剑农离开湖南,再赴上海,担任太平洋书店编译主任。这期间,除书刊编辑工作外,他专心于戊戌以来中国政治史的研究。
1930年秋,李剑农接受武汉大学聘请,讲授中国近代政治史课程,以后曾任武大文法学院教授兼史学系主任。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湖北,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他因家庭牵累不能入川,回到湖南老家。在家乡居留期间,李倡办松坡中学于隆回桃花坪,又发起编印蔡松坡遗集,并亲为之作序;还与友人倡议募资建立松坡图书馆。该馆与中山图书馆、船山图书馆为湖南三大图书馆。从1940年夏到1945年冬,李一直在蓝田(后迁溆浦)国立师范学院任教,主讲中国经济史和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课程。他不满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但持明哲保身态度[7]。
1946年,李剑农借聘于湖南大学。1947年以后,一直在武汉大学执教。在这两校他仍讲授中国经济史和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就接触过一些进步书刊,逐步认识到共产党是真诚的爱国力量,而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腐败,贪污成风,物价飞涨,人民愤懑,使他益加寄希望于共产党[8]。淮海战役后,他更断言“蒋党必垮台,中共必胜利”[9]。国民党逃往台湾时,他表示决不离开祖国大陆。湖南解放前夕,李回到邵阳,参加唐生智组织的湖南人民自救委员会和争取湖南和平解放的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李剑农受聘为湖南军政委员会顾问。1954年至1963年,担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1963年12月14日,李因患动脉粥样硬化症在武汉去世。
李剑农从1925年起,长期从事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28年,他以“半粟”笔名出版了《中山出世后中国六十年大事记》。1930年,写成《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由太平洋书店出版。该书出版后,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后又将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政治斗争补写了三章,由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学会合印成《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946年由启明书局出版。1947年,又由商务印书馆改排重版。解放以后,他将《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删去《导论》和第十二章《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的解释和今后去路》,改名《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于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新出版,1979年重印。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1956年,《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一书由美籍学者邓嗣禹和Jeremy Ingalls依据商务版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先后印行三次,共发行五千二百册。美国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费正清(John K.Fairbank)对该书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对西方的学者来说,作为一种可靠的记事和重要资料的简编具有重要的价值”[10]。另一名中国近代史学者林伯格(G.C.Linebarger)则说:“李剑农的政治史对于中国问题专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书。”[11]
李剑农的另一部著作是《政治学概论》,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被列为大学丛书。该书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作了综合的通俗的介绍。
李剑农从1921年起就注意研究中国经济史。他在讲授中国古代经济史时,对中国古代经济资料作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编成《中国经济史》讲义印行,1943年由蓝田中国书局出版。解放后重加整理,1957年至1959年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三册经济史稿出版。1962年后转由中华书局据原纸型重印。该书文字通畅,体裁严谨,对各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财政等方面均有清楚的讲述,勾勒了中国三千多年经济发展的概貌,是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有系统的中国经济史专著。李自认为此书较《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有保留价值。1990年—1991年,经彭雨新等校改,又以《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第一、二、三卷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剑农治学态度谨严,言必有据。他为编写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三十年如一日,夜以继日,浏览古代文献,参考各家著述,勤学苦思,力求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史实中,探求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书中确有不少创见。在治学方法上,他主张自学,常以“自学为主,勤奋努力”等语勉励后学。
注释
[1]李剑农自填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李剑农档案,藏武汉大学档案室)。
[2]《民国报》第一号,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月一日。
[3]李剑农:《我的社会关系》(李剑农档案,藏武汉大学档案室)。
[4]梁希杰:《有关李剑农先生的点滴事迹》(原稿存萧致治处)。
[5]李剑农:《我的社会关系》(李剑农档案,藏武汉大学档案室)。
[6]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线装本,第4册,启明书局版,第35页。
[7]梁希杰:《有关李剑农先生的点滴事迹》(原稿存萧致治处)。
[8]梁希杰:《有关李剑农先生的点滴事迹》(原稿存萧致治处)。
[9]《李剑农小传》(油印草稿,藏武汉大学档案室)。
[10]Am.Hist.R(《美国历史评论》),AP,57.
[11]Current History(《现代历史杂志》),Jan,57.
相关参考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jiàn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
知名人物 刘半农生平故事简介,刘半农历史评价,刘半农怎么死的?
刘半农,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后以字行。1891年5月27日(清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日)生于江苏江阴县。父宝珊是个秀才,曾教书多年。刘半农四岁从父识字,六岁入塾,1904年入本城翰墨林小学,
知名人物 朱经农生平故事简介,朱经农历史评价,朱经农怎么死的?
朱经农,原名有畇,改名经,字经农。祖籍江苏宝山,1887年8月14日(清光绪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生于浙江浦江县城。父亲其恕(字仁甫)曾助堂兄朱其昂创办轮船招商局,后任知县,又在石门厘金局做事。1894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李班初任平南将军。李班的叔父李雄虽然有十个儿子,但都不成气候,所以李雄舍弃自己的儿子而立李班为太子。李班为人谦虚能广泛采纳意见,尊敬爱护儒士贤人,从何点、李剑以下,李班皆以老师的礼节对
阿尔弗雷德·冯·史里芬(AlfredvonSchlieffen,1833—1913),德国资产阶级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所制订的“史里芬计划”,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
寇遐,字胜孚,号玄疵,1884年11月18日(清光绪十年十月初一)生于陕西蒲城县。其父早逝,由寡母抚养长大,家境贫寒。1906年考入西安师范学堂选科。在师范学堂读书时即加入同盟会,是当时西安进步青年中
刘公,原名耀宾,又名湘,字仲文,革命时又号“非非子”,湖北襄阳人,1881年(清光绪七年)出生。刘有兄弟六人,他行二,故字仲文。刘家是襄阳三大富室之一,有土地万余亩,专对票号、钱庄、商店放款。刘公素有
知名人物 林文庆生平故事简介,林文庆历史评价,林文庆怎么死的?
林文庆,字梦琴,原籍福建海澄,1869年9月5日(清同治八年七月二十九日)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林天尧,当时是鸦片种植园的助理管理人员。林文庆童年入福建会馆附设书院,读“四书”、“五经”,后改
知名人物 唐文治生平故事简介,唐文治历史评价,唐文治怎么死的?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1865年12月3日(清同治四年十月十六日)生于江苏太仓州镇洋县后岳王市。唐文治自幼家教严谨,六岁启蒙,逐年读《孟子》、《诗经》等经典,因恒月读书致目力受损。后受业于
杨铨,谱名宏甫,字杏佛。1893年4月5日(清光绪十九年二月十九日)生于江西玉山。祖籍清江县。幼时,由于家境贫困,随父移居扬州,后迁杭州。杨铨六岁读私塾,稍长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在上海读书时,他结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