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朱经农生平故事简介,朱经农历史评价,朱经农怎么死的?
Posted 胡适
篇首语: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朱经农生平故事简介,朱经农历史评价,朱经农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朱经农生平故事简介,朱经农历史评价,朱经农怎么死的?
朱经农,原名有畇,改名经,字经农。祖籍江苏宝山,1887年8月14日(清光绪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生于浙江浦江县城。父亲其恕(字仁甫)曾助堂兄朱其昂创办轮船招商局,后任知县,又在石门厘金局做事。
1894年,其父病故,时朱经农刚满七岁,兄弟四人均未成年,由母亲抚养,生活十分艰苦,仍坚持在家攻读。朱的三叔其懿长期在湖南做官,于1896年将他们全家接到长沙,后朱经农过继给五叔聪甫为嗣。其时新政在湖南盛行,姑丈熊希龄和叔父其懿都是维新人物,多次携朱经农到南学会听讲演,朱经农颇受启迪。
1898年戊戌政变后,朱其懿由长沙调往衡州任知府,熊希龄也闲居衡州,朱经农便向熊希龄和一位姓彭的老师学习《左传》、《说文》等。1901年,朱经农前往上海姐姐家同外甥顾月江一起学习,并准备投考南洋公学,后因病作罢。
1902年,朱经农回到湖南,三叔其懿已改任常德知府,遂往常德就读于名儒易纬舆门下。翌年,考入常德府中学堂,与进步青年覃振、戴修瓒等同学,课余结伴去启智书局阅读《浙江潮》、《洞庭波》等新书,渐萌民主革命思想。
1904年,朱经农赴日本留学,先后在巢鸭弘文学院和成城学校就读。1905年,经同学龚练百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结识黄兴等革命领袖。同年冬,中国留日学生为反对《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相继归国。朱经农回到上海后,与姚宏业等筹办中国公学,1906年春开始上课。教员有于右任、马君武等人,还聘有日人任教。朱一面当学生,一面做翻译,半工半读,被称为“中国公学之秀”[1]。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所派监督破坏学校的民主制度,酿成学潮。朱经农是学生代表被开除,多数学生在极端气愤之下整队离校,另组织中国新公学,朱被推为三干事之一。新校经费十分困难,支持一年有余,至1909年冬新旧公学合并,才得解决。
1910年,三叔其懿在沪病故,朱经农扶柩回长沙营葬。为赡养家庭,他留湘任湖南高等实业学堂英文教员,兼农业学堂翻译。1911年辛亥革命时,他参加戎幕。不久,都督焦达峰、陈作新被害,朱遂出走上海。
1912年秋,朱经农应宋教仁等之请,由上海赴北京,任《民主报》编辑和《亚东新闻》总编辑;同事有景耀月、金葆光等。两刊实为同盟会与稍后成立之国民党的喉舌。朱以“澹如”等笔名多次发表文章,指斥袁世凯及其同党倒行逆施,“蠹国病民”,司法行政“依一人之意向为转移,一喜一怒百小民生死系之”[2],致使国会无形解散,民德日益沦亡,法律破坏殆尽,此乃足以亡我民国之三大隐忧。因此遭到袁的忌恨。
1913年“二次革命”发生,北洋当局下令将上述两报刊封闭,并指名索捕朱澹如等。朱经农避往天津。同年7月,熊希龄组阁,朱得其庇护,回京后暂居熊宅,旋由熊函荐于农商总长张謇,任统计事宜。迨袁世凯搞帝制自为,朱深为不满,于1916年前往美国。
朱经农在美,初任中国教育部留美学生监督处书记,业余入华盛顿大学听课,进行半工半读。1920年,取得官费,辞去监督处的职务,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研究生。留美期间,他先后获学士及硕士学位。朱在美加入基督教,成为忠实信徒。又常与胡适、任鸿隽交往,共同探讨文学改良问题。朱赞成写白话文,认为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所主张甚是”[3],但谓“白话诗无甚可取”[4],尤反对以罗马字代替汉文。
1921年,朱经农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由美回国主讲教育学,后又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兼课。在太平洋会议召开之际,朱曾撰《废止一九一五年中日条约及其附属文件之研究》和《各国在华租界地性质之研究及请求取消之理由》两文,刊于《东方杂志》,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军阀混战的危害加以谴责。
1923年,朱经农应王云五之邀至上海商务印书馆,协助王赶编新学制中小学教科书,很快出版了数十种学生和教员用书。这套书就是为了配合教育改革的课程需要,内容充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编教科书的过程中,朱曾多次在《教育杂志》、《教育与人生》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参加有关各门课程的讨论,并翻译出版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明日之学校》一书。他还曾撰《职业指导与初中课程》等文,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并与陶行知一起改编《平民千字课》,助熊朱其慧、晏阳初等搞“平民教育”,同时替《申报》编辑供平民阅读的副刊。
1924年秋,朱经农兼任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讲授教育学。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圣约翰大学学生为抗议帝国主义的血腥暴行全体退学,学生家长张寿镛等另创光华大学收容退学学生,推朱经农为教务长,他辞去沪江的职务,积极进行筹划,经过数月准备即开学上课,并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均保持与圣约翰相等的水平。这期间朱还常去大夏大学夜校教书。1926年,他担任主编《教育大辞书》工作。
同年,朱经农曾赴广州暗中与国民党中央取得联系,回沪后同吴稚晖、杨杏佛等冒险从事党务工作。1927年,北伐军攻占上海,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成立,黄郛为第一任市长,朱被任命为教育局局长。当时教育局仅有二十余人,但办事效率很高,他对教育计划与布置“既不急就,亦不躐等”[5],处处从未来着眼。1928年春,朱辞去教育局长的职务,一度任市政府参事。不久被蔡元培调往南京,任大学院普通教育处处长。同年秋,大学院改组为教育部,朱留任普通教育司司长,1930年升任常务次长,是年冬随部长蒋梦麟辞职。朱长期主管中小学教育,国民党政府初年的有关教育规章制度多出自他之手。
1931年春,朱经农到沪任中国公学代理校长。4月,上海市教育局教育讨论会成立,被推为委员长。同年夏,受聘为山东齐鲁大学校长,迁居济南。
1932年9月,朱经农担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到任后即对全省教育进行实地考察,并相继组设湖南教育设计委员会、初等教育研究委员会和职业教育研究委员会,以推动教育的发展。他在湘任职十余年,克服了抗战时期的严重困难,至离任之前,基本上已做到全省范围内平均每一百户有一所四年制小学,每一乡(镇)有一所六年制小学。中等学校由原来的一百多所增加到二百五十多所。高等教育,除先后将湖南大学与湘雅医学院改为国立,又于1941年在南岳创办农、工、商三所专科学校。
1943年3月,朱经农奉调至重庆,任中央大学教育长,校长系蒋介石兼任,校务实由朱负责主持。一年之后,蒋介石辞去校长兼职,朱也离开中央大学。
同年,朱经农写成《教育思想》一书,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回答了教育理论方面有关问题的争论,阐发了他的教育观点。朱不赞成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教育,而提倡民治主义的教育,认为此种教育学说“一方面维持个人的发展,一方面注重社会的秩序,对于国家的自由和民族的平等十分尊重,同时希望大同之治……或可供吾人建立教育政策的参考”。他认为“学校是好社会的雏形”,“应以切合社会需要为施教的目标”,并主张中国教育必须以精神训练、国防科学、生产技能为中心,教育家要“把儿童当作有机的主体”,“一切课程须适合自然发达的原则”[6]。他反对阶级斗争论,并主张调和科学与宗教的矛盾。
1944年3月,朱经农被任命为教育部政务次长。翌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抗战胜利后,他辞去次长职务,仍去上海继王云五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同时兼光华大学校长。1946年11月和1948年3月,朱两次出席国民党政府召集的“国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7年9月在南京召开远东区基本教育研究会,朱经农被邀参加,会后曾撰文发表感想。1948年11月,他作为中国首席代表赴中东出席联合国文教会议,会议结束时上海已经解放,朱暂留美国,着手撰写《中国教育思想史》,不久完成初稿。1950年,应聘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神学院任教,至1951年3月9日,因心脏病去世。著译书籍除前述各种外,还有《爱山庐诗抄》、《近代科学的宗教观》等。
注释
[1]胡适:《喜朱经农来美》,《胡适留学日记》(四),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2版,第935页。
[2]朱经农:《民国之三大隐忧》,《民主报》1913年5月27日第2版。
[3]《朱经农致胡适的信》(1918年6月5日),《胡适文存》卷一,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版,第109页。
[4]《朱经农致胡适的信》(1916年8月2日),《胡适留学日记》,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2版,第998页。
[5]潘公展:《纪念一位中国教育家》,《革命人物志》第17集,1977年台北出版,第73页。
[6]朱经农:《教育思想》,商务印书馆1947年再版,第20、39、34、14、13页。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刘半农生平故事简介,刘半农历史评价,刘半农怎么死的?
刘半农,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后以字行。1891年5月27日(清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日)生于江苏江阴县。父宝珊是个秀才,曾教书多年。刘半农四岁从父识字,六岁入塾,1904年入本城翰墨林小学,
张琴秋,乳名凤生,学名张梧,一九○四年生,浙江省桐乡县石湾镇人。兄弟姊妹七人,琴秋居四,与兄张桐、妹张兰长大成人,余皆夭折。父张殿卿,早年求功名未成,就职浙江嘉兴《三江日报》编辑,后被解聘回乡经农,家
阿尔弗雷德·冯·史里芬(AlfredvonSchlieffen,1833—1913),德国资产阶级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所制订的“史里芬计划”,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
寇遐,字胜孚,号玄疵,1884年11月18日(清光绪十年十月初一)生于陕西蒲城县。其父早逝,由寡母抚养长大,家境贫寒。1906年考入西安师范学堂选科。在师范学堂读书时即加入同盟会,是当时西安进步青年中
刘公,原名耀宾,又名湘,字仲文,革命时又号“非非子”,湖北襄阳人,1881年(清光绪七年)出生。刘有兄弟六人,他行二,故字仲文。刘家是襄阳三大富室之一,有土地万余亩,专对票号、钱庄、商店放款。刘公素有
知名人物 林文庆生平故事简介,林文庆历史评价,林文庆怎么死的?
林文庆,字梦琴,原籍福建海澄,1869年9月5日(清同治八年七月二十九日)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林天尧,当时是鸦片种植园的助理管理人员。林文庆童年入福建会馆附设书院,读“四书”、“五经”,后改
知名人物 唐文治生平故事简介,唐文治历史评价,唐文治怎么死的?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1865年12月3日(清同治四年十月十六日)生于江苏太仓州镇洋县后岳王市。唐文治自幼家教严谨,六岁启蒙,逐年读《孟子》、《诗经》等经典,因恒月读书致目力受损。后受业于
杨铨,谱名宏甫,字杏佛。1893年4月5日(清光绪十九年二月十九日)生于江西玉山。祖籍清江县。幼时,由于家境贫困,随父移居扬州,后迁杭州。杨铨六岁读私塾,稍长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在上海读书时,他结识了
知名人物 赵凤昌生平故事简介,赵凤昌历史评价,赵凤昌怎么死的?
赵凤昌,字竹君,号惜阴,江苏武进人,生于1856年(清咸丰六年)。少时家贫失学,入钱庄习贾,因私自挪用钱库款项被辞退。富户朱某鉴其聪明伶俐,为之捐官县丞,分省广东候补。到广州后,赵凤昌先在广东藩司姚觐
知名人物 宋子文生平故事简介,宋子文历史评价,宋子文怎么死的?
宋子文,广东海南文昌县人,1894年12月4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七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基督教徒家庭,父母给他取英文名字“Paulos”(保罗)和中文名“子文”,意思是希望此儿将来能像圣徒保罗一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