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沈克非生平故事简介,沈克非历史评价,沈克非怎么死的?

Posted

篇首语:炒沙作縻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沈克非生平故事简介,沈克非历史评价,沈克非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沈克非生平故事简介,沈克非历史评价,沈克非怎么死的?

沈克非,1898年3月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十)生于浙江嵊县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他幼时家境清寒,三岁丧母,依靠父亲任小学教师的微薄收入抚育成人。他的祖父是个基督教牧师。1914年沈毕业于上海华童公学,旋入杭州之江大学中学部。1916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庚子赔款预备生。1919年远涉重洋,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文市的西余大学(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192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留任该校教学医院为外科助理住院医师两年,同时担任美国中部学生分会会长、美国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会长。1926年,他返回祖国,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及住院总医师。1929年任芜湖医院外科主任。1930年担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主任,后升任副院长、院长。

沈克非在青年时代目睹动荡、贫弱、分裂的旧中国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很早就潜心于“科学救国”,立志要摘掉中国人民头上那顶屈辱的“东亚病夫”的帽子。他认为中国应该有自己先进的医学科学。20年代的旧中国,西医还处于萌芽阶段,各地的医务力量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教会手里,如北京的协和医院、南京的鼓楼医院、湖南的湘雅医院、上海各教会大学的附属医院等。沈克非渴望改变这种局面,而他所在的中央医院则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大型医院。沈出掌该院后,苦心经营,锐意图新,从医院的行政管理、医疗质量、医师修养及作风等各方面下工夫,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制度。为了提高医师队伍的质量,他每年暑假往返宁沪道上,亲自到上海选拔医学院毕业生,充实中央医院的医务力量。在沈的精心擘划下,该院逐渐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流的医院,外国人垄断我国西医事业的局面有所突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医院始迁长沙,再迁贵阳,后建院于当时的陪都重庆。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沈克非不惮辛劳,往返奔波于祖国大西南。1941年国民政府委任他为中央卫生署副署长兼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医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又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印度,在军队中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沈克非辞去卫生署副署长职务,受聘为上海医学院教授兼该院附属医院——中山医院院长和外科主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沈克非曾多次参加国际性医学会议。1944年,他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的首席代表,赴伊朗德黑兰参加中东医学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英、美、苏四国倡议成立联合国,沈克非作为中国医务卫生界的首席代表,曾赴美国纽约参加创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沈去南美秘鲁,参加在那里召开的第五次国际外科学会,继又赴美国考察。在外科学会上,沈提出的论文对于麻醉术、胸腔手术作了精辟的阐述,引起与会者重视。沈克非在沟通我国与西方医务界方面起了桥梁作用,增进了学术交流,建立起友谊。他曾获得好些国家医务界知名团体和个人赠送的锦旗、杂志、书籍及纪念品,他的名字(Dr.Shen James Kofei)在西方医务界为许多人所熟知。他还是国际外科学会中国分会的负责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

新中国成立后,沈克非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积极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沈组织志愿医疗队到鸭绿江畔,担任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后又在沈阳筹建中心血库,抢救志愿军伤员。1952年到1958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负责科研工作。后又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副院长、外科系主任,中山医院院长等职务,直至去世。他的夫人陈翠贞,是儿科专家,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兼该院儿科医院院长。

沈克非以高超的外科医术享誉海内,曾首创脾脏切除大网膜后固定术,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疗效显著。他重视新兴学科,注意吸取世界先进医学科学成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脑外科就是在他推动下创建并发展起来的,并且他是第一个为脑瘤病人施行手术的医师。1950年春天,中山医院接受了一个确诊为脑瘤的病人,送进医院时已神志不清,经过沈克非长达九小时的手术,终于使病人起死回生。当时上海的《新闻日报》曾以“医疗手术上的辉煌成就,沈克非割治脑瘤成功”为题,高度评价这一外科史上的胜利。

沈克非不仅是出色的外科医师,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先驱,很久以来他一直是医学院的一位受人欢迎的教授。他非常重视临床教学,强调外科原则,总是尽最大努力使病人不受或少受痛苦。他认为医师治病救人,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特别是人道主义精神,否则就是亵渎这一神圣职业。对待工作,他讲究实效,勇于负责,要求严格,人们都对他很钦佩。在医务界,他“桃李满天下”,其中不少人早已成为我国医务界的骨干,并在医学领域中作出贡献。

医学科学在解放后获得迅速发展,在临床部门中,外科学尤为显著。为赶上世界医学科学先进水平,1956年我国医学界自己编著的第一部高质量的《外科学》问世,沈克非任主编,故又称“沈氏外科学”。这部大型的专业著作,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同学派及其理论,在书内均有所反映。如关于休克发病机制的两个主要基本观点——神经论和体液论,同时获得叙述和阐明。此书对外科理论、临床技术等方面都有系统的阐述,为临床医师及医学院学生所必读。出版后在数年内就再版六次。《外科学》出版后,沈曾因过于劳累致心脏病发作。稍愈,又倾全力编写《外科学》的姐妹篇:《外科手术学》,此书分胸腔、腹腔、神经、泌尿、心血管等几个分册,可惜只出了二册,由于“文化大革命”被迫中辍。

沈克非为人正直,一生廉洁奉公。他拥护公医制度,本人坚持不挂牌、不私人开业,一向反对以医学技术作为敛财的手段。他的这种医德,受到许多人称赞。

在“文革”中,沈克非受到冲击。1972年10月9日,沈因患癌症去世。粉碎“四人帮”以后,沈克非教授得到昭雪,1978年3月,他的骨灰被安放进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沈克琦人物简介

·沈克琦沈克琦,物理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物理教学、物理教学研究工作和高等教育行政工作,为办好北京大学物理系、推进理科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物理学人才。

历史人物 陈克非的结局是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中国军队同日军发动了很多次大规模的战役,从最开始的长城守卫战到后来的淞沪会展,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长沙三次保卫战役,以及中国远征军缅甸战役。这几次大型的军团会战中,有没有

历史人物 陈克非战功赫赫为何惨遭背叛

谈起第2军,可以从黄埔军校教导团的成立开始,其历史地位不是其他军级单位所能媲美的。在抗战中期,第2军和第1军一起被编为攻击军,享受苏械待遇,并作为战区机动部队使用。在滇西作战时,这个军表现不凡,所属第

蒋介石最后一支王牌军被歼始末 刘邓成都围歼战

为了完成这一石三鸟的计划,蒋介石煞有介事地召见各方面的人员。12月2日上午,蒋介石召见了从川东溃败下来的第20兵团司令官陈克非。陈克非是宋希濂的部下,奉命防守川东防线。11月初解放军第3兵团发起攻势后

知名人物 史良生平故事简介,史良历史评价,史良怎么死的?

史良,字存初,1900年3月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父亲史刚,读得不少经书,但对封建纲常名教具有一种叛逆性格,生平不慕功名利禄,澹泊以明志,颇有名士气度。为了维持家计,他把

知名人物 胡风生平故事简介,胡风历史评价,胡风怎么死的?

胡风,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莹、张光人,笔名胡风、古因、谷音、谷非、张果、谷风、顾风、胡丰、孟林、秋明、陈乔、马荒、高荒、顾纷等,别名古斐、张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

知名人物 斯诺生平故事简介,斯诺历史评价,斯诺怎么死的?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7月19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J.EdgarSnow),母亲安娜·埃德曼·斯诺(AnnaEdelmannSn

知名人物 端纳生平故事简介,端纳历史评价,端纳怎么死的?

端纳(WilliamHenryDonald),祖籍苏格兰。1875年6月22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利斯莫城。父亲是铁路工人[1],对子女管教严格。端纳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端纳少年时不慎

知名人物 洪深生平故事简介,洪深历史评价,洪深怎么死的?

洪深,字伯骏,号浅哉,我国著名的戏剧家。1894年12月31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五)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市)的一个官僚世家。1900年入塾读书。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

知名人物 黄维生平故事简介,黄维历史评价,黄维怎么死的?

黄维,字悟我、培我,江西贵溪县人,1904年2月28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三日)生于一个农家。父亲早逝,由母亲抚育成人。清贫的童年生活,使他形成坚毅、勤朴的品质和内向的性格。少时在本乡读小学,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