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沈克琦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沈克琦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沈克琦人物简介

·沈克琦



沈克琦,物理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物理教学、物理教学研究工作和高等教育行政工作,为办好北京大学物理系、推进理科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物理学人才。晚年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物理学卷。

沈克琦,1921年10月17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常州)一个教师之家,祖母曾在家授女弟子,父亲是小学校长。1933年入省立常州中学,1937年11月因日寇入侵,省常中停办,举家内迁。省常中是江苏省名校,他在此受到良好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8年9月在长沙考入江苏省教育厅办的江苏省立湖南桃源中学高三,1939年7月毕业通过统一招生考试取入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到昆明报到时得知,因同时考取兵工专门学校而被取消统考学籍。他奉父命不去兵工学校,又无法获得兵工学校准予退学的证件,遂落入困境。后求助于西南联大训导长查良钊,才得以注册入学,但此时已开学数周,无法选修工学院画法几何、机械画图、锻铸、制模等实践性课程,因而转入物理系。他靠救济金、贷金、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在大学苦读4年,1943年7月获理学士学位,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生。他的毕业论文题为“行星的大气及其光谱”(文献综述性),由吴大猷教授指导,获95分。

沈克琦毕业时系主任饶毓泰决定聘他为助教,但他因思家心切(离家已五年)而去桂林与家人团聚,并任国立汉民中学物理教师。临行前与饶约定一年后再回联大,后因湘桂大撤退无法抛家去昆而未能践约。1944年日本侵略军入桂,汉民中学师生徒步600里西迁贵州榕江,日本投降后又迁回桂林重建学校。汉民中学因有公费,生源好、师资好而成为桂林名校。在汉民中学执教三年期间,他承担全校初高中物理课教学,每学期均教初三上、下和高三上、下各一班,负担极重。他全力以赴,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良好。在西迁及东返期间汉民中学师生患难与共,虽条件十分困难仍弦歌不辍,师生情谊甚笃。这三年的经历使他与中学物理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6年夏由北大、清华、南开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三校复员北返。沈克琦于1946年10月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负责三年级光学实验教学,还曾讲授光学课并承担普物实验教学任务。此时全系教师仅十余人,光学实验课教师仅一人,负责排实验、写实验讲义和指导学生实验等全部工作。1947~1949年他被批准为在职研究生,在承担全时教学任务的情况下选习研究生课程,并和研究生王树芬一起在赵广增教授指导下进行“慢电子与氢分子碰撞时的能量损失”方面的实验研究。1947年饶毓泰为培养沈克琦曾推荐他申请扶轮社的留美奖学金,并请胡适校长和郑华炽教授写推荐信,朱光潜教授写英文水平证明信。在贝满女中一牧师家与负责遴选的委员会用英语面谈时,除一般有关留学的内容外,有人问:“你对美国是何看法?”他明知可能有不良后果,仍据实以答“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不好”等语,后未能中选。

自1946年起沈克琦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被聘为助教、讲员、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并长期担任行政职务,曾任普物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系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还曾兼任北京大学遥感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所长(1983~1991)和直属国家教委的高校联合遥感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主任(1985~1991)。1984年奉命参与筹建山东烟台大学,并于1985~1990年期间任烟台大学校长,为此于1990年获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记大功奖励。1991年7月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11月年满70岁时离休。

沈克琦还长期担任我国与教育、科技有关的一些组织机构的领导职务,涉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博士后管理、中小学教材、中学生物理竞赛等比较广泛的领域,为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的改革、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沈克琦曾发表物理教学方面的文章20余篇,出版的书籍有由他主编的《自然科学基础》一套(共5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用教材),《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物理学卷》两卷,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物理》一套。1991年离休后他仍参加有关物理教学的各种活动,主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为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忙碌奔波,贡献余热。

为办好北京大学物理系辛勤工作四十年



1952年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理法三学院及燕京大学文理法方面各系并入北京大学。北大物理学方面的教授有:原北大的饶毓泰、赵广增、胡宁、黄昆、虞福春,原清华的叶企孙、周培源、王竹溪、杨立铭,原燕京的褚圣麟等,成为国内师资阵容最强的物理系。当时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计划下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从英美教学体制转变为计划性更强、基础要求更高的前苏联教学体制。新计划中“专业、专门化、习题课、学年论文”等俄语汉译名词就是在翻译前苏联教学计划时首次使用的。沈克琦自始至终参与了新计划的制订。1952年北大物理专业招收人数剧增至180人,比过去增加了几倍,北京大学物理系由此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沈克琦服从工作需要于1952年10月任北大工会专职副主席,1953年回系任普通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协助虞福春主任领导新开设的两年半制普通物理课的建设工作,并曾担任数学力学系普通物理和地质地理系普通物理的讲授任务。1952~1955年期间虞福春、黄昆、褚圣麟等教授讲授普通物理课,他们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作出自己的诠释,使课程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培养出了一批高质量的青年教师,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1954年苏联物理教学法专家柯诺瓦洛夫到校,发表系统的物理教学法讲演,对于提高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各教学环节的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

1954年11月金属物理学家西列夫到校,沈克琦即确定以金属物理为自己的进修方向,同时继续讲授普通物理课。1955年10月学校决定沈克琦调任物理系主任助理,协助褚圣麟主任管理全系系务。沈克琦再次服从工作需要,放弃了心向往之的科研工作,在完成40学时的固体物理课教学任务后即全力投入系务工作。

从1955年至1966年北大物理系有以下重大发展,其中无不凝聚着沈克琦的心血。

(1)为了培养高水平的毕业生,又不致引起学习负担过重,北大物理专业的学制由4年制改为5年制,后又改为6年制,第一届五年制、六年制学生分别于1958年和1962年毕业。学生除了专业基础课比较扎实外,还系统地学习了专门化课程,他们毕业后多数人成为物理学分支学科的骨干,有的还成为学科带头人。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方兴未艾,迫切需要水平比本科毕业更高的人才,为此北大物理系决定延长学制,开出了包括实验在内的系统的专门化课程,使学生在某一分支学科领域得到比较系统的理论和实验训练。大多数课程在全国属首次开设,对全国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影响。在毛主席1964年春节指示后,1965年改回5年制。

(2)1956年教育部根据12年科学发展规划的要求决定,举办北大、复旦、南大、厦大、吉大等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联合半导体物理专门化共办两年,由黄昆、谢希德分任教研室正、副主任。当时全国半导体科学技术基本上是空白,这两届毕业生后来在全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教学、研究和生产部门都成为骨干力量,其中不乏学术带头人。

(3)教育部采纳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专家建议,决定在北大物理系建立我国第一个地球物理专门化,由地球物理所傅承义教授兼任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学王子昌教授调入北大任副主任,武汉大学物理系20人转入北大成为地球物理专门化四年级学生,1958年毕业,这是我国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开始。

(4)北大物理系迅速发展,到1958年物理专业已有理论物理、半导体物理、磁学、金属物理、电子物理、无线电物理和地球物理等8个专门化,成为全国学科门类最多的物理专业,物理、气象两专业学生总数达1800人,成为全国第一大系,教学行政领导工作之繁重自不待言。为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1958年12月学校决定,物理系分为物理、无线电电子和地球物理三个系,褚圣麟任新物理系主任,沈克琦任副系主任。

在1955~1966年期间,由于“左”的干扰,学校教学秩序屡遭冲击,沈克琦有时虽也头脑发热,但总的来说比较实事求是,基本上按教学规律办事,在调整阶段积极发挥作用,力求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在1959年反右倾和1964年社教运动中均受到批判。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一切工作中断,当时沈克琦作为援助柬埔寨磅湛大学专家组成员正在金边与柬方商谈援建物理实验室的具体方案,6月5日返校后即遭批判。

1972年3月沈克琦恢复工作,任系教改组副组长,8月任系革委会副主任。当时他仍主张加强基础课教学。他认为:要掌握现代物理学内容,物理系学生应该系统学习理论物理课程,但内容应适当精简;工农兵学员文化基础严重参差不齐,入学后应分班教学,便于帮助原来基础较差的学员补上基础课程。他十分重视基础课实验室的恢复与建设,即使是在四人帮垮台前,北大物理系普物实验室和近代物理实验室在教师们的努力下也不断取得进展。但在“反右倾回潮”时沈克琦又以“复旧”遭到批判。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北大周培源和沈克琦参加了会议。会上邓小平认真听取与会人员的意见,在有关教育和科研的一系列问题上拨乱反正,明确否定了四人帮提出的“17年执行的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和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两个估计”。邓小平说“17年主导方面是红线,知识分子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会上邓小平还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沈克琦回校后向全校作了详细传达,使全校教师十分振奋。他在物理系努力贯彻座谈会精神,主张不要按物理学的分支学科设专业而只设物理专业。他认为全国科技发展状况和干部状况与50年代不同,不再需要在本科阶段给学生以系统的专门化训练,大学本科教学应以打好基础为主,力主将学制改回四年。在四年学习中除基础课外,学生需要在某个方向学习一些专门课程以便接触近代物理学的一些前沿问题,同时还需要做毕业论文以便在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得到培养。但这些教学环节是为培养高质量学生打好基础服务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这就是学生今后工作的方向。

1978年7月沈克琦被任命为副校长,仍兼物理系副系主任,1979年还讲授光学课,1980年1月免去副系主任兼职。此后,沈克琦虽不在物理系担任任何职务,仍时时关心物理系工作。1980年李政道倡议举办“中美联合招考赴美研究生项目”(China-U.S.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简称CUSPEA),选派本科毕业生赴美深造,以利用美国大学的条件缓解我国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才断层问题。此倡议得到政府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严济慈副院长和教育部黄辛白副部长领导此项工作,具体实施工作由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塘和北京大学沈克琦负责,北大物理系王竹溪、赵凯华教授等负责阅卷工作的领导。此项目前后历时十年,共选拔学生897名,分别于1981年至1989年派送美国和加拿大84所大学深造。1978~1984年期间高等学校处于拨乱反正、重建正常教学秩序阶段,作为副校长的沈克琦具体分管教学、毕业分配、招生、体育、图书馆、世界银行贷款和北大分校等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981年沈克琦随北京大学代表团应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邀请访南,韩天石任团长,沈克琦任副团长,沈克琦代表北大在“今日大学”国际讨论会上发言,介绍我国高等教育情况。1985年在南京国际物理教育讨论会上沈克琦作了“中国的物理教育”的发言,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物理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使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物理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全国理科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沈克琦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多次参与教育部(教委)和中国物理学会领导的各种教育决策、研究及交流活动。

1955年教育部在天津召开教学大纲会议,沈克琦参加了领导小组。1962年教育部召开理科教学工作会议制订全国新的教学计划,他是物理组成员,并负责组织工作和起草计划草案。1977年11月至12月他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秘书长在正副团长杨廷宝和张维率领下赴美访问一个月,全面考察了美国教育状况,访问了13所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科学院、教育部、研究所和中小学共46个单位。这是中美长期隔绝后中国首次派出的半官方代表团,对此美方极为重视。回国后代表团经过讨论写出总结报告,并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若干建议。1979~1984年他任教育部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1963~1987年,沈克琦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秘书长,1987~1991年任副理事长,1980~1991年兼任物理教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常务理事会中长期分管有关物理教学的活动。为进行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物理教学研究委员会在1980~1991年期间召开过五次教学研究委员会全体会议,他在每次工作报告中对物理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些都体现了他自己在第一线多年实践的经验和深入的思考。教学委员会组织了数十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和经验交流活动,涉及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物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演示实验、微机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物理人才作用研究、研究生培养、大中学物理衔接问题、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史等多个方面,这些会议多半与教育部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合办,会上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做法提出不少建议。这些建议和内容丰富的交流对全国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沈克琦对实验教学特别重视,在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上,除论文交流外还举办自制教学仪器展览并进行评奖,这对学校领导重视实验教学、加大投入起了促进作用,许多实验课教师也由此得到了鼓励。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物理教学研究委员会下分设中学、高等工科院校、高等工专、高等师专、农林院校、教育学院、电大等7个物理教学分委员会,分别就各领域的教学和师资培养等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

在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和博士后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沈克琦一开始就参与此项工作,后来一直是主要领导人之一。1980年北京市首先开展自学考试,沈克琦即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直至1997年。1981~1995年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沈克琦主持编写“自然科学基础”课的《自学考试大纲》并主编该课程用的教材《自然科学基础》,该书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系统科学5个分册,另有《自学指导》一册,共140多万字。该课程考试全国统一命题,他曾主持命题工作多年。

李政道创议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时,沈克琦即参与讨论。1985年成立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管理协调委员会,他为教育系统两名委员之一。1990年5月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他任理事长,共任两届,1996年10月卸任。

沈克琦在1960~1963年期间任全国科学规划物理组秘书,参加1960年“三年规划、八年设想”会议、1962年和1963年两次全国科学规划会议。1983年兼任北大遥感所所长后曾任高教系统遥感科学技术规划组组长。在这些活动中沈克琦均发挥了一定作用。

1984年万里副总理和教育部领导要求北大、清华两校对山东省创建烟台大学给予支援。北大校领导委派沈克琦主持此项任务。6月18日原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到北大与沈克琦谈话,23日即赴山东济南,随后在烟台市召开烟台大学筹建工作会议,北大沈克琦(拟任校长)和清华杜建寰(拟任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与省、市领导参加,会上对烟台大学办学规模、系科设置、基建项目、经费来源等都作出决定。会后沈、杜二人即在两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与各系干部一起物色支援烟台大学的校、系、处各级干部,确定各专业教学计划,订购仪器设备和图书期刊。基建工作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师负责,施工经费由烟台市负责。国家计委拨款2000万元用于仪器、图书的购置。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特别批准,北大和清华自1984年起招收两期定向研究生班(学制两年),总数近200人,还招收硕士生若干名,为烟台大学的师资需求提供了保障。烟台大学建校工作进展迅速,1985年秋即招收新生并开出包括实验、实习课在内的全部课程;到1990年已有两届本科毕业生,图书20余万册;青年教师中大多数具有研究生班毕业以上的水平;教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科研工作也初步开展。这种建设速度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实属罕见,它是中央、省、市、北大、清华和全体烟台大学教职工通力合作、艰苦创业的结果。鉴于烟台大学基本建成,两校支援烟台大学建设的干部和教师于1990年9月撤回原校,山东省人民政府给予曾任烟台大学校级领导的沈克琦等同志以记大功奖励。

为提高中学物理教学的质量贡献余热



沈克琦早年从事中学物理教学三年,因而对中学教学深有感情,到大学后更体会到大学教育的成绩与生源的水平有极大的关系。他曾说北大物理系毕业生水平较高,至少有一半应归功于他们在中学所受到的培养。因此他一贯关心中学物理教学,在晚年更积极参加有关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1980年主持中国物理学会的物理教学研究委员会后,他关心和支持以中学物理教学为主的《物理教学》,曾认真审阅《物理教学》英文版所选用的文章,多次参加由《物理教学》编辑部承办的“全国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会议”和“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奖赛”,在会上发表了有指导意义的讲话。他强调物理教学要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重视实验的重要作用,要注意适当扩大知识面;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还要使学生受到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和勇于创新等科学作风的熏陶。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教学要得法,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自己灵活处理,以求得到好的效果”。他强调要因材施教,应在面向大多数的情况下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信心,力争学有所得,稳步前进。他还认为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水平”包括教育思想水平和对物理学的理解、掌握的水平两个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下决心、化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

1978年我国许多省市开始搞中学生物理竞赛。当时,担任北京市物理学会秘书长的沈克琦积极组织此项活动,并请专家、教授在中央电视台作了7次辅导报告。1980年科学普及出版社汇集各省市竞赛题出版《中学生物理竞赛题解》一书,沈克琦担任本书终审并撰写前言,支持这项由物理学习优秀的中学生参加的课外科技活动。自1984年起中国物理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沈克琦任竞赛委员会主任。在他主持下先后制定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暂行办法》(1985),《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章程》(1991),《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1991),对竞赛的性质、目的、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办法均作了明确的规定。沈克琦对此活动倾注了大量心血,包括亲自动手起草文件、参与命题和及时解决有关问题。此项活动对培养与选拔优秀学生,促进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1998年他因年事已高辞去主任职务,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作出决定,“对沈克琦先生在开创和领导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方面所做的贡献予以表彰”。在第15届竞赛颁奖大会上宣读了表彰信并奖给他刻有“乐育英才”四字的景泰蓝花瓶。

我国自1986年开始参加国际物理奥林匹克(IPhO)竞赛活动,派出的选手均先通过国内物理竞赛选拔,然后组成集训队,集中培训后再选拔代表队,至1998年共派出选手63名,参加过13届竞赛,全部获奖而归。沈克琦代表中国物理学会主管选拔和集训等工作(1986~1991年)。1990年,他以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身份,致函IPhO秘书长波兰戈茨考斯基(Gorzkowski)博士,申请举办1994年第25届IPhO,得到IPhO国际委员会的批准。1991年3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改选,他不再担任副理事长职务,但常务理事会决定,由他继续担任全国竞赛委员会主任,并协助赵凯华副理事长筹划第25届IPhO,任组织委员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负责竞赛命题工作。沈克琦对以往我国选手取得的优异成绩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这种试题水平与我国中学教学大纲相距甚远,赛前的系统培训对理论部分取得优秀成绩有很大作用,但我国选手在实验素养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这需要通过中学教学长期培养。在考虑改进教学,特别是考虑优秀学生如何培养时,可以适当吸收IPhO中对我有用之处,绝不能照搬。

中学教材工作是沈克琦晚年时花费精力较多的另一方面。1985年9月沈克琦被任命为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有关中小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和教材审查工作。在物理教材审查工作中,他对教材中的科学性问题尤其认真,在保证教材质量上发挥了把关的作用。从1994年开始,沈克琦接受北京市教育局的任务,组织几位大中学教师,编写一套适于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的高中物理教材。这套教材突破教学大纲的框框,力图充分开发这些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高中阶段不仅能学到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在严密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等方面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为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套教材除力求把物理学基本原理在高中程度学生能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阐述清楚外,适当补充了若干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史的知识,还加强了实验教学,实验总学时数由30改为60,每次实验课改为2学时,以便学生在实验室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与实践的时间,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套教材第一版共5册,于199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沈克琦一贯重视科普工作。解放初期曾与北大物理系教师一起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讲座“电学常识”撰稿,最后汇集成《电学常识》一书出版。1964年起担任由北京市科协编辑、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小丛书》物理分科的编委,1979年起任丛书编委兼物理分科编委。80年代任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学物理辅导员丛书》主编。80年代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1985~1990),北京市科协副主席(1980~1986),北京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1986~1990)等职务。他经常亲自给中学生复信解答问题和进行指导。

发掘整理教育史料、编辑物理学家传略



沈克琦在西南联大、北大学习工作50年。他不仅与赵凯华合作对中国物理教育发展概貌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论文在国际物理教育讨论会上发表,还与吴自勤一起写出了关于我国第一个物理系历史的文章“早期的北京大学物理系”。他接着又写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沈克琦还参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编写的组织领导和定稿工作。沈克琦单独或与他人合作撰写系统介绍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饶毓泰、褚圣麟等教授的文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1991年开始编写《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沈克琦任理学编编纂委员会委员,物理学卷主编,第一卷于1996年出版。在这些著作编写过程中沈克琦注意发掘史实,贯彻忠于史实和弘扬前辈优良传统的精神,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史和物理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对于后辈具有教育意义。沈克琦一贯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作风正派,平易近人,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为同仁所称道。他在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即下定决心将个人的一切服从工作的需要,几十年来他一直是按此原则做的。

简 历



1921年10月17日 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常州)。

1939~1943年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

1943~1946年 任桂林国立汉民中学物理教师。

1946~1991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6),讲员(1950),讲师(1951),副教授(1960),教授(1978)。

1953~1980年 先后任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副主任(1953~1955),物理系系主任助理(1955~1958),副系主任(1958~1966;1978~

1980),系革委会副主任(1972~1978)。

1978~1991年 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78.7~1984),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4~1991)。

1984~1990年 筹建烟台大学(1984~1985),任烟台大学校长(1985~1990)。

1991年11月离休。

主要论著



1 K.T.Chao(赵广增),S.F.Wang(王树芬),K.C.Shen(沈克琦).Energy Loss of Slow Electron in Hydrogen.Sci. Rec.,1949,2:358~360

2 沈克琦,薛琴舫等.电学常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

3 沈克琦.《中学生物理竞赛题解》前言,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

4 沈克琦.《大学物理》发刊词,1982,1:1~2

5 沈克琦.进一步办好“物理教学”,为培养物理人才作贡献.《物理教学》.1984,1:1

6 沈克琦.在全国中学生物理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物理教学》.1984,3:2~6

7 沈克琦.在第一届全国中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授奖大会上的总结.《物理教学》.1985,6:1~2

8 Shen Keqi(沈克琦),Zhao Kaihua(赵凯华).Physics education in China.Pro C.Intern.Conf. Phys.Education.Nanjing,China,1985,1~11

9 沈克琦.1987年全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开幕词.物理通报,1987,9:1~4

10 Shen Keqi(沈克琦),Zhao Kaihua(赵凯华).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s Competition in China. Intern. Phys.Olympiad.Vol.1 Ed.W.Gorzkowski,World Sci. Publ. Co.Ltd. 1990,191~192

11 沈克琦,吴自勤.早期的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1992,11:693~703

12 沈克琦.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与中学物理教学.物理教学1993,2:1~6

13 沈克琦.有关物理教材的几点看法.物理通报,1993,2:1~6

14 沈克琦,丛树桐,祁有龙.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十年总结.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参考资料,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27~45

15 沈克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物理,1995,Vol.24,No.3:179~187;4:247~253

16 沈克琦,许祖华.燕园青松长翠绿—祝贺实验物理学家、教育家褚圣麟教授九十大寿.物理通报,1995,11:39~40

17 沈克琦.叶企孙传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物理学卷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63~178

18 沈克琦.北大物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人—饶毓泰.见:萧超然 巍巍上庠百年星辰一名人与北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77~687

19 沈克琦主编.自然科学基础(上、下册)1988;第2版(5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0 沈克琦主编.自然科学基础,第2版自学指导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1 沈克琦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物理学卷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2 沈克琦主编.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物理,第一册1997;第二、三册1998;第四册1999 北京:北京出版社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沈克非人物简介

·沈克非沈克非,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毕生致力于外科学的研究,对普通外科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开拓和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从事临床外科教学,强调基础理论和技术

知名人物 曾琦生平故事简介,曾琦历史评价,曾琦怎么死的?

曾琦是中国青年党的主要创始人。原名昭琮,及长,因慕韩琦之为人,改名琦,字慕韩。1892年9月25日(清光绪十八年八月初五)生于四川省隆昌县响石镇涟鱼荡的一个富宦家庭。其父曾友三清末在广西做小官,全家迁

知名人物 孙宝琦生平故事简介,孙宝琦历史评价,孙宝琦怎么死的?

孙宝琦,字慕韩,晚署孟晋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世居湖墅。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三月,曾祖讳嘉谨,妣闻氏;祖讳人凤,妣邵氏;父讳诒经,子子绶,谥号文靖,妣朱氏。孙诒经是清咸丰十年(1860)进

知名人物 杨士琦生平故事简介,杨士琦历史评价,杨士琦怎么死的?

杨士琦,字杏城,安徽泗州人。生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因在六兄弟中排第五,故人称杨五爷。十三岁时失去双亲,追随诸兄长读书,刻苦自励。十六岁为诸生,1882年中举人,后屡试不中,遂替人充当幕僚。后捐

知名人物 谢奉琦生平故事简介,谢奉琦历史评价,谢奉琦怎么死的?

谢奉琦,字能久,号玮頫。四川荣县贡井乡(今自贡市贡井区)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生。谢家祖籍湖北,先世于明代洪武年间迁往四川,定居在荣县贡井乡。父名坚,字固之,1887年授江苏铜山县利国分司巡检,

历史人物 付柔美琦个人资料,付柔美琦个人资料

 中文名付柔美琦微博名付柔美琦国籍中国出生地黑龙江出生日期1994.05.25职业演员主要成就《神雕侠侣》小龙女替身 简介:  付柔美琦,因出演2015年内地版《神雕侠侣》小龙女的

宋朝 韩琦生平简介?韩琦历史评价?

韩琦韩琦,字稚圭,相州(今河南安阳)人。韩琦相貌清秀,未满20岁便中了进士第二名。由朝廷派出任淄州通判。任右司谏时,上疏抨击宰相王随、陈尧佐、韩亿、石中立,使4人同日罢相。宝元三年(1040),出任陕

历史人物 杜斯琦个人资料,杜斯琦个人资料

  1个人挡案  姓名:杜斯琦  艺名:思琦  出生:1978年4月23日  身高:162cm  血型:B型  星座:金牛座  婚姻:未婚  所属经纪公司:蓝巨星国际传媒  爱好:唱歌、跳舞、逛街、英

唐朝 第五琦生平简介?第五琦历史评价?

第五琦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中原的社会经济,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到一场空前的浩劫。洛阳城内的宫室,十不存一;周围数百里的州县,一片废墟。唐政府的库藏日趋枯竭,百官及军队的供应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急需

历史人物 罗琦个人资料,罗琦个人资料

  1演艺经历  罗琦,13岁就出道唱歌。1991年,16岁的罗琦偶然听到邦.乔维的歌,迷上摇滚乐,并于当年只身闯荡北京与王晓京签约,成为指南针乐队的主唱。1993年,罗琦在一个女伴的生日聚会上与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