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潘天寿生平故事简介,潘天寿历史评价,潘天寿怎么死的?
Posted 国画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潘天寿生平故事简介,潘天寿历史评价,潘天寿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潘天寿生平故事简介,潘天寿历史评价,潘天寿怎么死的?
潘天寿,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在有的作品上或自署“阿寿”。1897年3月14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出生于浙江宁海县北乡冠庄村。父潘秉璋是个秀才。他童年随父启蒙识字,七岁入塾。课外喜画画、写字,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的绣像插图;村里祠庙墙壁门窗上的彩绘人物、山水、鸟兽等,也是他模仿的“范本”。假日或课余常帮助家中放牛、砍柴、车水、耘田。冠庄村西有群山,最高者为雷婆头峰,是他常去樵牧的地方,故晚年画上署别号“雷婆头峰寿者”。
潘天寿十四岁时去宁海县城小学读书。课外临习各家碑帖。后从市贾处购得《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有空就按图临绘,习作常为同学及亲友所喜爱。
1915年秋,潘天寿高小毕业,步行到达杭州,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他在一师接触到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教育家经亨颐、文学家夏丏尊和李叔同等人,对于他们的才学和品德,极为敬佩。“五四”时,一师师生举行罢课、游行,潘也曾参加活动。后来官方镇压爱国运动,校长经亨颐被免职。潘天寿目睹现状,思想彷徨,觉得青年人应当力挽狂澜,但自己“无干事之才,只有画画还能胜任”,因此决心以国画为振兴民族精神的工具。在校几年,他向长于西画的李叔同学习素描,向经亨颐请教书法篆刻,使自己在诗、书、画、印诸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积极参加学校里研究书法篆刻的“乐石社”和“寄社”,空暇时常去裱画店观赏古今名家字画作品,假日常为同学书写楹联、绘画中堂等。因此在一师五年,他对书画的笔墨技法、气韵品格诸项,都有了相当的体会和理解。
1920年潘天寿于一师毕业后,先后在宁海、孝丰等地农村小学教书。他在乡村大自然环境中,留心观察各种强劲有力的动植物,以及富有野趣的画材,耳濡目染,铭记于心,晚间则尽兴挥毫,以雄阔气魄试画松、鹫、竹、梅,常至深夜。从这些早期作品中,已开始显露出他独特的气势与审美情趣。
1923年,潘天寿经师友介绍,来到上海,任教于民国女子工校。他一面执教,一面更加广收博采,对青藤、白阳、石涛、八大山人、石谿诸家悉心研究,朝夕临摹,艺事日益精进。他在创作中,受当时名家吴昌硕、黄宾虹等人的影响。当时吴昌硕已年近八十,有一次看了他带去的几件作品,对他的才气十分重视,殷切勉励,曾写了一副篆联送他:“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吴又作了一首长古《读潘阿寿山水幛子》相赠,称他:“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寿何状兮颀而长,年仅弱冠才斗量。”[1]以后潘天寿与吴昌硕过从甚密,请益甚多,并常观摩吴作画,深得其气势与神韵。
同年秋,潘天寿受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之聘,为国画系讲授中国画与中国绘画史等课程,著有《中国绘画史》,1926年出版。1928年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成立,院长林风眠聘潘为国画主任教授,潘遂定居杭州;同时仍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等校兼课,每周来往于沪、杭之间。1929年赴日本考察艺术教育。1932年他与诸闻韵、张振铎、吴茀之、张书旗等在上海组织了“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画派石涛等人的革新精神发展民族绘画,举办展览,并出版《白社画集》。“九一八”后,外敌入侵,国内新军阀又混战不休,潘天寿原先设想的以美育来振兴民族精神,收效极微,思想甚为苦闷,一度曾寄托于道佛禅理以求解脱,这种情绪也反映在他这时期的作品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上海相继沦陷,潘天寿随杭州艺专西迁,辗转于浙、赣、湘、黔、滇、川诸省,其间曾短期在东南联大、英士大学艺术系任教。在湖南沅陵时,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合并改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潘天寿任国画系主任、教授等职。
1944年秋,潘天寿在重庆被任命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立即着手复校杭州的准备工作,于次年夏迁回杭州。这时期国民政府发动内战,通货膨胀,人民怨声载道,爱国学生多次游行示威。身为艺专校长的潘天寿,对国民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暴行深为不满,但又无力满足学生的正义要求,加以某些人争权夺利,终于在1947年秋被迫辞去校长职务,专任国画系主任。
潘天寿在国画艺术和教育上,一贯主张可用国画“振兴民族精神”。他认为国画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技巧知识,“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着重要意义的”[2]。因此他启导学生要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要求画家注意人品的修养,常说“品格不高,落墨无法”[3]。他主张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包括社会活动、体育锻炼、文化生活等)”[4]。在专业教学实施上,他认为应分科教学,因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科各有其特点与要求”,“写生要活写,不要死写”。他还主张既要继承一切优秀传统,又要推陈出新。他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5],“体现民族风格不等于同古人一样,有继承还要有发展”[6],画家“要有时代性”,“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7]。
潘天寿的作品,确实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取材平凡,立意深邃,章法奇特,结构严谨,表现出一种坚韧、憨厚、挺拔、浑朴的风格。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潘天寿感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振兴民族精神的愿望得以实现,无限欣喜。他多次下乡下厂并参加土改,画了《踊缴爱国粮》、《文艺工作者下乡》、《和平鸽图》等作品。1957年他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1958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等。1963年他任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
“文革”中,潘天寿受到冲击,1971年9月5日在杭州去世。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中共浙江省委为潘天寿平反昭雪。1979年在杭州建立了“画家潘天寿纪念馆”。
潘天寿除著有《中国绘画史》外,还撰写有《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国书法史》、《治印丛谈》、《顾恺之》等著作,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成《潘天寿美术文集》出版。
注释
[1]吴东迈:《吴昌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5页。
[2]潘天寿:《谈谈祖国目前的国画情况》(1959年),《潘天寿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3]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
[4]潘天寿:《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潘天寿美术文集》;潘天寿:《在泰安讲学记录》,记录稿。
[5]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第8页。
[6]潘天寿:《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潘天寿美术文集》。
[7]潘天寿:《对浙江美院附中讲话》,记录稿。
相关参考
潘天寿潘天寿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经拜师李叔同等人,曾学习吴昌硕、石涛等人的绘画,代表作有《雁荡山花》、《露气》《中国绘画史》等。潘天寿的学生有哪些>潘天寿先生逝世40周年,马其宽、孔仲起、王
人物档案 姓名:郑天寿 绰号:白面郎君 星号:地异星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宋朝&nbs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
历史人物 明朝宦官庞天寿简介,庞天寿曾向罗马教皇借兵求助明王朝
人物生平佞臣庞天寿为顺天府大兴人,崇祯朝为御马太监,农民军攻陷北京前不久,奉敕至南京,事弘光帝,管两广珠池。已而奉命前往福建、两广征税,随即闻南京已陷,遂事隆武帝,改任司礼监,而获重用。隆武帝希望通过
近代人物中文名:潘天寿别名:名天授、字大颐,号雷婆头峰寿者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宁海出生日期:1897-3-14逝世日期:1971-9-5职业:画家、教授、教育家毕业院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
白面郎君郑天寿 郑天寿是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中排名第七十四位。银匠出身,早些年的时候靠打银为生,后来便流落江湖,与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一同在青州清风山落草。 白面郎君郑天寿简介 郑天寿在江湖
笔墨技巧西欧与东方的地域不同,人种肤色不同,生活方式、性情脾气、风俗习惯都不同,西洋人说自然界没有墨色,但中国画却利用墨色来表现对象,中国古代的彩陶就是用墨色来表现的;吴昌硕常常用墨色和红色画牡丹,充
民国朋友圈争论啥?中国画是画之进步,还是画之倒退?1917年,康有为发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的论调,继而其弟子徐悲鸿发表文章推波助澜:“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与此同时,陈独秀更激烈地号召
宋朝人物中文名:郑天寿绰号:白面郎君登场作品:《水浒传》登场回目:第三十二回所处时代:北宋籍贯:浙西苏州出身:银匠上山前身份:清风山三寨主梁山位次:第七十四位对应星号:地异星梁山职司:步军将校郑天寿人
郑天寿是《水浒传》里面的人物,他的绰号符合他的长相,被称为白面郎君,听起来就知道他长相帅气,他是苏州人氏,有着苏州典型的外貌特征。小说里描述他是年纪轻轻的小生,白净的面庞,手长脚长,头上裹着红缎子。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