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许云樵生平故事简介,许云樵历史评价,许云樵怎么死的?
Posted 知
篇首语: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许云樵生平故事简介,许云樵历史评价,许云樵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许云樵生平故事简介,许云樵历史评价,许云樵怎么死的?
许云樵,本名钰,号梦飞,别号希夷室主。祖籍江苏无锡。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出生于苏州。父母早故,赖外祖母抚育成人。他得亲友资助,于20世纪20年代先后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和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因经济不继,中途辍学。他刻苦好学,对史地尤感兴趣,曾先后在《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几篇有关暹罗的文章。
1931年,许云樵得到商务印书馆交际主任黄警顽的热心介绍,只身南渡新加坡;又经友人介绍,转往马来半岛柔佛州的新山宽柔学校担任教务主任。一年后,又返回新加坡,在静方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他南渡时即矢志于南洋史地的研究。1932年5月,他在《星洲日报》副刊《南洋文化》发表了《大泥考》。
1933年冬,许云樵应友人吴学濂的邀约,往暹罗南部北大年的中华学校主持校务。三年后,因暹罗政府强迫华侨学校改授暹文,遂辞去中华学校职务,改往曼谷国立商科学院讲授英文。在暹罗期间,他于教学之余,潜心研究北大年历史,阅读了数百种中外图书,结合进行调查访问,考证有关史料,于1940年底撰成《北大年史》[1]一书,纠正中国古籍把北大年(古称“大泥”)与渤泥牵合之误。这是他研究南洋史的代表作。他在该书自序中写道:“顾其史料散在中外载籍数百种内,裒辑既需时日,考证尤费功夫,只字不解,则遍翻群书,一名有疑,竟商讨多日,事再倍而功不及半,稿数易而心犹未释。”[2]足见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这期间,他还将暹罗郎苇吉怀根所著《世界史纲·暹罗史》中关于暹王郑信部分译成中文并加附注,以《暹罗王郑昭传》为书名问世[3]。
1938年,许云樵辞去曼谷教职,把长子留在暹罗岳母家,自己携眷回到新加坡,应聘于《星洲日报》社,与张礼千、姚楠合编《星洲日报》十周年纪念刊《星洲十年》。1940年春,又联络《星洲日报》同事关楚璞、郁达夫(当时任该报副刊主编)、张礼千、姚楠,以及槟榔屿的刘士木、上海的李长傅等,共同发起创办“中国南洋学会”。这是我国学者在海外最早成立的研究东南亚的学术团体,许云樵为学会理事兼会刊《南洋学报》主编。他主编学报长达十八年,自己撰写的中英文论文有六十多篇。《南洋学报》从1941年创刊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不少中外著名学者为该刊撰文,这是许云樵对东南亚研究的一大贡献。
1941年初,许云樵辞离《星洲日报》社,转任中正中学高中部教师。1942年,日本侵占新加坡,他冒着生命危险,把南洋学会的文件、学报及图书,密藏在住所天花板的暗格里。为了逃匿战祸于乱世,他改行与友人合营土产进出口生意。正如他在《学贾即事》一诗中所自述的:“浩劫余生僻地藏,烽火未熄少糇粮。笔耕贾祸非长策,货殖应堪隐伪装。”[4]
1945年9月,星马光复。许云樵即与友人合作创办“华侨出版社”,编辑出版《华侨生活》、《华侨经济》等周刊,以及《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等书籍。1946年,受聘于南洋书局,主编《南洋杂志》(月刊,后改为双月刊)和《马来亚少年》(半月刊)。
1949年,许云樵辞去南洋书局职务,与友人合资创办“新加坡印铁厂”。此为星马战后新兴工业之一,但由于人事关系,加以经营不善,结果亏损歇业,数年积蓄尽付东流。其时,他曾为《南洋年鉴》撰写《华侨篇》,约四十万字。
1957年,许云樵应新加坡南洋大学之聘,任史地系副教授兼南洋研究室主任。六年后,任满离职,自办“东南亚研究所”,并出版所刊《东南亚研究》,积极培养新一代学者。在南洋大学执教期间,曾于1959年率领该校史地系毕业生赴印度进行旅行考察,受到印度总统波罗刹博士和总理尼赫鲁的接见,回新加坡后著有《天竺散记》一书。
1964年,许云樵应聘任新加坡义安学院院长室秘书兼史地教授,还负责编辑院刊。1968年因车祸,折股断腕,而义安学院又迁址改办为工艺学院,他遂宣告退休,时年六十三岁。1970年春伤愈,应南洋大学校长黄丽松之约,汇辑《清实录》中有关南洋的史料,加以注释并编索引。由于日夜伏案,年迈力衰之躯不胜负担,以致左眼失明(经手术后略有好转),耳聋重听,终于不支而长卧病床。他平生酷爱图书,节衣缩食,购置中外图书三万多册,其中以东南亚文献为多。他曾选择其中有关南洋的书籍,写出书评,题为《南洋文献叙录长编》,为研究东南亚者提供方便。晚年贫病交迫,得不到应有的照顾,面对重利轻义的社会,只能自叹“读破十万卷,不及贩夫优”,[5]终于忍痛出卖其全部藏书。
许云樵长期从事南洋史地研究,著作甚丰,蜚声国际。1940年后,曾被选为英皇家亚洲学会马来亚分会副会长,历数届;又连任中国学会副会长。世界上有关东南亚史地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多邀请他参加。
许云樵不仅为南洋问题研究专家,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中文根底深厚,擅诗文,有《希夷室诗文集》、《文心雕虫集》等行世。他精通英文,能用英文写作,也掌握泰文和马来文。他于中医药物方面也颇有研究,编有《传统中药展览目录》(中英文对照)、《马来验方新编》等,新加坡中医学术研究院聘他为终身名誉顾问。
许云樵的主要著作除《北大年史》外,还有《马来纪年》、《南洋史》(上册)、《马来亚史》(上下册)、《马来亚近代史》等。
1981年11月17日,许云樵在新加坡病故。
注释
[1]《北大年史》正式出版日期为1946年12月。许云樵在著者附言中声明:“本书脱稿于1940年冬,后以风云日急,未能付梓。星洲陷落,余挟稿迁避者再……迨日寇屈伏,乃取出整理补充之。”
[2]许云樵:《北大年史·自序》,[新加坡]南洋编译所1946年12月版。
[3]许云樵译注:《暹罗王郑昭传》,商务印书馆1936年2月初版;1955年3月,中华书局用商务原版重印。
[4]魏维贤主编:《南洋学报》第37卷第1、2期合刊,新加坡南洋学会1982年版,第5页。
[5]许云樵:《庚戌左目眇就医有感》,转引自《南洋学报》第37卷第1、2期合刊,第9页。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余汉谋生平故事简介,余汉谋历史评价,余汉谋怎么死的?
余汉谋,字幄奇,广东高要人。1896年9月22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十六日)生。父亲余云樵,晚清曾任广东罗定县守备,后在东安(今云浮)盐埠任职,经营官办盐务。晚年穷困,生计艰难。余汉谋七岁入肇庆县城西
作者:许云辉(一组南北朝服饰图片)北齐秘书监(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的官名)祖珽被太上皇高湛抓进干寿堂,质问他为什么弹劾四大金刚尤其是"毁我士开?"祖珽厉声答:「”臣得以进入朝廷,确实全仗和士开之力!
作者:许云辉(毛玠)魏国亢旱三年无雨,邺城夕阳炽烈似火,树间夏蝉聒噪烦人。毛玠正在路旁树荫下凉快,忽然见差役押解着脸上刺字的犯人路过,便别有用心拦住他们,没话找话跟罪犯闲聊。罪犯告诉他,妻子儿女因受自
作者:许云辉公元1275年春,正在真定郡(今河北省正定县)养病的汉官史天泽接到元军连克南宋军事重镇饮马长江的战报后,为江南汉族同胞的安危忧心如焚,病情恶化。临终前,他请人向元世祖忽必烈转奏遗言:「”臣
史良,字存初,1900年3月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父亲史刚,读得不少经书,但对封建纲常名教具有一种叛逆性格,生平不慕功名利禄,澹泊以明志,颇有名士气度。为了维持家计,他把
胡风,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莹、张光人,笔名胡风、古因、谷音、谷非、张果、谷风、顾风、胡丰、孟林、秋明、陈乔、马荒、高荒、顾纷等,别名古斐、张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7月19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J.EdgarSnow),母亲安娜·埃德曼·斯诺(AnnaEdelmannSn
端纳(WilliamHenryDonald),祖籍苏格兰。1875年6月22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利斯莫城。父亲是铁路工人[1],对子女管教严格。端纳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端纳少年时不慎
洪深,字伯骏,号浅哉,我国著名的戏剧家。1894年12月31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五)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市)的一个官僚世家。1900年入塾读书。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
黄维,字悟我、培我,江西贵溪县人,1904年2月28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三日)生于一个农家。父亲早逝,由母亲抚育成人。清贫的童年生活,使他形成坚毅、勤朴的品质和内向的性格。少时在本乡读小学,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