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资治通鉴》卫嗣君的故事记载,权谋家的本领是演戏

Posted 权力

篇首语: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资治通鉴》卫嗣君的故事记载,权谋家的本领是演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资治通鉴》卫嗣君的故事记载,权谋家的本领是演戏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卫嗣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资治通鉴》周纪二 显王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三二五年)

卫平侯薨,子嗣君立。卫有胥靡亡之魏,因为魏王之后治病。嗣君闻之,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魏不与,乃以左氏易之。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一胥靡,可乎?”嗣君曰:“非子所知也!夫治无小,乱无大。法不立,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诛必,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人主之欲,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

【译文】

卫国卫平侯去世,其子嗣君即位。卫国有个苦役犯逃到魏国,为魏国王后治病。卫嗣君听说后,要求用五十金把他买回来,经过五次反复,魏国仍是不给,便打算用左氏城去换。左右侍臣劝谏说:“用一个城去买一个逃犯,值得吗?”嗣君答道:“这你们就不懂了!治理政事不忽略小事,就不会有大乱子。如果法度不建立,当杀的不杀,即使有十个左氏城,也是无用的。法度严明,违法必究,失去十个左氏城,也终无大害。”魏王听说这件事,感叹说:“国君的愿望,不满足他恐怕会不吉利。”于是用车把逃犯送回卫国,未取报偿。

【解析】

先来所说卫嗣君其人,在《资治通鉴》赧王中三十二年(戊寅,公元前283年)、《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中有这样一段材料。

【原文】

嗣君薨,子怀君立。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弊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令大惊,以君为神。又使人过关市,赂之以金,既而召关市,问有客过与汝金,汝回遣之;关市大恐。又爱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参也。”

【译文】

卫国卫嗣君去世,其子即位为卫怀君。卫嗣君在位时喜好侦察别人的隐私。有个县令曾掀开褥子,露出下面的破席子。卫嗣君听说了,便赏赐给他一领新席。县令大惊,以为国君料事如神。卫嗣君还曾派人经过关卡,用金钱贿赂掌关的官员。事后把掌关官员召来,指令客人过关时给了你金了,你快退回去。掌关官员十分惊恐。卫嗣君还宠爱泄姬,器重臣子如耳,但又怕这两人因受到宠爱器重而敢于欺瞒自己,于是提升另一个臣子薄疑来与如耳匹敌,尊崇魏妃来与泄姬分庭抗礼,说:“以此可互相参列比较。”

首先在卫嗣君上位第五年,因魏国干涉,卫国自贬,从卫侯贬为卫君。这对一个国家来说算是奇耻大辱。而对于卫嗣君来说,这个政治事件对他的影响就是损伤了他的权力威信。甚至可以预见,卫国国内必然会有人对其软弱不作为而不满,伺机搞他给搞下去。

所以此时卫嗣君作为一国之君,他所要关心并不在于如何把卫国国力搞上去,而是如何把自己的权力给维护好。毕竟如果自己被废了,卫国再怎么强也与他无关。而且历来被废的君主,哪个好下场?

因此,卫嗣君做了材料中的三件事。县令破被子、官吏收钱、平衡势力。

第三件事,宠爱女人和重用臣子,再提拔一派做平衡这个不细说,说来说去也就那么回事。但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又有什么意思呢?

县令破被子、官吏收钱都有共同的特点,做的隐秘,没什么人知道。但是却被卫嗣君知道了,这说明什么?卫嗣君眼线、耳目很多,对内控制极强。而这两件事又给卫国内部传递出了一个信号,不要企图隐瞒卫嗣君,所有人都老老实实的,别搞小心思。

这么做像什么?像不像明代的朱元璋搞锦衣卫?

但是仔细一想,当时卫嗣君下的卫国,实力其实已经很弱了,地域只有濮阳这一个地方,如果卫嗣君想要大搞特务政治,没有足够的国力来支撑他来弄。所以,卫嗣君只有通过定向的演戏,来向别人传递一种信号,让别人觉得他控制力强、无所不知。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官吏收钱和县令破被子,恐怕都是卫嗣君为了达到自己政治目的而自编自导的事件。为的就是加强自己统治。那么再回到最先的材料。这个逃犯,卫嗣君这么锲而不舍的要追回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有两个可能。

第一,这个人是卫嗣君身边的人,知道卫嗣君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卫嗣君为了杀人灭口,就要把他给搞回来。

第二,这个人又是卫嗣君一次演戏,来突出自己重视法令。

个人认为,第一个可能性不是很大。但不管是哪个,目的都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卫嗣君的权力稳定。

那么卫嗣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再来看2个史料

第一个,出自《战国策·卫嗣君病》:始君之所行于世者,食高丽也;所用者,绁错、挐薄也。群臣尽以为君轻国而好高丽,必无与君言国事者。

说的是卫嗣君临死前,有人去建议大臣劝谏,里面提到,卫嗣君在位的时候,贪图美色重用奸佞。

第二个,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如耳说卫嗣公,卫嗣公说而太息。左右曰:“公何为不相也?”公曰:“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然而有百金之马而无千金之鹿者,何也?马为人用而鹿不为人用也。今如耳万乘之相也,外有大国之意,其心不在卫,虽辩知,亦不为寡人用,吾是以不相也。”

说的是,关于人才如耳的重用。说卫嗣君知道如耳有大才干,但是就是不重用他,因为卫嗣君认为如耳心不在卫国,不能为他所用,干脆不用。这背后反应的问题是卫嗣君对于人才的态度,不在于才干,而是必须基于对自己的权力稳定,他怕人才太厉害而伤害他自己的权力。

因此,这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卫嗣君此人未必是昏君,但是也算不上明君,他对于自己的权力稳定有极强的敏感意识,甚至把自己权力稳定的需求凌驾在卫国利益之上,他多疑、猜忌、不信任、敏感,唯恐有人威胁到他的权力。

但是他面临的环境是卫国弱小,他没有强大的武力来保护自己,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辗转腾挪。而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力,卫嗣君只有靠给自己披上一层神秘不可测的外衣来渲染自己。无论是县令破被子、官吏收钱、追缉逃犯,都是卫嗣君自己导演一出戏,为的就是让人觉得他无所不知、明察秋毫。

魏王的意思

卫嗣君再小也是一国之君。魏王和卫嗣君是同一种人,他知道卫嗣君这样做的含义是什么。想当初他的老祖宗魏文侯,不也是这样演戏让别人觉得他是个重视人才、信守承诺的君主。

因此魏王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把逃犯交出去换卫国的城池据对是非常划算的买卖。但是有利于魏国,不利于魏王。

所以,魏王不要卫国的城池,直接把人送回去,然后说了材料中的那句话:“人主之欲,不听之不祥。”即人主国君的欲望,不满足会有灾祸。

你觉得魏王这话是自我感叹?还是说给魏国朝臣听的?

分析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马基亚维利在《君主论》论中写的那句话,作为君主需要有很多美德,但是并不是真的有,而是要让别人看起来他有这些美德。

相关参考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要有自污的本领

要有自污的本领领导最怕手下人什么?功劳太大,影响力太强。还有一条就是:拉帮结派。第一条很简单,功高震主,没有哪个领导喜欢手下比自己强。至于拉帮结派,在强势领导人眼中,就意味着是要跟他分庭抗礼。所以,聪

破解 ”明升暗降”的权谋套路,历史上只有这个解法,非常经典

【出处】《资治通鉴》第193卷唐纪9【原文】是岁,高州总管冯盎入朝。未几,罗窦诸洞獠反,敕盎帅部落二万,为诸军前锋。獠数万人,屯据险要,诸军不得进。盎持弩谓左右曰:「”尽吾此矢,足知胜负矣。”连发七矢

权谋家最擅长的其实就是残局玩法,气节从来都不是其中选项

【出处】《资治通鉴》第107卷晋纪29【原文】后秦姚方成攻秦雍州刺史徐嵩垒,拔之,执嵩而数之。嵩骂曰:「”汝姚苌罪当万死,苻黄眉欲斩之,先帝止之。授任内外,荣宠极矣。曾不如犬马识所养之恩,亲为大逆。汝

史书中有哪些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很残酷的话

资治通鉴上轻描淡写的桥段很多,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资治通鉴是一本关于权谋的书。普通人看了一样会受益匪浅,学好权谋,少走十年弯路。千百年来,斗转星移,科技爆炸,唯一不变的是人性,看资治通鉴就是了解人性

揭古代清官如何以权谋私 “权力”不言下自成蹊

《庶斋老学丛谈》中也写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赵清献是北宋一名御史,因素有“清正”之名被称为“铁面御史”。但就是这个“铁面御史”,也有过以权谋私的事。唐史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元载在诛杀了宦官鱼朝恩以后,深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把本职务必要做好

把本职务必要做好我们在责难官场权术家时,必须要注意一个事实。任何一个被视为官场权术家的人都是才能卓越之辈,他们屹立多年而不倒,并不仅仅是靠谄媚得到上司的欢心。仅以唐朝的李林甫为例,在宰相位十几年,权倾

春秋战国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鬼谷子,春秋战国时卫国人,姓王名诩,为纵横家之鼻祖,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他有四个得意学生,就是孙膑与庞涓、张仪与苏秦,现在我们来听听孙膑庞涓的故事。  孙膑、庞涓是同门师兄弟

出自资治通鉴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资治通鉴故事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全书卷帙浩繁,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

出自资治通鉴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资治通鉴故事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全书卷帙浩繁,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

揭古代清官如何以权谋私 “权力”不言下自成蹊

《庶斋老学丛谈》中也写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赵清献是北宋一名御史,因素有“清正”之名被称为“铁面御史”。但就是这个“铁面御史”,也有过以权谋私的事。唐史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元载在诛杀了宦官鱼朝恩以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