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挖黄河大堤淹10万日军”,影响河南20年,抗战三大惨案之一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夜暗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挖黄河大堤淹10万日军”,影响河南20年,抗战三大惨案之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挖黄河大堤淹10万日军”,影响河南20年,抗战三大惨案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败侵略者,我国人们可真是什么招数都能想得出来,许多稀奇古怪的作战方式都出现在战争中。例如地道战、游击战,只要是因地制宜,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就是可以。但是我军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时候也曾用过自损三千,杀敌一万的招式,那就是把黄河的堤坝给炸开,水淹日军。当时为何会使用如此招数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这件事情发生在日本全面侵略我国的第二年,当时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其攻势是十分的凶猛,他们迅速占领了华北地区跟东南一带,然后继续占领了华东地区。此时日军的战略方向直指武汉,如果攻打武汉,则需走河南跟江西两个省份,于是日军开始向这两个省份出发。为了抵抗日军的攻势,因为江西本地地形十分复杂的,所以抵抗日军十分的容易,但是河南就不一样了。
我们知道,河南地处中原地带,整个省份都是一马平川的辽阔平原,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地方。而且当时郑州的铁路已经修建完毕,一旦日军进入郑州,他们就可以利用铁路运输直指武汉。此时军方高层真是想破头皮都没能想出什么有效的战略方式,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他们最终选择了以水代兵,用黄河水来冲击日军进攻的脚步。但是这个计划代价太大了,牺牲的是整个河南地区,当时河南的本土士兵对这个计划十分的反对,他们从没同意过。
最终只能招募到其他省份的士兵来挖掘黄河的堤坝。当时的河南正好处于雨季,当黄河堤坝决堤之时,那真是滚滚黄河向东南,有效的阻击的日军的进攻步伐。但也因为此事没有事先进行预警,所以当时包括河南、安徽、江苏三个省份40多个县全部受到了黄河水灾的影响,当时受灾群众总共达到了1200多万人,其中1000多万亩的农田被黄河水淹没!
虽然这场水灾阻拦住了日军进攻武汉的脚步,为武汉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是此次水灾的规模实在是太大了,其中河南的灾情是最严重的。河南当地的士兵、百姓对于军方是充满了怨气,很多人都失去了家园,被迫流亡他方。在之后的10年之中,河南是连年干旱,到了上世纪50年代,才慢慢恢复生息!
相关参考
江苏人戎马20年,34岁在河北牺牲,他的儿子还曾受邀参加抗战胜利阅兵观礼
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英雄的燕赵儿女也曾和人并肩作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
两次从军经历8年抗日战争刘新凡,新化县白溪镇农科村2组人,1920年6月20日出生于一个贫穷家庭,在三兄弟中排第三。父亲早故,两个哥哥都是木匠,是他们出去做工赚钱送他读的书。小学是在白溪文昌阁读的,家里条件不怎么...
河海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常州抗战老兵协会会长王昌年的带领下走遍常州为抗战老兵们颁发“民族英雄”奖章。■老兵讲述当年抗战与当下抗日神剧完全两回事令敌寇魂飞丧胆的河南老兵谢玉松生活在武进区。老人在一次战
抗日时期国共20位将军排名1、孙立人:抗日名将,青天白日勋章,新一军军长,陆军中将(战后晋升为二级上将),孙立人有“东方隆美尔”之誉,被打败的日军尊称为战神。2、薛岳:抗日将领,青天白日勋章,,第9战
李云龙的独立团,声称一共有20挺机枪,在抗战时期这是什么水平
现在的老百姓几乎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我们现在的幸福安稳生活是由几千几万的抗日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过十四年的抗日斗争,最终我们中国老百姓终于把小日本赶出了中国的土地。但是胜利的果实当中,包含
韩复榘,20世纪20至30年代声震西北、华北、中原各地,曾叱咤风云一时,后投靠蒋介石,主政山东多年,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社会流传他的笑话很多,比如“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什么“没来的请举手”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中国展开对日战争。11月,国军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机,国民党政府1937年11月20日起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首都。1938年10月4日,日本正式轰炸重庆市区,从1939年
1、1990年台湾股灾1987年到1990年,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
张勤让,1920年10月15日生,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渠村乡人;1940年2月,家里揭不开锅的张勤让老人加入了国民革命军丁树本司令的抗日同盟军独立团;1940年4月,丁树本为阻击日军“扫荡”,在现在的山
苏联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从1921年春天起,苏维埃俄国开始执行一种新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有着重大的区别。它旨在通过彻底改变城乡间的相互经济关系,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