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从此百姓路不拾遗
Posted 太守
篇首语: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从此百姓路不拾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从此百姓路不拾遗
龚遂是西汉著名的循吏,所谓“循吏”,就是那些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好官。
龚遂 “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见《汉书·龚遂传》),因通晓经术担任了昌邑国的郎中令。当时的昌邑王是汉武帝的孙子刘贺,这个刘贺年少贪玩、品行不端,整天胡作非为,龚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总是苦口婆心劝说刘贺,甚至多次当面指责刘贺的过失。刘贺因此很惧怕龚遂,每次见到龚遂就掩耳而走,并说:“郎中令善于让人感到羞愧。”
刘贺这个人虽然品行不端,但是运气不差。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昭帝无子,刘贺被选为了皇位继承人,成为西汉王朝的皇帝,龚遂也随刘贺一起到了长安。
刘贺即位后,依然骄横放荡,只顾寻欢作乐,将龚遂的规劝置若罔闻。仅仅在位27天后,刘贺终因胡作非为被大将军霍光废黜。刘贺从昌邑国带来的臣子都被问罪,诛杀达200多人,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二人因多次规劝刘贺才得以免于一死,但还是被剃去头发判处四年徒刑。
刘贺被废以后,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数年之后,渤海郡因连续多年遭遇天灾,导致强盗横行,民不聊生,朝廷更换了几任太守都不能治理,让宣帝十分头疼。宣帝决定选拔一个有才能的人去担任太守,就让大臣们举荐。大臣们一致推荐龚遂能胜此任,宣帝就召见了龚遂。
龚遂这时候已经70多岁了,“形貌短小”,宣帝见龚遂其貌不扬,只是一个瘦弱的老头,心中有些看不起他。便问龚遂:“平息强盗有什么计策?”龚遂回答说:“渤海郡濒临大海,远离中原地区,没有受过圣人教化,那里的百姓饥寒交迫,而官吏们却不体恤他们,所以才使陛下的良民沦为强盗。如今陛下派臣去,是想让臣战胜他们,还是安抚他们呢?”
宣帝听后脸色大变,说:“之所以选择贤良的官吏,自然是想要安抚他们。”龚遂说:“臣听说平息乱民,就像理顺乱麻,不可操之过急。臣希望朝廷不要拘束臣的行动,让臣到任后,一切随机处理。”宣帝答应了他,于是派人护送龚遂到渤海边界。
渤海郡的官吏们听说新太守要来上任,就带着士兵到边界来迎接龚遂,龚遂将护送和迎接的人都打发回去,同时下达了一道命令:“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见《汉书·龚遂传》)。意思是说,罢免渤海郡内所有追捕强盗的官吏,并强调凡是手中拿锄头、镰刀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过问,而手中拿兵器的人才是真正的强盗。
龚遂的这道命令,乍看起来似乎很武断,有些不讲理,但是它的效果却是非常明显的。强盗们听说了龚遂的命令,就立即解散了,纷纷丢掉刀枪、箭弩,拿起锄头、镰刀种田去了。等到龚遂单独乘坐驿车来到郡府时,困扰渤海郡多年的强盗问题竟然就这样解决了。
龚遂画像
其实,对于因饥荒而被迫沦为强盗的人来说,他们也不想做盗贼,但是以前的官府对他们紧追不舍,他们上船容易下船难。龚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明白这些人的苦楚,才颁布了政令:只要是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拿武器的人才是盗贼。这就等于宣布了以往的事情一概不予追究,只要能放下武器,就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做或许不公平,但是特殊的事情也只能用非常手段。
经过龚遂几年的治理,渤海郡成为了一个富庶的地方,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后来因为龚遂年纪太大,宣帝将他召回朝中,任命他为水衡都尉,主管上林禁苑,属于清闲的官职,龚遂最终老死在了官位上。
相关参考
吴县曾经有一位刚毅耿直的县令,他一生清廉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原文中写的是「”忘其姓名”,据我查到的史料中,这个县令很可能是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他在任期间一年的时间就把吴县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
历史典故 路不拾遗成语故事_成语“路不拾遗”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路不拾遗成语故事_成语“路不拾遗”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成语】:路不拾遗 【拼音】:lùbùshíyí 【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成语故事】
成语道不拾遗的意思是什么?成语道不拾遗的意思是指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那么,成语道不拾遗的主人公是谁?成语道不拾遗出自何处?道不拾遗有什么历史典故?成语道不拾遗的主人公是郑国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是用来形容国家安定,国民素质高,社会风气好的。比如《三国演义》第87回开篇,说诸葛亮治理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一时间使得两川人民:「”两川之民
道不拾遗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
成语典故:补阙拾遗 【释义】阙,通「缺」。成语「补阙拾遗」用来形容补录遗漏、缺失的内容。 【出处】《晋书。张轨传》 西晋后期,汉常山景王张耳第十七代孙张轨,占据凉州,很有声望。张轨死后,世子张寔
杜甫 杜甫一生在官路上是相当坎坷的,他在长安北漂多年,到了44岁才找到一份看管军火的工作,不久后才冒着生命危险为自己征求来了一份拾遗的官位,这是他一生中最拿得出手的职位之一。 杜拾遗 这职位
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二岁,被任命为中都地方的宰官,只一年时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远近各国听到这个消息,都来参观,并且向他请教。第二年,他被升为司空,专管全国建设。不久调任司寇,相当于现代的法院院长。
诸葛亮七擒孟获 公元226年,诸葛亮任蜀国丞相,事无大小,亲自从公决断;因而,国泰民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天,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兴兵12万,犯境侵掠。军情紧急,诸葛亮奏请后主刘禅,率兵前去擒剿蛮匪
貔貅的传说貔貅为什么会受到百姓们的喜爱 貔貅的传说:神话中貔貅(pixiu)是龙的第九子。吃遍天下间财宝。吃的多而泄的也多。一天玉皇大帝照貔貅的屁股一巴掌。从此貔貅被封了肛。 不能外泄。但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