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补阙拾遗
Posted 典故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补阙拾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补阙拾遗
成语典故:补阙拾遗
【释义】阙,通「缺」。成语「补阙拾遗」用来形容补录遗漏、缺失的内容。
【出处】《晋书。张轨传》
西晋后期,汉常山景王张耳第十七代孙张轨,占据凉州,很有声望。张轨死后,世子张寔继承了他的位置,晋愍帝下昭书封他为西中郎将、凉州刺史、西平公,统率西凉州兵马。
张寔望像他父亲一样,把西凉治理得很好。当时西凉连年大旱,百姓闹饥荒。张寔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有些事情没有做好,于是下令:「我常常希望有人劝戒,来弥补我的不足。从今以后,凡是当面批评我的过失的,我将用帛(一种素色的丝织品)来酬谢他;用书信指出我的过失的,我用竹筐装着锦绣报答他;在市集上指责我的过失的,我将送给他羊和米。」
命令下达后,马上有一个叫隗瑾的下属进谏说:「圣明的君主,都在朝廷设置谏官,来纠正不符大理的事;并且依靠辅佐的大臣拾遗补阙。现在事情不分大小,全由主上一人决定,臣僚们由于畏惧主上的威严,而不敢不服从,事情无论好坏,全归到一人身上,下属无法分担责任,这样,即使赏赐1000两黄金,也不会有人进谏。」
张寔队为隗瑾说得有道理,给了他重赏。由于张寔虚心听取意见,凉州很快得到大治。
相关参考
张九龄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长安时期(701—704)举进士及第,被拜为校书郎,以后又担任过右拾遗、左补阙。开元十年(722),又三迁为司勋员外郎。开元十
世界古代史··阿倍仲麻吕日本奈良时期遣唐留学生。一作阿部仲麿。717年,与吉备真备等随遣唐使来中国。历任唐朝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兼卫尉卿。唐玄宗赐名朝(晁)衡。753年回日本途中遇暴风,辗转又回长安
令狐绹是晚唐的大臣,他出生于795年,去世于872年,京兆华原人。令狐绹字子直,性懦,精文学,在830年考取了进士之后,开始了自己从政的日子,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
令狐绹是晚唐的大臣,他出生于795年,去世于872年,京兆华原人。令狐绹字子直,性懦,精文学,在830年考取了进士之后,开始了自己从政的日子,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
卫绾乃是西汉大臣。汉武帝继位,他的官位升至丞相。一生为官,位居显要,并没有既无拾遗补阙之功,所以也就更谈不上兴利除弊之绩,一生只是默默无言,守道而已。卫绾是代郡大陵人,因有弄车的技艺才当上了郎官,用来
卫绾乃是西汉大臣。汉武帝继位,他的官位升至丞相。一生为官,位居显要,并没有既无拾遗补阙之功,所以也就更谈不上兴利除弊之绩,一生只是默默无言,守道而已。卫绾是代郡大陵人,因有弄车的技艺才当上了郎官,用来
...左拾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皇帝亲自任命他为左补阙、知制诰。当初,其父吕龟图内眷很多,与嫡妻刘氏不和,把刘氏及吕蒙正一并赶出,吕蒙正母子非常穷困窘迫,刘氏
历史人物 唐朝谏议大夫、宰相李让夷简介,李让夷是个怎么样的人
祖悦,父应规。让夷,元和十四年擢进士第,释褐诸侯府。太和初入朝,为右拾遗,召充翰林学士,转左补阙。三年,迁职方员外郎、左司郎中,充职。九年,拜谏议大夫。开成元年,以本官兼知起居舍人事。时起居舍人李褒有
历史人物 唐末五代状元、右补阙崔光表简介,崔光表是个怎么样的人
崔光表,清河(今河北清河)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状元。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四十八页中记载:“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同光二年,进士十四人:崔光表,宋韩魏公《安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