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秀才对出下联抱得美人归
Posted 秀才
篇首语: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秀才对出下联抱得美人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秀才对出下联抱得美人归
南宋末年,江西吉安有位姓刘的县令,性格随和平易近人,为官非常清廉,深得百姓爱戴,与亲戚邻居的关系都不错。刘县令跟妻子是青梅竹马,两人感情很好,尽管有条件纳妾,刘县令却从没有过该想法,这在三妻四妾的古代十分难得,绝对称得上用情专一。
妻子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生女儿时因难产去世,刘县令眼泪都快流干了,承受不住失去爱人的打击,几个月才稍微恢复。从此以后,他独自照顾女儿,由于忘不了亡妻,没有选择再娶,把所有心血和精力都放在工作和培养女儿,最大心愿就是看着女儿健康成长。
时光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流,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刘县令已有几缕华发,女儿也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待字闺中的年纪,上门提亲之人越来越多。刘县令平时有两大爱好,一个是下围棋,另一个是对对子,而且水平相当可以,能赢他的人不多。
在父亲的影响及教导下,刘小姐从小就喜欢下棋和对联,或许她拥有过人天赋,棋艺和对联功底逐渐超越刘县令。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刘县令跟天下父母一样,为女儿的婚事操碎了心,但他比较开明,尊重女儿的意见,毕竟这关乎女儿后半生幸福。
征询女儿同意后,刘县令决定公开寻找一位乘龙快婿,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愿意做上门女婿,婚后生活在女方家里;第二,擅长下围棋,如此才能配得上刘小姐;第三,不在乎对方是否考取功名,但一定要是个对对子高手,至少能对出女儿亲自给出的对联。
县令招女婿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城,尽管条件有些苛刻,还是有许多年轻小伙愿意试一试,经过两轮选拔,其中五人进入最后一关。刘小姐身穿一袭长裙,仆人端上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她提笔写下这么一个上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那五人之中,有三人感觉对联难度太高,实在对不出来,考虑片刻就主动放弃,此时只剩下两人,分别是颇具潜力的举人和家境贫寒、相貌堂堂的穷秀才。按照比赛规则,举人和秀才必须在一炷香的时间里对出下联,谁的答案能让刘小姐满意,就是最终获胜者。
举人急得直挠头,好在勉强对出上联:江边戏水,树叶总随水漂流!秀才非常淡定,他的下联为: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毫无疑问,秀才对出的下联更工整,更有意境,因此抱得美人归,娶到才貌双全的刘小姐。都说网友多才艺,你能否想到更好的下联呢?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参考
南宋临安郊外有位姓陈的富商,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由哥哥抚养长大,他是个懂得感恩之人,时刻不敢忘记哥哥对自己的恩情。十六岁时,陈氏独自一人到外地闯荡,立志干出一番事业,便可衣锦还乡,否则宁愿客死
说起对联,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起源五代十国,后经过两宋成熟期,到了明清两朝,彻底的爆发了,成为了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日常交流的方式之一,不管是外出踏春,还是朋友聚会,出上几幅上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华文化组成一部分,起源于五代十国,至今上千年的历史,上至当朝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对联有着特殊的情感,也成为了人们劳作之余,茶余饭后一道丰盛的佐餐,在笑声中得到知识,开心
明朝万历年间,广州府有一张员外,家境殷实,房屋百间,良田千倾,在当地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难得的是,张员外虽然富裕,但从来不欺压百姓,反之,常常拿出钱粮来救济穷人,在当地有着大善人的美誉,名声甚好,令人
托物言志是古人惯用的写作手法,借助某种东西表达内心情感,古诗词里经常出现杜鹃,比如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的“杜鹃啼血猿哀鸣”。一般来说,杜鹃指的是一种鸟,又被称为子规,但同时也可以指代杜鹃
中华文化流传了五千多年,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反而给我们留下来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独特文化形式,从古到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古代对联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的传承,勤劳又智慧的老祖先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载体,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还有对联,不仅打发了人们日常的无趣,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而能做到全民皆喜的莫过于对联了,它言简意
明朝嘉靖年间,福州府有一员外,姓孟,人称孟员外,其家境殷实,祖上几代人才辈出,或当官的,或经商的,因此,到了孟员外这一代,算是显赫一方的大家族,走到了顶峰,而孟员外一生娶了3房夫人,可不巧的是,几位夫
对联,作为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至今上千年的历史,因其雅俗共赏的特性,在明清两朝尤为兴盛,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消遣的方式之一,有着“对联天子”美誉的乾隆,便非常的喜爱对联,常常与纪晓岚对对子,像什么——
以古代的秀才的水平,若是放到现代的话,算是什么学历呢?有人认为,秀才跟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也有人说相当于高中生,甚至有人觉得,现代的大学生的才华,都未必能达到古代秀才的高度。其实,由于时代的不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