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少女的下联太经典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少女的下联太经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少女的下联太经典
清朝道光年间,安庆府有一所私塾学堂,里面有一先生,姓张,有一天,张先生正在午休,正睡的欢呢,一个学生突然闯了进来,将张先生从美梦中惊醒,气呼呼的他,一时心血来袭,脱口而出一上联:“有客登堂,惊醒我万里春梦”,言毕,便叫学生应对,且说如果对不出,就要受罚。学生苦思冥想,一会过去了,依旧没能想出下联来,眼看到了吃饭时间,先生只好放其回去吃饭,等下午再对。
这学生家中有一姐姐,长得花容月貌,十分的动人,她见弟弟回来后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便询问了一番,方知先生给了这么个难题,只见其沉思了片刻,咯咯一笑的吟出了一下联:“无人共枕,枉费你一片痴心”,让弟弟将这下联拿去应对先生,弟弟听后,顿时高兴极了,下午来到学堂后,便将姐姐所对的下联给了先生,先生一看,怀疑这下联非学生所对,一问才知是其姐所对,想到自己仍然单身,顿生邪念,想着与其姐姐成就一番美事,便又做了一上联,交给了学生,上联:“六尺丝带,三尺系腰三尺剩”
姐姐看到了这上联,仍然还不知先生的邪念,便又替弟弟对上一下联:“一床棉被,半床遮体半床闲”,与先生的上联可谓是应对经典,非常的巧妙,先生看到了这下联后,顿时喜出望外,异常的高兴,以为是学生的姐姐有情,急忙又出了一上联,让学生带回,上联:“叶茂林深,问樵夫何处下手”
学生的姐姐见此上联,梦如初醒,才知这先生误解了自己,且脸皮如此之厚,想与她约会,心中愤怒不已,联中还问何处下手,简直是无耻至极,于是当即回了一下联:“舟小浪大,喝艄公及早回头”,学生的姐姐这下联并未显现其怒意,只是想让先生知难而退。
但没想到的是,这先生竟然还越发的放肆,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一时生气极了,又出一上联:“竹笋无心,节外横生一枝”,这联中之意是说,我只是与学生对句,是你从中搅和,如何怪我?有点倒打一耙的味道。学生姐姐见此下联,厌恶之心顿生,没想到这先生如此厚颜无耻,这么不要脸,沉思了片刻,又回了一下联:“藕虽有眼,其中不染尘泥”,很好的回击了先生。
当先生收到这下联时,想到言语如此犀利,与之月下约会,已然无望,一时气急败坏,心生怨恨,随即又出一上联,让学生带回
上联:杨柳榆槐,哪一枝风吹浪摆?
先生这上联出的充满了羞辱之意,且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一则是说杨树,柳树,榆树,槐树,这些树,风一吹来,是哪一枝在随风飘扬?另一则是说学生的姐姐,说她要是能守贞操,任谁调戏也没用,分明是倒打一耙,简直枉为人师,有辱斯文;学生姐姐见此上联,很是气愤,狠狠的“回敬”了一下联
下联:稻粱黍稷,此杂种何为先生?
学生姐姐这下联应对堪称经典,也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与上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联中稻、粱、黍、稷是四种主食,将它们放在一起,是为混杂的种子,询问哪种先生长?这是第一层意思,另外一层意思是,“先生”的是杂种,指的是学堂的先生,狠狠的怒怼了一番,可谓是巧妙至极,堪称一副经典之作!先生见此下联,顿时满脸通红,万分尴尬,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再也不敢出联调戏了!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有更好的下联吗?不妨试试!
相关参考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充满智慧的老祖先因势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成为了文人墨客们追逐喜爱的文化之一,也成为了当时衡量一个人才华的标准,当然,还有另外
自古佳人爱才子,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人在古代,颇受姑娘们的喜欢,比较吃香,因此,历史上,便涌现出了许多优美的情诗,也有以对联招亲的故事,让人看后趣味十足;像北宋的苏东坡,一生飘逸不拘,写了不少优美的
说到对联,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粹,是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传承,对联中,有些说不尽的故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可能在现今,对联只能算作一种传统习俗,在过年的时候,对称贴在门外,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载体,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可谓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拿手绝技,而到了五代十国时,又诞生了一个更令人读书人喜爱的载体,它就是对联,因其言简意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各个载体的文化均独占一席,像对联,作为我国独特的一种艺术形体,一千多年来,受到了历朝历代才子们的追捧和喜爱,相较于长篇巨著的书籍,对联因其言简意深,形式多变,可长可
古人喜欢以文会友,充满诗情画意的老祖先,因地制宜的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载体,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对联等等,可谓是样样妙不可言,乐趣无限,既给人们带去了欢声笑语,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像对联文化,可谓
说起对联,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特别是8090后小伙伴应该印象深刻,儿时的回忆,每每到了春节期间,总要选上几幅有寓意的对子,亲自写上一写,期待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五代十国开始,至今上千年的历史,
说起对联,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特别是8090后小伙伴应该印象深刻,儿时的回忆,每每到了春节期间,总要选上几幅有寓意的对子,亲自写上一写,期待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五代十国开始,至今上千年的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有个知府,姓王,人称王知府,平日里欺压百姓,鱼肉乡里,搞的老百姓怨声载道,唾弃不已,背地里纷纷骂他。一天,这王知府兴致来袭,想到郊外走走,然后再到寺庙中参观游玩一番。鸣金开道,一行人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它起源于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在一年的除夕把两句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题写在寝门桃符板上,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又叫“春联”,而后以此为制,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