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秀才的下联太经典
Posted 知府
篇首语:事亲尽教自天成,鉴本无尘水本清。相彼禽兮犹学习,灵乌反哺更分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秀才的下联太经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秀才的下联太经典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有个知府,姓王,人称王知府,平日里欺压百姓,鱼肉乡里,搞的老百姓怨声载道,唾弃不已,背地里纷纷骂他。一天,这王知府兴致来袭,想到郊外走走,然后再到寺庙中参观游玩一番。
鸣金开道,一行人大阵仗的出游,王知府的官轿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避之,没多久,一行人到了寺庙的门口,王知府下了轿子,径直的走入寺中,一进大门后,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寺庙东边的厢房住的是和尚,而西边的厢房住的是尼姑,这让他大为吃惊,便有意戏弄他们一番,在院子的墙上写了一上联
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
王知府书写完毕,随手毛笔一扔,告诉在场的和尚和尼姑,几个时辰后,他回来时,如果没人能对出下联,他就将这座寺庙给拆了,说完便哈哈大笑而去。留下寺庙的和尚和尼姑面面相觑,个个惊愕不已。
和尚和尼姑个个学识有限,哪里懂得对对子,个个急的是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怎么来解决这事情,更不知如何应对下联,一旦对不出,不要说自己将无处安身,寺庙中的菩萨佛祖神像必将被毁,那可是罪过。
正当大家来回踱步,着急万分的时刻,一个进京赴考的秀才前来庙中借宿,发现了和尚尼姑们的异样,就随口一问,和尚们将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且带秀才到院中的墙上一看上联,秀才看后,微微一笑,说道:“师傅们莫急,小生想想”
秀才仔细的看了看寺庙,确实发现这寺庙有点不一样,不仅是一边和尚,一边尼姑,和尚尼姑同处一庙,而且庙宇的后面供奉的着观音菩萨,前面供奉着是弥陀神像,和尚敬奉弥陀,尼姑礼拜观音,各安其事,非常的巧妙。
秀才沉思了片刻,便想到了一个下联来,来到了院子,将下联写了出来
下联:上观音,下弥陀,各保其主,清清白白
秀才下联一出,在场的和尚尼姑纷纷称妙,几个时辰后,王知府游玩再次回到寺庙中,他看到了秀才的下联,惊讶不已,这下联对的太妙了,上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符,堪称为一副绝对,只好无趣灰溜溜的离开了寺庙。
王知府走后,寺中的和尚和尼姑们高兴极了,对秀才是一阵的感谢,秀才连忙摆摆手,直言不必客气。
相关参考
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各不相同的娱乐方式,二三十年前,能看上黑白电视就会感觉很开心。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跟朋友畅所欲言,或者打几局游戏,以此释放工作压力,让疲
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各不相同的娱乐方式,二三十年前,能看上黑白电视就会感觉很开心。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跟朋友畅所欲言,或者打几局游戏,以此释放工作压力,让疲
对联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简短多变,意思多层等特点,令历朝历代的才子们情有独钟,逢年过节,总要约上几个好友,美美的聚上一聚,然后借景做题,对上几幅,既活跃了氛围,又增添了乐趣。话说清朝道光年间,江西
中国的对联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对联的雏形便已经出现,当时的对联叫做“桃符”,继而往后,对联文化在历朝的潜移默化之中不断的发展,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对联正式形成,一直到今天,
常言道,难爬入错行男,女怕嫁错郎,每个人都希望遇到不离不弃的另一半,与之白头偕老,共同走过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有他/她陪伴就好。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中,最重要的不是颜值的高低,也不是
对联作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是很多人都是有所了解的。关于对联的历史相信不用再用我多介绍了。我相信百度里介绍的肯定比我更加的详细。这一次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对联的故事。我们知道苏东坡有一个好朋友叫做
对联,作为中华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因其言简意深,形式多变,可长可短等特殊性,一直以来,受到了老百姓们的喜爱和追捧,逢年过节,总要亲手写上几幅对子,期待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历朝历代的才子们,对对子
中国拥有极为悠久的历史,这一点是公认的,过去的几千年当中,古人除了留下诸如长城、故宫等举世闻名的工程,以及蕴藏着奇珍异宝的帝王陵墓外,还创造了无尽的文化财富。唐朝的诗歌,宋代的词作,元朝的戏曲和明清的
南宋临安郊外有位姓陈的富商,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由哥哥抚养长大,他是个懂得感恩之人,时刻不敢忘记哥哥对自己的恩情。十六岁时,陈氏独自一人到外地闯荡,立志干出一番事业,便可衣锦还乡,否则宁愿客死
清朝嘉庆年间,南京城外住着一个姓沈的书生,他是附近颇为知名的才子,弱冠之年就考中秀才,邻居都非常看好他。原本家庭条件还可以,至少衣食无忧,沈秀才一心用在读书上,准备在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天有不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