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16两银子让他牵扯进了科举案,柏葰怎么也没想到咸丰真的会杀了他

Posted 科举

篇首语:所谓一见钟情不过见色起意,所谓日久生情不过权衡利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16两银子让他牵扯进了科举案,柏葰怎么也没想到咸丰真的会杀了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16两银子让他牵扯进了科举案,柏葰怎么也没想到咸丰真的会杀了他

16两银子让他牵扯进了科举案,柏葰怎么也没想到咸丰真的会杀了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自打科举制度确立以来,皇帝就多了一种选拔人才的途经,再也不用让那些士家大族垄断官职,也不用过度担心士家大族势力太大了。那些有才的寒门子弟,都是天子门生,可得好好把关,选出几个能为朝廷出力的人。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问鼎中原后,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当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顺天乡试舞弊”爆发之后,顺治帝十分生气,把江南主考官方猷、同考官钱开宗都斩了,以儆效尤。之后,历朝历代的清朝皇帝都把科举的公正性看得十分重要,一旦有人参奏科举舞弊情况,皇帝就会组织专门的调查小组,查明真相。>时间缓缓流过,转眼到了晚清时期,在位的皇帝变成了咸丰帝。面临内忧外患,咸丰帝心里也十分焦急,琢磨着是不是该招揽一批贤才,挽救大清于生死关头了?为此,他特意找来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吩咐他好好把今年的科举考试举办妥,为朝廷选几个有用的士子。> >柏葰身兼多职,一品大员,“素持正”。他领命下去干活,咸丰八年(1858年)十月,乡试揭榜,柏葰完成了任务,只当可以好好休息下了,没想到随后就卷入了一场科考大案。御史孟传金上书,说这次乡试存在严重舞弊问题,一个只会唱戏的旗人平龄,居然高中第七名。>咸丰帝听说后大怒,命宗室皇亲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人彻查。这一查不得了,调查员向咸丰汇报说,不单平龄的考试成绩有问题,其他“应讯办查议者竟有五十本之多”,甚至有张试卷错别字超过了300个,也能中榜。咸丰听说大怒,立刻革了主考官柏葰的职位。> >事情接着调查下去,两位王爷发现同考官浦安与新考中主事罗鸿绎有点问题,于是,重臣肃顺向咸丰帝请命,要求让两位王爷审讯罗鸿绎,摸出背后的具体情况,咸丰帝批准了。罗鸿绎被传去,很快交代了一切:为了中榜,他确实在乡试开始前找关系找到了兵部侍郎李鹤龄。>然后借着李鹤龄的力量,自己和同考官浦安联系上,浦安又跟主考官柏葰的门丁靳祥说了一声。之后,李鹤龄跟自己要了500两银子,把300两交给浦安,浦安拿了16两贽敬银给主考官柏葰。咸丰帝得知了这一切,开始犹豫:柏葰难道是16两银子就能收买的人吗?> >柏葰在先帝时期就高中进士,历经两朝,身居高位,朝廷对他多有倚仗,再说柏葰没有直接收大量的贿银;话又说回来,柏葰作为主考官,还是有直接责任的,对他的判决,必须好好权衡一下。咸丰帝这边慢慢想,重臣肃顺直接在朝廷上嚷了起来:“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 >肃顺、载垣、端华素来跟柏葰不和,柏葰入狱前想到自己的地位,猜想咸丰帝应该不会惩罚得太重,还吩咐了儿子一番:回去收拾行李,我肯定不会死,皇上不会杀你爹。但柏葰万万没料到,因为肃顺力争,他真被判了斩首执行,然后成了死于科场案的大臣里职位最高的人。

相关参考

咸丰朝顺天科场案中官员被处斩、革职;清代科举考试阅卷严肃吗

作者:史遇春科举测验,对于大多数的贫寒后辈来说,是出人头地、改善生活、提拔地位的主要路途。科举轨制固然被后来自认为伶俐、开明、明朗的人络续诟病,可是,实质意义上的科举,并未终绝,依然存在,只是其辨识度

清朝军机大臣收了二十八两白银,为何就被处死了

你真的了解清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事情还得从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说起,这一年是农历戊午年,顺天府要举行乡试。咸丰帝特派柏葰为主考官,主持本次的顺天乡试。柏葰是何许人也?他在当时可是

你知道那些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作弊事件

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作弊事件有:唐代的礼部侍郎钱徽作弊案、明代的唐伯虎作弊案、清代的一品大员柏葰作弊案等。隋唐时期,是我国国力鼎盛时期,也正是那个时期,国家推行了科举制度,在选官过程中,需要进行科考。于是

清朝 柏葰生平简介?柏葰历史评价?

柏葰中国封建社会里,当朝宰相因科场舞弊而被斩首是极其罕见的。咸丰年间,柏葰因为官耿直,得罪了皇帝宠臣肃顺等人,结果以因家人求情撤换试卷罪而被杀了头。一柏葰,原名松葰,字静涛,巴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他

清朝地方官的收入真能达上万两

众所周知,清朝官场是很腐败的。江湖古老相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上三年知府,能贪十万银子。江湖古老又相传:“不贪不滥,一年三万。”即使是下手不那么狠的地方官,一年也有三万两银子的进项。清朝地

清代1两银子多少克,清代计量法1两等于现在多少克?

清代计量法1两等于现在多少克?清代计量法1两等于现在37.30克。两,又作両。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8.24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2.73

曾国藩身为一代名臣,为何在京城做官时,却要借50两银子才能过年

说起清朝末年的著名大臣,人们自然会想到两个人,李鸿章和曾国藩,此二人可以称得上是清末权臣,手握重权。不过,人们一般只会看到一个人辉煌的时刻,却忽略他们过得凄惨的时光,比如曾国藩,此人便曾经经历过穷困潦

科场案 清代最惨烈的戊午科场舞弊案

中国历史上几宗最大、最惨烈的科场舞弊案,都发生在制度最细密的有清一朝;而登峰造极者,莫过于咸丰八年的那一场戊午科场大案。晚清顺天贡院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一位身在山西的举人刘大鹏听闻后顿感“心

”儒侠”张安乐,8月5日见

说起张安乐,有人马上神情复杂地想到台湾「”竹联帮”,也有人一脸兴味地谈论起「”江南案”。张安乐一生跌宕起伏,一人牵扯台湾数十年历史纠葛,不只饱受争议,也评价两极。东南卫视《台湾新闻脸》在台北专访年逾古

明朝历史 扑朔迷离的明朝南北榜科举案

明朝洪武年间,在南京的科举考场上发生一起大案,史称“南北榜案”。这起案件,案中有案,悬念迭生,扑朔迷离,最后,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阅卷定案,使此案才落下帷幕。录取的都是南方人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