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谢立惠人物简介
Posted 座谈会
篇首语:旋转木马是这世上最残酷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永远隔着可悲的距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谢立惠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谢立惠人物简介
·谢立惠
谢立惠,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普及事业先驱,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创始人之一。我国最早雷达实验的参与者。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特别是电子学科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和高校改革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谢立惠,曾用名谢柳民、谢伯坚;汉族,1907年4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祖母是小学校长,父亲谢季翔是中学生物教员,父舅辈中有三人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其中一人与陈独秀十分熟识。他们对他后来走上科学救国与参加民族解放斗争的道路有很大的启蒙影响。
谢立惠7岁入私塾,13岁插班考入芜湖南岸小学高年级,14岁 (1921年) 考入南京高师附中,1927年考入中央大学数学系,二年级转入物理系。他以全校安徽籍学生前20名的优秀成绩,每学期均获得安徽省政府的奖学金,同时他还在校图书馆整理图书做清洁,三年级开始在附近的私立五卅中学兼数学课,半工半读解决学费和生活费。1928年在校加入“中华自然科学社”,开始从事科普活动。同年,谢立惠与进步学生一起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五三惨案”的爱国学生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外围组织 “大地社”。
1931年,谢立惠在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中央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数理化教员,积极参加了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2年被迫离开南京到合肥六女中任教,同年秋经顾衡(中央大学同班同学,1935年牺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从事交通联络工作,同时组织进步学生成立“朝曦读书会”,在学生中发展地下党员 (如李静一等),宣传抗日爱国民主思想。这个读书会”大部分成员后来到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7年初,谢立惠到重庆大学数理系任讲师,1939年冬任教授,1946年任物理系主任,直至重庆解放。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兼任几所大学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他参与组织成立了 “自然科学座谈会” (非公开的进步组织),后又参与发起成立了”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简称“中国科协”) 和九三学社。同时他还积极支持和参与爱国学生运动,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至1946年,经重庆地下党负责人同意,谢立惠曾兼任重庆国民政府军令部技术室研究员,参加雷达研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当时设备条件的限制,雷达工作试制没有完成。
解放后,他长期工作在高等教育战线。1951年,他参与筹建西南师范学院,1952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南师范学院院长,1954年任副院长。1956年定为二级教授。1958年由国务院任命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1978年任副院长,1983年任院长顾问,定为一级教授。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关注国家科教事业的发展。
谢立惠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成都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四川分社副主委,成都分社主委。中国科协常委、四川省科协主席。四川省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
致力于科普事业 参与创建中国科协
谢立惠于1928年春参加的“中华自然科学社”,是1927年左右由一批爱国青年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团体。建社的积极分子有杨浪明、郑集、余瑞璜、屈伯川、吴学周、方文培、李锐夫、盛彤、李达等,主要活动是出版社讯及科普刊物 《科学世界》。谢立惠曾担任第二届社长及多届理事。抗日战争开始,社员四散。1937年,谢立惠以自己的住处为联络点着手恢复社的组织。恢复活动后的总社设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谢立惠担任组织部主任 (后改由沈其益担任)。“中华自然科学社”后来发展有社员2000多人,全国主要大城市及某些欧美地区都设有分社,社员中有许多是我国科技界知名人士。
1939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领导下及重庆《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的指导下,谢立惠参加了由进步科学家组成的 “自然科学座谈会”,成员有近20人,经常参加活动的有梁希、潘菽、涂长望、金善宝、干铎、李士豪、谢立惠等约10人左右,每两周开会一次,从1939年到1946年春,很少间断; 开会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讨论《新华日报》 上的重要社论与文件,研究有关工作。1940年春开始,自然科学座谈会的五位教授(包括谢立惠)负责编辑了《新华日报》的“自然科学副刊”,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1944年,“自然科学座谈会”根据周恩来的建议,积极团结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着手组织公开的进步学术团体。1944年底,“自然科学座谈会”拟订了《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缘起》的文件,寄往国统区各大城市知名科技工作者,发起成立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很快就很到了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丁燮林 (即丁西林)、严济慈等及其他科技工作者100多人的响应,遂于1945年7月1日在重庆沙坪坝成立了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科协”)。第一届理事长是竺可桢,监事长是李四光,总干事是涂长望,谢立惠是组织干事,负责联络会员及组织会议等工作。谢立惠曾多次参与组织中国科协举办的学术活动及讲座,并亲自主讲“雷达的原理及功能”。抗战胜利后,中国科协总部迁往南京。
1949年5月,“中国科学社”、“中国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 “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联合倡议召开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1950年8月,在这个代表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及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简称“全国科普”)。谢立惠以团长身份率西南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上谢立惠当选为全国科联委员。1956年,他以团长身份率四川省代表团出席全国职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大会。1958年,“全国科联”与“全国科普”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今中国科协),谢立惠当选为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是四川省科协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78年他积极参与恢复“四川省科协”活动。1980年,他当选为四川省科协主席,1986年当选为四川省科协名誉主席。
致力于党的统一战线 参与发起九三学社
1939年在重庆成立的“自然科学座谈会”,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团结科技教育界进步学者的重要纽带之一。“座谈会”的成员除定期聚会外,还经常应邀到化龙桥红岩村《新华日报》社和八路军办事处参加纪念会、联欢会、座谈会及报告会等,包括聆听周恩来传达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的报告。1943年12月,他参加了周恩来为梁希教授60寿辰举行的宴会(“自然科学座谈会”7人应邀作陪)。1945年,毛主席到重庆国共谈判期间,接见了“自然科学座谈会”的部分成员 (包括谢立惠)。不久,董必武同志与王若飞同志又接见了包括谢立惠在内的 “座谈会”部分成员及其他同志10余人,着重讲明毛主席来重庆谈判的重大意义。在此期间,谢立惠还为《新华日报》修理收音机与收发报机,并将收音机改装成收音与收报两用机,为当时南方局与延安中央的通讯联系做出了贡献。
1944年冬,著名科学家许德衍、潘菽、劳君展、黄国璋、税西恒等人,组织成立“民主科学座谈会”,宗旨是发扬“五四”精神,“民主团结,抗战到底”。形势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爱国抗日统一战线,前述“自然科学座谈会”决定并入“民主科学座谈会”,由潘菽介绍,谢立惠等陆续加入“民主科学座谈会”。不久该组织改名为“民主科学社”。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告无条件投降,9月3日正式签字。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民主科学社”改名为九三学社,谢立惠参加了发起组织工作,翌年五月四日,九三学社正式成立。
1946年10月,九三学社重庆分社成立,谢立惠等15人被推选为理事。他以重庆分社负责人的身份与其他民主团体联合,阐明反对蒋政权的反动独裁政策,如发表声明或宣言反对 “伪国大”召开,反对美军暴行,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等。从1946年到1949年,谢立惠和爱国青年学生站在一起,积极支持和参与“抗美暴行”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争温饱、争生存”运动,并曾走在学生示威游行队伍的第一排。
1950年,九三学社调整中央领导机构,谢立惠为九三学社中央理事会15位理事之一,负责重庆分社的恢复重建工作,后任重庆分社副主任委员。1958年他调到成都后,任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及成都市主委。50年来,他为九三学社的成长与发展,为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为团结广大高级知识分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研究设计与试制我国的雷达的先行者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对英国实施了“海狮”作战计划。其空军力量几乎倾巢出动,轰炸英国本土。最初英国皇家空军损失惨重,不久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探测器,可以在直径几百公里的区域探测有无敌机来空袭,这种探测器就是雷达。
1944年,重庆国民政府军令部军事技术室无线电组开始研制雷达。当得悉该室欲聘请专家参加研制后,“自然科学座谈会”讨论推荐谢立惠为适当人选,重庆地下党负责人为了尽早了解国民党的先进武器技术,即同意派谢立惠到该室兼任研究员参与研制。当时,雷达技术是保密的,只知道用无线电探空的方法来探测飞行物。谢立惠当时负责总体设计。他认为雷达原理与电离层探测设备的主要原理类似,都是利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来测定目标物的距离。但由于反射体不同,一个是离地面高度若干公里以上的庞大的电离层,一个是面积小的飞机,距离变化快,因而,两者的设计就有很大差别,所以设计研制雷达要困难得多。谢立惠提出以下方案: 电离层面积大,不怕电波的绕射,可用波长较长的短波,而飞机较小,要用比飞机尺寸小得多的波长,只有发出米波以下的电波,才能从飞机表面反射回来。无线电波波长短些,方向性要好些。电离层相当高,高度变化慢,而飞机可以飞得比较近,高度变化快,脉冲宽度要很窄,否则,发出的脉冲波可能与反射回来的脉冲波在显示器上重叠,会分不清目标。由于飞机反射面很小,反射波很弱,所以发射机功率要大,接收机灵敏度要特别高。雷达的发射机与接收机要用同一天线,可能由于发射机大功率的脉冲波输入到接收机而烧坏电子管(开始还未想利用开关管,以后想到时,找不到这种管子)。根据当时条件,先决定试制三米波的雏型雷达。在研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元器件与研制设备,该技术室又于1946年春迁往南京,邀谢立惠到该室工作,谢提出不参加国民党等三项条件,未获同意,遂拒绝挽留,未去南京,雷达的研制工作没有完成。后来从英国出版的有关雷达原理与技术的书中知道,谢立惠当时设想的雷达原理及结构与书中所讲的大致相同。
精心育人才 桃李满天下
谢立惠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从1931年起,谢立惠在教育岗位上辛勤工作近60年,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1937年至1950年,谢立惠在重庆大学数理系任教期间,除了担任多门课程的讲授外,还兼任数理系实验室主任。他一贯主张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他扩建了普通物理实验室,新建了电磁学和无线电实验室,并编写了这三门课程的实验讲义,还亲自设计制造了一些买不到的实验仪器,修复了一些已损坏的仪器设备。1951年至1958年在西南师范学院工作期间,他在物理系新建了电动力学和无线电技术实验室。1958年调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院长后,主管教学工作,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为该校办成新型的无线电高等学府贡献了力量。
1937~1950年,谢立惠在重庆大学任教期间,还在原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兵工学校大学部、重庆女子师范学院、中央工校、西南工专等校兼课。1951年以后,他在西南师范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期间,在担任繁重行政工作的同时,也坚持在培养人才的教学第一线。几十年来,他讲授的课程有: 微积分,微分方程,高等微积分,普通物理,电磁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光学,无线电原理,应用电子学,无线电技术,电磁场理论等十几门课程。他一贯坚持严谨治学的教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他的讲课讲究教学艺术,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深受学生欢迎。经他亲自授课的学生近3000人,他们之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不少人是我国目前科技战线的中坚和骨干。
在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方面著有成绩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复同意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决定将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与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更名为西南师范学院(现为西南师范大学)。1951年5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决定从重庆大学调谢立惠任西南师范学院第一届院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缺主任委员)主持全院工作。1952年11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谢立惠为西南师范学院第一任院长。1954年西南行政区撤销,当他知道要派干部来西师担任领导工作后,他主动提出改任副院长,让新来干部任院长。在此期间,他为这所西南地区培养中学教师的徭篮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春,谢立惠奉调到建院不到两年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院长。他主管教学工作,深入各系、所进行调查研究,强调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狠抓基础课和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积极组织和推动教学改革,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1983年,谢立惠率中国电子学会在职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一月,回国后认为盛行于西方的继续教育体系很值得我国借鉴,提出办好继续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发表了 《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的论文。
1979年以来积极从事工程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曾先后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 “加强基础,培养高水平的电子科技人才”、“发挥优势,在高等学校设置重点专业”、“积极发展电化教学”、“高等学校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等主张,并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相应的论文,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谢立惠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高等教育战线,战斗在党的统一战线,活跃在科协工作战线。他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为人谦和,善于团结同志。他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德高望重,深受同行及师生的敬佩。
1987年4月,在谢立惠从教56周年暨80寿辰时,四川省科协送给他对联题词是:
科坛兴协会寰宇率先飞贤士
学者探雷达神州电子立新篇
九三学社成都分社送给他的横幅题诗是:
民主斗士,科学初倡; 忧国忧民,不馁恶伤。
教坛巨擘,业精技良; 诲而不倦,桃李芬芳。
建社元勋,统战益扬; 默然应命,有功却藏。
耄耋愈壮,耕耘如常; 松鹤遐龄,为颂为皇。
为了表彰他的光辉业绩,1982年,中国物理学会颁发他在物理教学及科研方面辛勤工作50年荣誉证书;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从事科技工作50年荣誉证书;1988年,国防科工委因他从事国防科技工业30年,授予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1990年,国务院为表彰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首批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简 历
1907年4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
1927年9月—1931年6月 在南京中央大学数学系、 物理系读书至毕业。
1931年9月—1932年1月 在中央大学附中任教。
1932年2月—1934年6月 在合肥六女中任教。
1934年7月—1935年9月 在梧州广西大学物理系任讲师。
1935年10月—1937年1月 在合肥庐州女中任教。
1937年2月—1951年4月 在重庆大学数理系、物理系任讲师、教授、系主任。
1951年5月—1958年4月 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任院长、 副院长、 教授。
1958年4月— 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院长、 副院长、 顾问。
主要论著
1 谢立惠.打好基础,培养高水平的电子科技人才。电子科学技术,1979(6) : 15—18.
2 谢立惠. 高等科技院校设置重点专业问题. 人民教育,1981 (4) :4—7.
3 谢立惠. 中国科协史上值得回忆的一页, 中国科协通讯,1981 (51): 1—7.
4 谢立惠.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发展电化教学.见:中国电子学会1982年会论文集.
5 谢立惠.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探索教育规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电子高教研究, 1982 (1) : 3—10.
6 谢立惠. 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大自然探索,1983 (4) :1—6.
7 谢立惠. 我在合肥做党的工作的回忆. 合肥革命史资料研究, 1983(4) : 1—9.
8 谢立惠. 新华日报与自然科学座谈会. 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272—285.
9 谢立惠. 对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问题的商榷. 电子高教研究, 1984(2) .
10 谢立惠. 高等学校当前应积极搞好教学改革. 电子高等教育,1985(1) : 5—8.
11 谢立惠.关于工科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教学研究,1985 (2) : 1—5.
12 谢立惠. 九三学社的成长和战斗历程, 四川统战工作史料, 1985(3) :37—45.
13 谢立惠.中国科学工科者协会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科学家回忆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 234—247.
14 谢立惠. 抗战期中的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及其演进.南方局党史资料 (文化工作), 重庆出版社, 1990 : 255—266.
15 谢立惠. 从科学座谈会到九三学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南,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 124—131.
16 谢立惠. 回忆在重庆大学任教时期的活动片断. 重庆大学校史研究资料, 1990 (13) :21—55.
相关参考
...所食的饼中下药,毒死了毫无用处的、48岁的白痴帝王,立惠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