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熙人物简介
Posted 磁学
篇首语: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熙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熙人物简介
·张熙
张熙,磁性材料及器件专家。在研制并生产我国急需的多种微波铁氧体材料与器件、组建我国应用磁学科研基地、组建我国应用磁学学术团体及专业技术团队、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推动产品出口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熙,1931年7月1日出生于北京。1949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1952年毕业后,分配到张家口军委通信工程学院学习1年德文。1953年被调回北京,参加华北无线电器材厂(718厂) 的筹建工作。718厂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前民主德国 (东德) 援建的大型电子元件厂,产品种类多,职工万余人。1955~1956年他被派往东德海鲁姆斯陶瓷厂 (KWH) 实习铁氧体材料制造技术。1957年任718总厂设计科技术员,配合德国专家在厂试生产软磁铁氧体。在此期间,他还与人合作研制成功永磁铁氧体并投入批量生产,为此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58年,张熙由718厂调到二机部第11研究所,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开展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存储磁芯的研制。1959~1966年,张熙在11所先后研制出了多种微波铁氧体材料及器件,其性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军工的急需。在其中连续荣获国防科委二等功及三等功的他,于196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7年,国防科委决定在四川绵阳组建磁性材料及器件研究所,以解决军工所需的各类磁性材料及器件的研制和生产,张熙奉调参加该所的筹建并负责技术领导工作,在筹组、建设和领导磁性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75年该所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管辖,他先后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所长。
1982年,张熙被电子工业部调到北京部属元器件工业管理局,1984年任局副总工程师。1987年任电子工业部基础产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期间,参与全国电子元器件工业的技术管理,在制订发展计划规划、指导发展方向与实施等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在组织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组织技术考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拓我国磁性材料出口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张熙曾担任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电子组评审委员。曾先后被选为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主任委员、电子元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顾问、中国磁记录材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新材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科研工作成果显著
1957年,张熙在718厂时,与11所的周文运合作研究永磁铁氧体材料,获得成功后又将这个科研成果首先在718厂投入批量生产,用以代替铝镍钴磁钢,既节省了大量紧缺的战备物资镍钴材料,又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为此他获得了北京市劳动模范及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的奖励。
195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我国第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当时请来了一批苏联专家做指导,还集中了一批国内技术人员来学习并配合工作。张熙、傅柏生等也到计算所配合苏联专家研制铁氧体记忆磁芯。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需要几十万颗性能要求很高且均匀一致的磁芯,而当时按苏联的生产工艺生产很不稳定,批合格率仅为20%~30%。张熙回到11所后,从材料结构到生产工艺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性地采用真空退火工艺,使磁芯生产合格率成倍提高,他还运用先进的理化分析仪器对材料结构进行分析。其研究成果在1962年全国固体物理会议上发表,引起国内同行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分别研究成功一种新型的微波铁氧体材料——钇铁石榴石 (YIG),具有极低的磁共振损耗,是电子对抗技术中的关键材料。1959年,张熙负责石榴石单晶课题组,解决了高纯稀土原料,自制了单晶生长炉,改进了单晶生长工艺,于当年就生长出YIG单晶,为后来铁氧体单晶材料与电调谐微波铁氧体器件的研究与在电子对抗设备中的应用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1962年,张熙研制出的铁氧体隔离器,10厘米波段下脉冲功率为1兆瓦,平均功率为1千瓦,损耗很低,用于磁控管及雷达的防回波保护及输出稳定,性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属国内首创,获国防科委二等功奖励。他于1963年研制出的2兆瓦相移式隔离器,获国防科委三等功奖励。
筹建我国应用磁学科研基地
由于磁性材料与器件在导弹、卫星、核武器的测量与控制,在雷达、导航、电子对抗、计算机、通讯等国防装备上的应
用越来越广,国防科委于1967年在四川绵阳组建了由原十院11所、15所及中国科学院西南技术物理所和公安部811厂的磁学专业技术人员为基干的磁性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此所按编制序列为国防科委十院35研究所,对外称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后改为四机部十院第9研究所。张熙被任命为筹备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技术工作。
1967年正值 “文化大革命” 高潮,绵阳地区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人员思想动荡不安,开展工作十分困难,而当时的国防军工任务十分紧迫,一定要按时完成。在这段时间内,身负繁重任务的张熙,排除各种干扰和影响,在边设计、边基建、边科研的情况下,忍辱负重、认真负责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他主动团结愿意积极工作的同志,精心安排各项科研任务的开展,包括组织基建设计、选购设备仪器、策划科室及课题组的设置等,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推动各项工作的进行,终于在1972年建成了这个研究所,并相继完成了一些军工科研项目。
谋划中国电子元件行业的发展
1982年,张熙奉调到北京电子工业部元器件工业管理局工作,1984年任局副总工程师。
电子元器件种类很多,范围很广; 电子工业部直属元器件研究所有22个,直属元器件生产厂100多个; 散处全国各地的元器件厂3000多个。电子元器件所涉及的知识门类多、内容广;电子元器件企业涉及的地域宽、部门杂。面对这种情况,张熙刻苦学习,深入基层、努力工作、积极管理,尽力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
为了制订全国电子元器件 “七五”、“八五”、“九五” 发展规划,张熙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走访有关单位,了解国外发展动向和国家发展电子整机的需要,提出了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方针、奋斗目标及指导思想,以及实施方案和措施等。然后广泛征求意见,组织讨论,反复修改,与有关同志共同拟订了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草案,为我国电子元器件发展提出了科学、系统的建议。
1987年,电子工业部进行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撤销工业局,成立基础产品发展研究中心,变领导为指导,变决策为服务,把权下放给企业。张熙被任命为基础产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电子基础产品包括: 电子元器件,专用工艺设备,电子仪器与电子材料。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分析技术经济信息; 研究发展战略、方针、政策; 提出研究报告和发展规划、计划的建议; 进行行业调查,提供信息及咨询性建议等,供电子工业部领导及企业参考。他积极组织和领导中心开展多项业务工作,进行基础建设,参加行业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他本人也带头进行课题研究,并完成了“2000年电子元件发展规划建议” 及 “我国电子元件出口战略”等研究报告。
抓基础、重实效的管理方法与工作作风
张熙在搞科研课题以及领导科研工作中,都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作风、务实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
从他搞的第一个课题——永磁铁氧体开始,他追求的是: 不仅要完成课题,还要弄清道理,不仅要成功,还要知道是如何成功的,为什么是成功的,失败了也要知道为什么是失败的,因此他十分重视材料的物理化学分析。他对每一结果都力求找出科学解释,经常告诫自己和同伴: 不要靠碰运气,也不能以大量试验来搞科研,要踏踏实实地找规律,要做系统试验,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研制出可以大量生产的实用产品,才能在生产中控制产品的性能及合格率,而不会仅仅是样品、礼品、展品。他要求各课题组每年都要写出研究报告,他不仅细心阅读、审查,还耐心指导,指出不足,要求补充、修改,并且组织骨干评审,不断提高科研人员水平。他那一以贯之的身体力行的榜样行为,为大家所称道。
为了研究所的发展及科研人员的成长,张熙非常重视科研的基础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基本功建设,重视技术情报部门的业务建设,并提倡技术人员亲自查阅资料,分析国内外情况。每年都由研究室抽调几名科研骨干充实情报室,让他们带着课题查阅、整理资料,同时还可以提高外语水平及掌握国内外情况,过一两年后再回研究室搞科研,这样做效果很好。
张熙要求人事部门从大学毕业生中选配英、日、德、法、俄等多种外语人才,要求外语人员深入课题,边整理资料、边参加课题工作,并要求情报人员定期写出专题情报资料,编辑出版,供科研人员使用。他还从科研经费中拨款购置了较多的图书及中外文期刊,当时他顶着 “崇洋媚外” 的帽子主持举办了各种外语学习班,提高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
1970年,十院35所开始编辑出版全国唯一的应用磁学刊物——《磁性材料与器件》,最初是油印赠送,后改为铅印、内部发行,现为国内外公开发行。自从创刊开始,张熙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亲自审定编辑计划、组稿、审稿,要求选登高水平的论文,保证质量。
张熙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及检验测量工作。在建所过程中,即使遭到 “大洋全” 的批判,他仍坚持购置理化分析仪器、电磁及无线电测量仪器、精密机加工设备及产品检验、环境试验等设备,从而为深入开展分析研究、不断提高科研工作水平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证。
从科研课题的确定开始,他就要求科研人员注意从设计到生产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使科研成果顺利地向产品过渡,与国际接轨,少走弯路,尽快投入使用。
在张熙领导下,通过全所职工的努力,研究所成立30多年来,完成了大量军工与民品任务,具有较强的实力与较高的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也自然地成为全国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的中心,成为电子部磁性材料与器件情报网网长单位、电子部磁性测量中心、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理事长单位及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挂靠单位。作为该所主要领导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张熙,也自然地担负起了网长、主任等职务。
抓方向 抓应用 促科研 出成果
磁性材料与器件种类很多,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应用不断出现,如何定准方向、选好课题、抓住关键、提供军工及国家急需的产品,不仅是领导科研和使科研成果得到认可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保持先进水平的重要问题。有见于此的张熙,也是这样指导自己的行动的。他花费很大精力抓动态、抓方向,既抓军工急需,注意尖端技术攻关,又注重应用课题,兼顾长远发展与目前课题的衔接,注意科研与生产结合。他亲自抓重要课题,如 (YIG) 单晶材料及电调谐器件是电子对抗与微波扫频仪器的关键器件,他就自己承担单晶生长的课题,研究晶体加工,组织安排器件设计,经过多年研究,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改进,研制成功各种微波频率、不同性能要求的YIG电调谐器件系列,满足了需要。
70年代初,国际上刚刚报道研制成新型稀土永磁,张熙立即组织力量开展研究,组织方案讨论,配备研制条件,分析实验结果,很快地其属下的宋后定课题组和孙大库课题组分别研制成功了RC05第一代稀土永磁和R2C017第二代稀土永磁。其性能均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都成功地用于行波管、返波管等磁场、微电机及航空仪表中,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特等奖及1980年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对于一些比较成熟,发展前途不明朗,甚至在技术发展中相形见绌或趋于淘汰的科研课题,张熙则及时叫停,以便把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到有发展前景的课题上去。他的这种做法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欢迎。
带领中国磁性行业走向世界
为使偏处四川绵阳一隅的9所的科技人员的水平不断提高,保证9所的科技工作处于不断进步的态势,张熙十分重视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考察活动。例如,他与李友浩等积极联络全国科研、生产及教学单位,争取领导的支持,于1978年成立了挂靠于9所的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并推举磁学界先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潘孝硕先生为主任委员,张熙自己任副主任委员。当时由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发起,联合中国物理学会、金属学会、机械工程学会,稀土学会等举办全国磁学与磁性材料学术会议,后来每三四年召开1次,已持续了11届,参加人员踊跃。在这个学术会议上,他常邀请老一辈磁学专家莅会做学术报告,有时还邀请国外专家到会报告。年轻学者为争取在会议上得到发表论文的机会,有的前三四年就开始结合自己的工作准备论文,提交大会审稿组审查。可以说,这个会议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我国磁学、磁性材制及器件的发展水平,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应用磁学分会每年还举办小型专题学术讨论会和学习班等。每次会议都对论文进行评比,选择优秀论文出版论文集或推荐国内外有关杂志发表。这些做法得到了同行的支持和好评,也屡次受到中国电子学会的表扬。张熙不仅在国内热情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也十分热心以学会名义同国际磁学界联系,组织推荐论文,并组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78年,他组织9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及有关工厂的科技人员赴意大利参加国际应用磁学会议,并被委任为一个分组会议的主席。9所在会议上发表的两篇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此后他还多次组织并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如国际铁氧体会议、稀土永磁及应用会议、磁泡会议、永磁会议等,推动中国科技人员迈向国际讲坛。
张熙自1980年起担任国际铁氧体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直至2000年,是中国唯一的委员。1983年他参与组织筹备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国际稀土永磁及应用会议,1992年他组织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国际磁性材料物理讨论会并担任会议主席。此外,他还多次邀请日本、美国、欧洲的一些磁学专家来华讲学,并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有关大学联系,选派多名研究生前去深造。
张熙在学术技术活动中尊重老一辈、团结新一代、积极推动年轻人才成长的良好作风,受到广泛赞扬,他被连续选为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第二、三、四、五届主任委员。
张熙很重视我国磁性材料及器件工业的发展,多次亲自组团带领工厂同志到国外考察工艺技术及装备。1975年7月,在国防科委的批准与支持下,他率领8位来自工厂及研究所的专业技术人员赴日本考察磁性材料工业,在10天里参观了大学、研究所、工厂共22个单位,对我们把握研究方向、发展新产品与新型生产设备有重要参考价值,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在国内很快得到了推广应用。1978年他率领4人小组赴瑞典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TC-51) 铁氧体技术委员会,在会上提出我国对国际标准草案的修改建议,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后来又多次组织赴美、日、德、意、英、法、韩、荷兰等国,考察先进生产技术与设备,帮助有关工厂选择、引进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此外,他还担任了国家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顾问和国内十几家大型磁性企业的高级顾问。所有这些都为发展我国磁性行业、拓宽磁性产品国际市场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例如,我国磁性材料中的永磁铁氧体、软磁铁氧体、钕铁硼稀土永磁的产量,在世界上已居首位,国内几十家工厂都有产品出口,有些工厂的出口量已占产量的50%~60%。张熙退休后,仍然十分关心这一行业的发展,包括为科研和生产单位提供咨询、建议,勉励同行继续努力,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简 历
1931年7月1日 生于北京市。
1949—1952年 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1952—1953年 张家口军委通信工程学院学习。
1953—1955年 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厂 (718厂) 筹备组技术员。
1955—1956年 民主德国海鲁姆斯陶瓷厂实习。
1956—1958年 718厂设计科技术员。
1958—1968年 北京11研究所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
1968—1982年 四川绵阳国防科委10院35所 (后划归电子工业部改称9所) 总工程师、副所长。
1982—1986年 电子工业部元器件工业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1987—1996年 电子工业部基础产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
1996年7月 退休。
主要论著
1 傅柏生,张熙. 具有矩形磁滞回线的锰镁铁淦氧. 无线电元件与材料,1959 (9): 1
2 张熙,等. 锰镁铁淦氧晶体结构及内应力的研究. 无线电元件与材料,1962 (4): 1
3 张熙,等. 第二届全国磁学及磁性材料会议论文选集·10厘米高功率隔离器.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64
4 X. Zhang. The present status of microwave ferrite materials and devicesin China,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1983 (3): 1457
5 X. Zhang. The development of ferrites in China,Proceeding of the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errite,San Francisco USA,19846 X. Zhang. The Nd-Fe-B magnets in China,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d-Fe-B,Florida,USA,1986
7 X. Zhang. The progress in Nd-Fe-B research and commercialization inChina,Proceeding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d-Fe-B,San Diego,USA,1987
8 X. Zhang. The hard ferrite industry in China,Proceedings of ChinaMagnetic Materials Conference,Beijing. 1994
相关参考
导读: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因曾静反清案件而刊行了《大义觉迷录》一书。全书共四卷,由雍正皇帝钦定编纂,内收有雍正皇帝本人的十道上谕、审讯词和曾静口供四十七篇、张熙等口供两篇,后附曾静《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