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之前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偷鸡不成蚀把米
Posted 长平之战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之前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偷鸡不成蚀把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之前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偷鸡不成蚀把米
天上不会掉馅饼!长平之战之前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偷鸡不成蚀把米!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不管什么时候,拿自己应该拿的那部分,天上从来不掉馅饼,掉的都是冰雹。
如果赵国能够出兵帮助韩国击溃秦军,然后获取上党一半的土地,这样的做法估计也是韩国能够接受的。
赵国和韩国本来就是传统的盟友关系,在整个战国时期,赵国和韩国关系都十分好,在战国初期,因为晋国瓦解赵、魏、韩形成三晋同盟的关系,在战国初期那是无往不胜,纵横驰骋,结果魏国称霸后,想要吞并赵、韩,因此三晋的关系形成魏国一霸,赵、韩联盟。
赵国后来崛起之后,主要针对的国家也是魏国,而不是欺负韩国。赵武灵王幼年继位的时候,诸侯国看赵武灵王年幼,想要图谋赵国,这个时候韩国是赵国最强大的联盟,赵武灵王的第一个夫人还是韩国的宗室女,在战国关系错综复杂,韩、赵之间能够保持这种关系应该算是难能可贵的。
从赵武灵王之后,赵国国君的眼界也越来越低。
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的时候确立了东出统一六国的国策,开始发动对韩国的进攻,赵国作为韩国的传统盟友以及与秦国的死敌,竟然无动于衷,任凭秦国欺负韩国。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和韩国都城的联系,并且逼迫韩国将上党划给秦国。
上党虽然是韩国的领土,却也是赵国的一个屏障,一旦秦国占领上党,则赵国邯郸就暴露在秦国的打击范围之内,结果赵国还是无动于衷。
韩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并没有做殊死抵抗,上党郡守冯亭却带领上党民众投降赵国。
在得到这个消息后,赵国朝堂之上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赵孝成王询问平阳君赵豹应该怎么处置,赵国平阳君赵豹看得就比较透彻,认为冯亭不把上党交给秦国,就是要拉赵国下水,然而赵豹看到了事情的内情,却没有给出解决之道,等于没说。
等到赵孝成王问平原君赵胜的时候,赵胜眼界更低,赵胜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但是平原君有一句话说的很对,秦赵之间必有一战,只不过发生时间的长短而已。
如果赵王能够综合赵豹和赵胜的意见,意识到秦赵必有一战,但是也能够注意到,上党不能轻易接受,而是联合更多的反秦力量,类似与一次五国伐齐,很可能彻底打败秦国。
赵孝成王却选择了最low的方式,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同时派廉颇驻守长平,准备应对秦军的报复。
其实,韩国并不是打算将上党直接给赵国,而是想要请求赵国一块去对抗秦国,赵国却想将上党占为己有,那么赵国和秦国的入侵还有什么区别,结果必然是遭至韩国的抵触,最后将长平之战变成秦赵之间的战争,秦赵两国打的你死我活夺取韩国的土地,韩国却能置身之外,当真也是有意思的事情。
假如赵国能够说得一半上党,我相信长平之战,必然是韩、赵一同对抗秦国,而并非是单独对抗,局势也会不一样。
以阴谋论的角度来说,韩国也是在抛出一个饵,在拉拢赵国下水,如果赵国诚意十足,就和赵国一块去抵抗秦国,如果赵国有野心,那就看秦赵相争了,韩国要的就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很多人都认为,以当时秦赵之间的国力,赵国必败,其实这是扯淡,尤其是冷兵器时代,战场变化莫测,谁能保证谁就肯定赢,别说赵国和秦国军队人数不相上下,就是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况且,赵国的军队未必会比秦国弱。
秦赵相争的结果,虽然秦国大胜,但是合纵之势已成,在秦国打算灭赵的邯郸之战后,魏楚联军出兵救赵,联手打败秦军,致使秦国伤亡三十多万,加上长平之战死亡的秦军,秦国未必比赵国好受哪里。
可以说割让上党给赵国也算是韩国给赵国上的一个套,这也是韩国在战国时期的生存之道,战国七雄中,各国都是以变法变强,而韩国是小国,不能走寻常路,当时法家思想分为法、术、势,秦国商鞅重“法”,赵国重“势”,而韩国申不害变法的侧重点就是“术”,“术”说到底,就是诡诈!
从后来的结果我们也能够看到,经过邯郸之战后,反秦联盟乘胜西进,将秦国多年东出的成果全部夺出,韩国也在后期加入合纵的队伍,不费吹灰之力,收回上党郡及汝南。
总结:在利益面前很多人都不能把持住,这就要看统治者的大局观了。赵国国君就是眼界太低,在接受上党的过程中处理不当,最终导致自己打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死伤无数,反而什么也没有得到。
相关参考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前262年...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胜利,韩国割让了上党给秦国,可是上党郡郡守私自将上党献给了赵国,秦国因此发兵上党,攻打赵军。赵孝成王派廉颇出战,但节节失利,没能保住上党。秦军攻占上党后,不放弃攻打赵军
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
战国末期可以说是秦与赵的争霸史,在历次交战中,赵国取胜的记录还多于对方,而赵与秦此消彼长的分界线在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始于公元前262年,双方为争夺上党而发生冲突,赵国老将廉颇采取保守战法,“坚壁不出”
公元前262年,为争夺上党地区,秦赵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此战以秦国惨胜收场,从此赵国一蹶不振,东方六国失去了抵御强秦的中坚力量,成为一群待宰的羔羊。那么为什么唇齿相依的东方六国面对秦赵生死对决都袖手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赵国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至少被干死40多万人;公元前259年秦赵邯郸之战,赵国国都邯郸都被秦军围了。而且,长平之战打
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5万精锐,可为何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消灭
我们知道,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一次规模巨大的战役,是当时两大强国,赵国和秦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而在长平展开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在战役初期,赵国名将廉颇坐镇长平,秦军久攻不下;但是,因为廉颇的坚守策略
秦、赵的长平之战是一场战略决战,此战过后,秦国统一六国有了较大的基础;而赵国元气大伤,亡国已近在咫尺!在开战之前,秦赵之前的实力本就悬殊,而在关键时刻,赵王却弃善于守城的廉颇不用,而改为用实战经验很少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胜利,韩国割让了上党给秦国,可是上党郡郡守私自将上党献给了赵国,秦国因此发兵上党,攻打赵军。赵孝成王派廉颇出战,但节节失利,没能保住上党。秦军攻占上党后,不放弃攻打赵军
长平之战简介战争概述: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争夺韩国上党地区,爆发了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秦强赵弱,最初赵名将廉颇采取了坚壁不出、疲劳秦师的战略。后来秦国使用离间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