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赵国到底有没有胜算
Posted 齐国
篇首语: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赵国到底有没有胜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赵国到底有没有胜算
战国末期可以说是秦与赵的争霸史,在历次交战中,赵国取胜的记录还多于对方,而赵与秦此消彼长的分界线在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始于公元前262年,双方为争夺上党而发生冲突,赵国老将廉颇采取保守战法,“坚壁不出”,避其锋芒,耗其实力,这种打法尽管不好看,但是管用,保存了实力,又让敌人长期消耗,最后不了了之。
然而,此时的赵国却不耐烦了,急于寻求战机,于是,起用了军事新秀赵括,可见赵国更换主将,未必是秦国的反间计使然,说什么“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赵国君臣的头脑哪有这么简单,秦国说什么就信什么,而是他们希望年轻的军事将领能有点新意,给赵国一个惊喜。
秦国方面,也被廉颇拖得疲惫不堪,希望赵的主力能出来决战,可以说,双方都不耐烦了,都想在短期内击溃对方。
赵括为寻歼敌军主力,贸然追击白起,结果陷入重围,极其被动,但战争千变万化,前期被动,不等于后期就没有胜算,成败在随时转换之中,就看怎么把握时机,当时秦赵两军,并不是简单的围困与被围困的关系,而是成了牵制和被牵制的关系,你围困我,我消耗你,你围剿我,我拖住你,双方处于胶着状态。
当时赵括“筑壁坚守以待救至”,构筑防御工事等待救兵的到来,情况吃紧,而秦国方面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围困赵军,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征用到前线,“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双方都倾尽全国之力在长平一带消耗,这时只需要一点外力,就会改变胶着状态。在战国后期,从来没有单纯的两国之间的战争,而是联盟对联盟的战争,尤其是末期,基本上就是秦军和六国的战争,从这个大局观念去看,可以将赵军视为一个诱饵,死死驻守一个突出的据点,吸引大量秦军,之后外围力量再介入,歼灭秦军于长平阵前。
而关键的外力在于齐国、魏国和楚国。尤其是齐国,和前线很近,所以,赵军向齐国求粮草,如果齐国的粮草及时运到前线,赵军就能支撑下去,死死拖住并消耗秦军,秦军就只能撤退,当时赵军绝食46日,尚能苦苦支撑,如果粮草不缺,其战斗力更是不可想象。
然而,当时的齐国走不得罪秦国的路线,拒绝粮草支援,短视的齐国没有看到此战的战略意义,抱着那点粮食不肯相助,这关键的一子没有到位,等着赵国的当然是全线崩溃。
贤人周子就叹息说:没有全盘打算而爱惜自己那点粮食,真是失策啊,“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大型战役,分为主力决战和外围战斗,主力扛得久,就有利于外围介入。赵军在扛,秦军也在扛,赵军脆弱,秦军也很脆弱,白起说:长平一战,秦军“死者过半”,简直快要打废了,诸侯国只要稍微介入,秦军极有可能崩溃。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个道理,三年后秦军围困邯郸,赵军一直死扛到信陵君驰援,最终邯郸城下的秦军全线溃败,可惜这样的局面没有出现在长平。
长平之战告诉我们:在任何竞争场合,为了取胜,一不要怕样子难看,保守一点无所谓,只要能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二要有成败转换观念,开头失利不要紧,随机应变,变不利为有利,也可以逆转。
相关参考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歼灭战了,秦国和赵国的兵力总和超过100万,而赵国的45万军队最后更是全军覆没。秦国和赵国如果有一方先倒下,那统一基本上就是迟早的事情了,不过当时其他五国看到赵国快不行了为什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秦国和赵国的兵力加起来超过了100万,而且最后赵国更是被全歼,赵国最后有40万俘虏全被坑杀,所以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那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到底是什么呢?当
历史军事 白起怎么埋的40万赵兵?长平之战真的坑杀了40万人吗?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发生在两个世仇的国家,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很著名的战役,而关于这一次的战役,流传着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就是战胜一方的秦国白起,将四十万赵国俘虏全部坑杀。这不禁让人有些不寒而栗了,尽管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使得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得赵国前后死伤约四十五万人。而战争中的几位将领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起人物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公元前26
李牧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军事家,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被誉为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李牧很有军事才能,功勋卓越,深得士兵和百姓爱戴、朝廷的器重,尤其是在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中的表现。李牧是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打得相持不下时,赵国曾派人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借(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齐国有个大臣叫周子的谏言道:“不如借粮给赵国,秦国知道了就会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赵国是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
长平之战秦国如何打败赵国的?秦国的60万士兵是什么养活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长平之战是中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歼灭战,秦国和赵国兵力的总人数超过了100万,其中赵国约45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