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徐坚人物简介

Posted 工艺

篇首语: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徐坚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徐坚人物简介

·徐坚



徐坚,机械加工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工艺技术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从事航空发动机工艺技术工作,50年代后期起开始从事航天事业,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建设、试验站的组建、推进剂的生产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60年代中期,他投身于三线基地建设,为三线发动机试验站及试车台的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与汗水,满足了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发动机试车台需要。80年代他调赴卫星工艺工作的领导岗位,为卫星工艺的规范化和工艺队伍的培养做了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



徐坚,1914年4月18日出生于上海市浦东高桥镇,世代为贫苦农民。父亲徐梅生,木工学徒出身,通过刻苦自学成长为土建工艺员,而后长期在外谋生,并教诲子女要掌握真本事,要勤奋工作,才能求得生存。父亲的言行对徐坚刚毅爽直、勤俭朴实、讲求实际、钻研技术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29年徐坚毕业于高桥小学,因家庭贫困,无力继续升学。1930年考入上海新中华工程公司机器制造厂训练班,成为一名练习生,白天做工,晚间学习,由工厂工程师培训,学习小型柴油发动机、抽水机、碾米机、铁路桥梁架设等基本知识。经过一年学习,他熟练地掌握了车、钳、刨等工艺技术,晋升为工务员,从事内燃机制造、铁路桥梁架设工程。曾参加浙赣铁路金华南昌段大型桥梁、粤汉铁路株州宜昌段桥梁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云南钢铁厂、南京华中矿务局马鞍山矿等处工作,从事机械制造、汽车修理与矿区轻便铁路机车的修理等。历任工务员、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副总工艺师。

1949年上海解放,徐坚感到共产党政策稳定,解放军纪律严明,积极要求参加革命工作。应东北技术人员招聘团招聘,赴哈尔滨北满军分区21兵工厂(现国营120厂)工作。抗美援朝开始,工厂业务转向以修理苏制航空发动机为主,继而仿制苏联的航空发动机。徐坚职务由原工夹具设计科科长晋升为副总工艺师、总工艺师。

1957年底由哈尔滨调选来北京国防部五院,参与101站的建设,曾三次赴苏联协调由苏援助的8103工程设备,熟悉苏联资料。他创造性的工作加速了试车台的建设。此间他由机动科长晋升为火箭地面试验站技术副站长。

1965年三线建设时期,101站任务是对口包建大推力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建设。徐坚任165站筹建指挥部副指挥,兼技术负责人。1980年调北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任副总工程师、总工艺师。

徐坚在机械加工工艺技术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和参加火箭地面试验站的组建,在试车台、环境等大型试验设备研制中,组织领导有关技术人员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他还结合工作的实践,总结了促进科技进步的工艺规范,重视组建工艺系统,重视质量、计量、技安、设备仪器等技术基础建设。

1954年,他在120厂因航空发动机加工工艺创新,获二等奖。1956年担任哈尔滨市政协委员。1959年在国防部五院荣立三等功。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被授予技术少校军衔。徐坚光明磊落,表里如一,为我国导弹大型发动机试车台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无故的迫害,但他仍坚信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继续为空间技术加工工艺技术的发展努力工作。1984年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荣立二等功。

开拓航空发动机加工工艺技术



1949年8月,徐坚应东北技术人员招聘团的分配,来到平房21兵工厂工作。21兵工厂是由革命根据地若干战地小工厂合并而成,设备、厂房都很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生产任务尚不明确,管理比较混乱。尽管如此,广大干部克服重重困难,为前线部队生产了大量的弹药。徐坚革命热情高,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将多年掌握的机械加工工艺技术、内燃机装配修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同时积极主动地提出建议,改进工厂生产管理,调整生产任务。他曾组织生产皮带式车床、农田灌溉用抽水机。在进行迫击炮弹、航弹引信等弹药生产过程中,他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受到工厂的好评。兵工厂生产的实践,使徐坚学习到革命传统,深刻理解了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的内涵。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兵工厂的目标任务是“一切为了前线”。徐坚深感:“只有我国军事力量强大,才能不受帝国主义欺侮。”当时飞机航空发动机修理任务较重,徐坚具有较丰富的内燃机制造及安装调试的实际经验,参与航空发动机的修理。他加倍努力,很快地掌握了航空发动机的特点,解决了技术上一些较复杂的难题。由于处理技术问题果断,特别是他重视质量,不放松任何一个疑难问题,从而确保上天的发动机能正常运行。21兵工厂随着军工企业的调整,由兵工局调整划归航空局领导,重点进行航空发动机修理任务,他被任命为技术副科长、科长、工夹具设计科长。

航空发动机由修理转入零部件仿制,他感到凭经验已不能适应新的任务,需要不断学习。他抓紧一切机会,认真地向苏联专家学习。他刻苦地学习俄语,学习航空发动机基本原理,学习机械设计,学习先进的加工工艺技术。通过向苏联专家学习,他迅速地掌握了工夹具的设计和厂房工艺布置图的设计。他不仅有理论,更重视实际,能进行工夹具的装配制造,部分发动机零件的制造和部分冲压件的制造。在向苏联专家学习的过程中,他能虚心学习,还能积极思考,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意见,曾对冲压件冲压模的设计和铸件铸模的设计有所创新。

建国初期,当时航空工艺技术力量薄弱,他刻苦钻研技术,能迅速全面地掌握73.5千瓦内燃机的装配、制造、试车及使用等全过程的工艺技术。他被晋升为总工艺师后,对总工艺师的组织系统有了深入的研究。组织领导航空发动机试制准备,在促进航空发动机由修理走上仿制,到自行设计中作出了贡献。他还开拓了多项航空发动机加工工艺技术,为中国航空新工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国导弹试车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20世纪50年代,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国家从全国各地调选一批专家开展科研和试验工作。1957年12月,徐坚被选入国防部五院,参加苏联援助某型号导弹的训练,学习导弹的基本操作。为加快试验站的建设,徐坚被分配到北京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站(101站)工作。

徐坚首先参加“一号工程”×吨推力试车台的开创工作。他负责试车架的研制,参与组织试车台设计、设备加工定货、土建施工和工艺安装,工程进展很快,到1958年底就基本建成并进行了冷调试车。1959年“一号工程”进行了试车和推力测量试验。首次练兵为试验站建设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8年,苏联为我国设计的8103工程资料陆续到站。徐坚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8103工程,他认真地熟悉资料,了解试车台的工艺设施及其工艺装备。他曾三次赴苏参加谈判,协调工程设备、资料的交货事宜。后由于苏联中止了对我国的援助,给刚刚起步的火箭发动机试验站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他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信用自己的力量能继续迈开前进的步伐。

为加速导弹研制进展,推进剂液氧的生产当时成为紧迫任务。液氧生产设备由苏联转口引进,其安装、调试资料不全。徐坚组织力量进行压缩机管道施工,亲临现场指挥,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使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加速了安装进程。工人们反映:“像这样的工程师是很少见的,我们喜欢这样的工程师。”

我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动机,能否选用偏二甲肼红烟硝酸为推进剂,急需进行地面发动机试车。而苏联提供的液氧酒精推进剂的试车台工艺装备图纸无法使用。徐坚组织力量自行设计,完成了试车台工艺装备的设计,并选厂加工生产,适时地建成了试车台,满足了试车要求。

在“331”工程试车台建设中,对二号试车台改建,因是采用液氢液氧为推进剂,原有设备无法利用。同时又需解决铁道运输的液氢槽车,及槽车与二号台连接的几十米长距离液氢输送管道。他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低温工艺技术,解决了制氧车间、液氢槽车、液氢长距离管道运输等技术,为氢氧发动机试车创造了条件。

发动机试车台的测试数据,长期来自于示波器、磁记录器等设备,记录、判读费时,往往影响试车结果分析。徐坚采用新技术,引进计算机系统,经过摸索使用,逐步解决了试车数据的及时提供问题。

1965年,徐坚负责大发动机试车台的建设工艺设计任务。参与领导165站的选点,组织设计队伍,提出设计方案、总体布局,进行工艺设计。其中大型试车台架、水冷式导流槽等项目均为国内首创,完成了我国远程导弹和长征二号火箭发动机的地面试验任务。

建立卫星工艺规范



中国卫星研制由试验阶段转入应用阶段时,为推动由课题研究向工程研制转变,1980年底徐坚被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加强卫星研制工艺工作。他任院副总工程师兼总工艺师。

他深入到各厂所了解工艺状况,针对当时陀螺生产质量出现的问题,仔细了解生产过程,发现生产部门基本上没有工艺文件作指导,凭老师傅的经验进行操作,仍属于手工生产方式,因此产品质量不能稳定,提出建立工艺师系统。组织工艺人员参观学习,进行现场培训,制定工艺指导文件和工艺规程。首先制定出全院统一执行的“印制板生产工艺指导文件”,从而提高了印制板生产的质量。随后制定了一整套电装工艺的指导文件,并宣讲贯彻落实。这些强有力的措施,对卫星型号电子产品质量起到了基本的保障作用。

为了提高卫星生产质量,他重视工艺准备工作走在型号研制工作前面,对卫星型号的关键部件进行工艺评审。组织领导召开工艺工作会,推动工艺工作的发展,提高工艺管理人员素质。他还重视质量、计量、技安、设备仪器等技术基础的建设。

徐坚对卫星大型地面环境模设备KM-4提出指导性意见,解决了返回式卫星、通信卫星生产中工艺技术问题,如消旋组合件镀金、仪器舱脱胶工艺难题等。他长期重视航天工艺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干部,为我国导弹、运载火箭、卫星研制作出了贡献。

简历



1914年4月18日 生于上海市浦东高桥镇。

1932~1939年 上海新中华公司机器厂工务员。

1939~1943年 昆明中央机器厂、昆明运输公司、昆明恒锋工具厂助理工程师。

1944~1945年 昆明化工材料厂、衡阳健华工程公司修理股长。

1946~1948年 云南钢铁厂、南京华中矿务局副工程师。

1949~1957年 国营120厂技术科长、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艺师。

1958~1980年 七机部101站机动室主任、副站长。

1980~1984年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总工艺师。

1984年底 离休。

相关参考

何为“脏唐”之说

在封建社会鼎盛期的唐王朝,异辈通婚现象很普遍,尤以皇族内部最为突出。翻看新旧《唐书》,随便就可以捡出不少这样的事例:如唐太宗曾娶大臣徐坚的长姑为妃,而唐高宗则娶其次姑为妃,父子俩分娶姐妹俩,父子关系变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