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河西之战简介:魏军先败后胜未丢失寸土
篇首语:艺术是生活的镜像,生活给了艺术再创造的灵感和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四次河西之战简介:魏军先败后胜未丢失寸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四次河西之战简介:魏军先败后胜未丢失寸土
背景
秦国在商鞅实行变法后,国力开始强大起来。而魏国忙着与东方各国交战,无暇西顾之际,秦国开始大举的攻入魏国的河西郡。
经过
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魏国救卫,在南梁大败赵军,并进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楚。秦乘魏进围赵国首都邯郸的时机,于前354年在元里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前353年,齐国以田忌,孙膑为将,发兵救赵。同年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楚亦出兵魏国。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
次年商鞅率军包围固阳,魏国固阳的守军,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只好投降,秦国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至此魏国四面受敌,然而毕竟是当时第一强国,攻破赵都迫使赵结城下之盟后很快联合韩国大败齐军等诸侯军于襄陵,齐国,楚国求和。魏国在前351年以后陆续与东方各国结盟讲和后,调集军队向秦国反击,在前350年夺回了旧都安邑,西进并包围了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在魏国的攻势之下同时又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被迫在彤(今陕西华县)和魏惠王相会修好,并归还所得的魏地。
评价
此役秦国趁魏国中原大战无暇西向,自己变法有所成就时发兵攻魏的想法无可厚非,却忽视了此时魏国仍是天下第一强国的事实,秦国虽经变法国力上升,但改革成果尚未稳定,国力。军力与魏国还是有差距的,魏国虽大败于齐国,但国力、军力确仍是天下第一,这也是邯郸之战攻破赵都,襄陵之战反败为胜的原因。秦国看不到这一点,先胜后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参考
背景东部及河南中部北部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自魏文侯执政以来,任用李悝、吴起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吴起在魏国推行征兵制,选练了
背景东部及河南中部北部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自魏文侯执政以来,任用李悝、吴起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吴起在魏国推行征兵制,选练了
关于勾践的成语有哪些勾践是越国君王,他先败后胜,先弱后强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们先来看看勾践的长相,成语里说勾践是长颈鸟喙。勾践剧照这个成语来自他身边一直跟随他起起落落到最后辅佐他复国的范蠡对他的
背景魏国携大战胜利之余威,力压诸侯,魏惠王便骄傲自大起来,于前344年召集天下诸侯自立为王。齐、楚等大国不来还情有可原,但一向是魏国小弟的韩国没参加就让魏惠王生气了。于是魏国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
背景魏国攻克秦国河西之地后,有了进一步攻秦甚至灭秦的跳板,严重威胁秦国的安全,魏文侯去世后,魏国的扩张重心移至中原,魏军主力也随之调往中原。经过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秦军退守洛水一带,其安全受到了严重
背景魏国攻克秦国河西之地后,有了进一步攻秦甚至灭秦的跳板,严重威胁秦国的安全,魏文侯去世后,魏国的扩张重心移至中原,魏军主力也随之调往中原。经过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秦军退守洛水一带,其安全受到了严重
1920年7月14日,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挑起了直皖战争。战至17日,直系部队先败后胜,吴佩孚攻占松林店,生俘皖系大将曲同丰,皖军全线溃
历史人物 商鞅变法前,秦国凭什么斩杀六万魏军,还在河西占领了不少土地
河西地区,就是今天的山西、陕西黄河南段以西的地区,这里土地肥沃,从春秋时期就是秦晋争夺的要地。三家分晋后,秦、魏为了这一地区打了近百年,共五场大战,直到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惨败,主力全失,庞涓自尽,秦军抓
...统治权在京津地区挑起了直皖战争。战至17日,直系部队先败后胜,吴佩孚攻占松林店,生俘皖系大将曲同丰,皖军全线溃败。18日,吴佩孚率大部队进至琉璃河。正在北京城里的段祺瑞眼看政权不保,赶紧请北洋元老、闲居在...
秦魏河西之战魏攻秦河西之战是在公元前419至公元前408年时期,是魏国攻取秦国河西地区的大规模作战。魏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陕西省东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的那片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建都安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