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理会调停人王士珍 吴佩孚进军北京赶走段祺瑞

Posted 吴佩孚 段祺瑞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未理会调停人王士珍 吴佩孚进军北京赶走段祺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未理会调停人王士珍 吴佩孚进军北京赶走段祺瑞

1920年7月14日,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挑起了直皖战争。战至17日,直系部队先败后胜,吴佩孚攻占松林店,生俘皖系大将曲同丰,皖军全线溃败。18日,吴佩孚率大部队进至琉璃河。

正在北京城里的段祺瑞眼看政权不保,赶紧请北洋元老、闲居在家的王士珍出来“调停”。王士珍字聘卿,在北洋军阀中声望很高,被称为“北洋三杰”之首(其他“两杰”是冯国璋和段祺瑞),向来以“和事佬”自居,听后欣然前往直系军营,一路上还告诉其他随行人员:吴佩孚是我的后学晚辈,也可以说是我的部下,一定会听我的话。

到琉璃河火车站后,一行果然发现吴佩孚非常给王士珍面子,早已布置了盛大的欢迎会。席间,吴佩孚对王士珍非常谦恭。王士珍见状,就对吴佩孚说:“战争要适可而止……子玉(吴佩孚的字),听我的话,我不会让你们吃亏,一定让你们出这口气。你们不要前进啦,一切都好商量。”几个直系将领上前,向王士珍高声控诉段祺瑞“扣押直军兵饷、借债卖国扩军”的行径,也被吴佩孚当即喝退,并说:“您老说怎么办,怎么好,我一定尊重。”

王士珍见状,更认为吴佩孚真的会听他这位“老前辈”的劝告,于是让吴佩孚不要再进兵北京,临走时他又叮嘱吴佩孚说:“等两天吧,不要前进了。我们一定有办法,让你们消得下气去。”结果王士珍等乘坐的火车前脚刚开走,吴佩孚立即下令,所有直系部队继续前进追击,肃清皖系,只是不许进入北京城内。段祺瑞见大势已去,只得宣布下野。吴佩孚以胜利者姿态进入北京,还特意前往拜访王士珍,并道歉“食言”。王士珍对此也无可奈何。

相关参考

北洋之虎段祺瑞晚年为何寓居上海

皖系军阀首脑段祺瑞是袁世凯心腹大将,在前清即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民国以后特别是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北京政坛纵横捭阖十余年,呼风化雨,1920年代中期息影津门。九一八事变后,段祺瑞突然

袁世凯死后,为什么他属意的徐世昌,北洋大佬段祺瑞都没能继任呢

一九一六年六月五日,袁世凯已经是病危状态了。他的老朋友徐世昌,刚从河南辉县接到北京来,便匆匆忙忙赶到公府,但见段祺瑞、王士珍、张镇芳正围在袁世凯的病榻前。袁世凯有气无力地看着他,说到,「”菊人来的正好

历史人物 “北洋三杰”之中为何只有段祺瑞备受重用

北洋系有三杰之说,段祺瑞在三杰中被称为“虎”,冯国璋是“豹”,王士珍是“龙”,若就才能而言,三杰各有千秋,可为什么民国政府成立后,只有段祺瑞一人得到袁世凯的重用呢?这事说来话长。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和

历史人物 “北洋三杰”之中为何只有段祺瑞备受重用

北洋系有三杰之说,段祺瑞在三杰中被称为“虎”,冯国璋是“豹”,王士珍是“龙”,若就才能而言,三杰各有千秋,可为什么民国政府成立后,只有段祺瑞一人得到袁世凯的重用呢?这事说来话长。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和

悍将冯国璋为何站到蔡锷一边举起了反袁旗帜?

...看到袁世凯所练新军确比旧军操练精娴,赞扬主持操练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为“北洋三杰。”时人将善操权谋于腹中的王士珍称为“北洋之龙”,将常行凶残于外形的段祺瑞称为“北洋之虎”,将忠于北洋且善于打仗的冯...

冯玉祥给段祺瑞送南瓜,给吴佩孚送清水,两个人只能笑呵呵收下

自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袁世凯继承人、北洋集团领袖自居,担任了国务总理、陆军总长等职,也是权倾一时。不过段祺瑞自我标榜为人清廉,不准门房收门包,自己也不收礼。根据段祺瑞管家王楚卿回忆,当时给段祺瑞送礼的

介绍一下清末民国时的军阀发展历史

1、袁世凯时期(1912-1916)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开启了袁世凯时期。袁世凯有三个学生最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此三人号称北洋三杰,民间把他们唤作龙、虎、狗

民国历史 袁世凯临终为何没提名儿子当总统

袁世凯临终为何没提名儿子当总统?袁世凯儿子结局  1916年6月6日,一个惊人的消息迅速传遍北京城: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已于当日上午10时许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袁世凯病逝后,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

历史人物 死后竟靠募捐办丧事

  由于的葬礼过于奢华,最后结算的时候发现入不敷出,政府所拨的专款扣去葬礼费用后不足以建造工程。为此,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八人联名发起公启,请求社会各界人士解囊相助,最后又凑到25万元,才最终结束

历史人物 死后竟靠募捐办丧事

一代枭雄袁世凯的悲情人生:死后竟靠募捐办丧事  由于袁世凯的葬礼过于奢华,最后结算的时候发现入不敷出,政府所拨的专款扣去葬礼费用后不足以建造墓地工程。为此,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八人联名发起公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