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永新人物简介
Posted 信息
篇首语: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换来同情,后者却可以为你赢得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永新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永新人物简介
·李永新
李永新,机械工程专家和科技信息专家。毕生致力于机械科技信息研究工作。提出“源、渠、库、流”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环节,推动确立了机械工业信息体系建设。参与了机械工业信息政策的研究。在机械工程、信息科学、出版科学领域取得诸多建树。为发展我国科技信息与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
李永新于1930年8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南埋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祖上世辈是庄户人家,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在宁河中学读完初中以后,又于1947年考入位于北平的河北高中。在这所学校里,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参加了当时北平团市委主办的大中学生暑假学习团,逐步接触了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等革命理论,建立了初步的革命人生观。1949年8月,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8月,李永新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52年8月,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为主体,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他也随之转到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学习。1954年大学毕业,这时,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各条战线正火热地大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满怀报国之情,参加了工作,任原第二机械工业部技术司第二设计科技术员。在这里,他曾先后参与规划并下厂组织了航空发动机、航空火花塞、电器、仪表、航空炮、坦克、战车发动机等项目的试制工作。他经常奔波于各试制基地,及时掌握试制进度,搜集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建议,组织各项方案具体实施。1956年,他年仅26岁即独立承担了调查分析某飞机起落架折断事故的任务。他多次深入现场调查、取证,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经反复分析、研究,写出了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这时的李永新虽然才20多岁,但他的能力和才华已初露锋芒。然而,由于他过分直率地对个别领导的违法乱纪行为表示愤慨,1958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对于这位追求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极为不公正和残酷的打击。
逆境往往是构造事业的契机,尽管从这以后,李永新蒙受了长达20年之久的冤屈,但磨难也未必不是一笔财富,他也正是在这漫长岁月里,以对党和祖国的忠诚及对事业的追求,发奋砥砺,孜孜以求,奠定下他在知识和才能上的厚实基础。
1958年5月,李永新来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资料室工作。他利用每天整理图书资料的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科技图书资料,并且下功夫研读了《资本论》、《自然辨证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这知识的海洋里,他含英咀华,所得颇深。为了能直接阅读更多的国外资料,他刻苦地学习外文,经常数月不上街、不理发,每晚学习到深夜。当时学外语,非但没有诸如出国、留学、外事活动之类的动力,也没有什么电视、广播讲座、学习辅助班一类的条件,甚至还要冒不小的风险。他硬是靠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攻,以顽强的毅力,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一门一门地攻下了英、日、俄、德、法五门外语。此外,他还深入自学了数学、现代物理、和援外的重点科研项目,更是抓住不放,一直到抓出成果。1963年我国援助越南电厂的一台75吨/小时锅炉在运行时发生了强烈振动,振动的声响数公里外都能听到,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当时外经委主任方毅指示一机部领导,要求务必限期解决。曹维廉怀着焦急的心情立即携带详细资料到科学院向钱学森请教。在钱学森的指导下,成立了一个由科学院、机械部和哈尔滨锅炉厂组成的现场攻关专家小组。曹维廉对这个专家组的工作从制订方案、准备试验条件,到具体试验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亲自过问,狠抓落实。在这一期间,他投入巨大的精力,与现场试验人员同呼吸,共命运。每当试验取得一点进展时,他都给以热情的鼓励,甚至欢呼起来。有时深更半夜通过长途电话把试验现场的振动情况录下音来,第二天向钱学森汇报。在这样日以继夜的奋战下,仅用了15天时间,终于成功地运用钱学森提出的卡门涡流理论,有效地制服了振动,不仅科学试验打了一场漂亮仗,而且挽回并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许多参加试验的科技人员感动地说,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特别是像曹维廉这样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正确的指挥,在这样短时间内取得这样重大的成果是很难想像的。
曹维廉一贯尊重、爱护科技人员。工作上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又能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困难。在党内长期存在“左”的思想下,他却总是想方设法为一些技术干部落实政策,摘除他们被错戴的“帽子”,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此,曾遭受到某些人的非议,说:“曹维廉重技术轻政治,干部路线有问题”。当他的家属劝他少管一些事时,曹却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强大的技术队伍,就不能实现现代化,我国就无法摆脱贫困……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什么都不怕!”
他不仅对技术人员,而且对与他工作、接触的所有干部群众都异常关心、爱护。他下工厂必到车间班组和工人谈心交朋友。1949年他在上海电机厂任厂长时接交的工人老师傅,几十年后还在互致问候。
曹善于做群众工作,加之会多种地方语,言辞幽默,使群众乐报学术活动》、《建立适应国情的中文检索系统》、《计算机在出版业应用初探》等论文,他还撰写了英文论文《尖端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世界工程师联合会内罗毕大会上作了宣读。为了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精神,1987年与他人合作撰写出版了《沈鸿传》。
李永新担任所长后不久,即发现患有心脏病,由于工作过于紧张,病情不断加重。曾因心肌梗塞被抢救数次。但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他提出了“优质、高效、进取、求实”的所风,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从所的长远建设规划到具体科研项目的实施,从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到职工住房生活福利的改善,他都认真对待,事必躬亲,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连午饭时间都经常端着饭碗和同事谈工作,回到家里时常将就对付点方便面、剩馒头,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在事业上不断追求最高境界,但在生活上却安于清廉。他非常关心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经常和他们谈理想、谈工作、谈生活,想方设法为青年创造工作条件和成才机会,被青年同志誉为“良师益友”。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从1977年到1982年,他多次被评为部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情报系统先进工作者。
长期以来,李永新在党的培养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机械工程、信息科学、出版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建树。他担任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管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石化设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世界工程师联合会技术转让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还应聘担任吉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科工委情报所等单位情报专业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
令人惋惜的是,正当李永新准备以新的姿态更忘我地为党发奋工作的时候,病魔却夺走了他的生命,享年仅59岁,英年早逝。广大职工至今仍清晰记得,就在他离去的前一、两天,他还在广泛了解各项工作的发展情况,还在与基层的同志交心谈心,相互勉励。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冲锋不息,战斗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手绢,俯身将那口痰擦去了。他虽然未用言语来批评,但他的行动已令身后工厂领导自惭不已,连声检讨。
他善于接受来自下面的批评,从不对批评者记小帐、穿小鞋,怀有个人恩怨。凡是正确的意见,他必采纳。福建项国波曾对机械部有的产品质量问题向曹提出尖锐的意见,项在回忆中说:“我连珠炮式地提出了近两个小时的批评意见。”但曹未反感,更表欢迎。回北京后,他请项来京,为他组织技术座谈会、举办学习班以推广他的理论,而且将项的研究课题列入了国家计划。
1966年“文化大革命”,他受到三年日以继夜的残酷斗争。身体折磨得大大衰弱了,行路也很困难,需扶杖而行。但他一直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在灾难中还尽力保护别的同志,承担责任,从不上推下卸。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风格和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品德。1969年秋,经过千查万调他才得到“解放”,恢复了党籍,调机械部科技司工作。
几十年来,曹一贯坚持产品质量第一的原则,视产品质量为工业发展的生命,并和各种忽视质量的倾向做斗争。50年代中期,为提高电工产品质量,整顿改造老企业,他组织了五十余次工作组,到沈阳低压开关厂蹲点调查,历时半年,星期日很少休息,连春节也是在工厂过的。工作组从产品设计、工艺装备、理化、计量检验、技术检查、计划、生产、设备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设想研究。建立起正规生产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技术秩序,取得了提高产品质量,改造老企业的第一手材料,将一个旧的仪表修造厂改造成当时国内第一家生产新型电器的正规企业,为以后全行业技术改造提供了指导性经验。同时,他还总结出工厂保证产品质量的“三按”原则。即:按设计图纸、按工艺规程、按管理制度(后改为按产品标准)生产。这“三按”原则成为后来整顿各类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和共同遵循的准则。
1981年曹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国家仪器仪表局局长,这时正值全国各地电度表厂纷纷上马而质量很差。不仅给使用者带来许多损失,还闹了不少笑话。如有人出差在外地几个月,家中无人,经济水平;论述了二次大战后30年国外机械工业的动向;阐述了科学技术在技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外为提高技术经济水平所采取的技术、组织和教育等措施,以及国外一些主要行业和技术领域所达到的先进水平。报告最后对国外公元2000年的生产规模、能源、资源、运输、环保、计算机和机械工业进行了展望。报告受到专家的普遍赞誉,被评价为“对国外机械工业最系统、最详尽的研究报告之一”,获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一报告的内容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很多省市专门邀请李永新前往座谈或做专题报告,达30余次,参加者几千人次,深受欢迎。
李永新的研究工作受到中央主管工业工作的领导同志的重视,并被聘为机械工业部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与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进行宏观决策。他多次陪同中央领导进行实地考察及出国访问。结合各国机械工业发展的经验,他提出:发展我国机械工业,首先要抓好基础,其中包括①毛坯与特殊专用材料部门,②通用零部件部门,③工艺专业部门,④母机生产部门,⑤计量、试验、控制仪器生产部门,⑥电子计算机生产部门。第二,要实行生产专业化,针对我国情况,要求政策上给企业自主权,通过市场的作用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经济体制上要加以改革,使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化改造。在写给薄一波副总理的报告《关于加强我国基础部门的意见》中,他建议在组织上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使基础部门摆脱从属地位;在技术上与整机平起平坐,甚至起带头突破作用;在经济上增加基础部门的技改、发展投资。通过这些措施:“(整机)所需大部分通用毛坯、零部件可以优质、廉价而又方便地从市场上得到,整机厂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倾向就会消失。这样一来,整机厂就可以集中精力于整机系统与专用零部件的发展”。他提出的方案被决策部门所采纳。
致力于机械工业信息系统建设
凭着长期从事信息服务的实践体会,李永新十分熟悉全国信息工作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部门、科研及生产部门对信息工作提出的要求。所以在他担任领导职务以后,他一直将发展、健全机械工业信息系统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为之呕心沥血。
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不断涌现,人们渴求尽快掌握科技、经济运行的动向。然而全国每年花2亿元用于购买文献资料,但作用发挥得很不够。通观全盘,李永新总结出这一时期机械工业系统信息工作面临这样一些问题:①信息服务与决策、规划工作和重点科技攻关工作配合不够密切,针对性不强,提供服务不够及时,因而收效不够理想;②我们对国外信息的收集、研究,固然做得还很不够,但对国内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传播工作则更加薄弱;③文摘刊物编辑出版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已开始在情报服务中发挥作用,但是,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献检索系统;④信息用户往往在迅速获得所需原始文献方面遇到困难;⑤情况信息、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建立信息库和提供服务,还是一个空白领域;⑥系统的组织水平不高,因而信息传递“不灵通”,许多基层信息部门还没有摆脱单枪匹马搞信息的被动局面。这使他认识到:信息工作必须加强有组织的系统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由此才能优质快速地服务社会,加快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步伐。
李永新构造的信息系统包括“源、渠、库、流”四个基础环节。“源”是指通过一定的纲领和利益因素,把机械工业的科研院所、企业、大专院校等单位的信息力量进行汇合;“渠”是打通彼此间的交往渠道;“库”是将各自掌握的信息,或这些单位产生的科研成果、新产品、技术引进、革新等信息进行汇总,建立手工检索库或计算机数据库;“流”就是机械工业系统中的单位自发地利用库内的信息,或组织交流、推广库内的信息。他认为,这四个基础环节中“库”是核心。
他认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改善信息资源的状态,包括收集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各地区和行业侧重收集与本地区机械工业和行业相应的特色资源,建立机械工业信息资源中心;②编写联合目录,为文献资源共享创造条件;③发展文献检索刊物体系;④建立事实型和数值型信息库;⑤建立跟踪国内外先进厂家的技术档案;⑥培养人才,稳定队伍。经过周密调查,李永新提出要建立健全包括技术、经济、人才、管理等信息在内的全国机械工业信息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即首先应建一个这样的系统,从这个系统入手来进行,这个系统叫做“机械工业科技成果信息系统”。通过建好它,了解我国机械工业在做什么。在得到部大力支持下,1983年“机械工业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率先在国内建立,并于1984年全面投入运行。此时它包含原机械部系统重点骨干企业、部直属大专院校、部直属设计研究院、行业技术研究所、以及省、市、自治区机械工业主管厅局所属的情报站、设计研究院所,共计1300个固定网员单位。每年产生科研、新产品、革新、技术引进等七大类信息近万条,基本上反映了我国机械工业的水平、动态和发展趋势。李永新这一时期通过撰文和做报告、讲座等形式为提高该系统的服务水平,培养信息人员,增强管理干部、科技人员的信息意识做了大量具体工作,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他的推动下,机械工业部制定了《“六五”期间机械工业情报工作发展规划》以及《“七五”期间机械工业情报工作发展规划》,通过有组织地进行实施,机械工业信息系统整体力量不断得到加强。
李永新建设信息系统的思想在全国科技信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多次在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上发表论文,并在全国科技信息界最有代表性的学术刊物《情报学报》上撰文,阐述建立信息系统的战略意义和具体方法,他的论点多次被其它专家学者引用,对于我国科技信息系统的发展,李永新是一位开拓者。
开拓出版及信息服务事业
李永新自1981年担任所社的领导工作,此时恰逢我国经济建设加快发展时期,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这给出版及信息服务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李永新带领广大出版及信息服务工作者,抓住有利时机,以服务为宗旨,从科技、经济、管理全方位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从完善现代化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硬”建设和“软”建设两个方面,使所社的基础建设上了新台阶。
在服务方面,80年代所社为配合机械工业全面规划,产业政策的制订,组织编写了《国外机械工业基本情况》、《国外机械工业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及与国内外水平对比》、《机械工业科技发展预测评价》、《2000年机械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新技术革命与机械工业》、机电工程新技术基础丛书等;编辑出版了《日本机械工业80年代展望》、《日本政府是如何促进机电工业发展的》等书;组织对机械产品品种进行了全面清查和水平分析,出版了《产品清册》,提出了水平分析报告;编辑出版了节能产品样本,配合大型成套设备的研制生产,编绘出冶金、化肥成套设备图册和挂图;组织编写了《60项成套设备国内外水平对比》、《12项大型成套设备水平分析》;摄制了一系列录像片;配合技术引进和机电产品出口,编辑出版了《技术引进讲义》、《发展中国家聘用咨询专家手册》、《机械出口论》、《机电产品出口研究》、西方及东欧各国机械工业情况等一系列研究报告、讲义、教材、手册、图书;举行多次报告会、专题讲座;建立了引进项目信息系统,定期发布项目汇编,并建成计算机信息库;为扩大出口,派人赴日、美、澳及国内各口岸海关进行大量调研,并写出一系列专题报告;配合机械工业管理现代化,先后出版了供管理干部学习的机械工业知识丛书、《质量管理入门》、《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现代管理译丛、国外现代管理初级读物等近百种,参预了日本专家来华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多次组织讲授预测、决策、价值工程、技术评价等;配合科研攻关、新技术推广、技术转让、专利工作,举办各类展览会、展销会、培训班等。
在搞好各种服务的同时,在李永新的精心领导下,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所、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基础建设、业务建设也得到有力的加强。1985年建立了国际信息联机检索终端,可通过通讯卫星对欧美数百个信息库直接进行对话式信息检索;1981年和1986年先后安装了HP—3000/Ⅲ、HP—3000/68型计算机,外存容量达3200兆字节,具备了建立联机检索信息库的条件;1984年建立录像系统,1987年录像设备从专业级上升到广播级;1984年到1987年投资数百万美元建成了英国蒙纳系统的计算机激光照排生产线,和以日本设备为主的从电子分色到四色胶印的彩印生产线;1988年一座1.6万平米、包括图书馆、计算中心、报告厅、展览厅的信息大楼建成。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从1982年起至1988年,所社派往德国、香港、日本、英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进行出版、信息业务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留学生、进修生、访问学者80余人次,并通过接待国外出版信息同行来访与数十家国际著名出版、信息单位建立了业务联系;1985年开始,定期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1986年,开始用英文出版年鉴、会议论文集、文摘、学报、企业名录等,使所社的知识信息成果开始走向世界。1984年以来,接受加拿大发展与研究中心(IDRC)在MINISIS软件方面的援助并进行合作;1985年共同开发了汉化MINISIS软件,已在新加坡、香港等地采用;1987年起受IDRC委托,建立中文MINISIS技术研究中心,为所有中文MINISIS用户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所社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起步走向世界。
在朝着创国内第一流的出版、信息中心这个目标迈进的征途上,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所、机械工业出版社不断发展壮大,李永新的设计、创作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方法、开拓性的实践与探索,已成为出版、信息事业宝贵的财富。
简历
1930年8月10日 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
1950年8月 考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52年8月随系转入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1954年8月毕业。
1954—1958年 第二机械工业部技术司工作。
1958—1969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工程师。
1969—1970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河南罗山“五七”干校。
1970—1983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工程师、情报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所长。
1983—1990年 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兼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90年5月12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李永新.日本机振法评介.国外机械工业,1965,(102).
2 李永新译.欧美日工业机械人.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1974.
3 李永新.国外机械工业水平动向与趋势.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1978.
4 李永新.近年机械科学的进展和趋向.国外机械工业,1980,(1)~(7).
5 李永新等.机械工人基础知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
6 李永新.日本政府怎样促进机电工业发展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
7 李永新.从引进嫁接到技术立国——评战后日本科技发展道路.国外机械工业.1982,(11).
8 李永新.The place of sophisticated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尖端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世界工程师联合会第九次会议论文,1983.
9 李永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情报学术活动.情报学报,1986,(2).
10 李永新.建立适合国情的中文检索系统.情报学报,1986,(3),(4).
11 李永新.社店携手,搞活“微血管”.科技情报研究所信息学刊,1987,(4).
12 李永新.日本工业管理的九条经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13 李永新.现代机械工程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Ⅱ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14 李永新.为何日本能称雄世界机电产品市场.金融时报,1988.
15 李永新.就地扎根,深入两头,开创科技情报服务的新局面.情报学报.1988,(3).
16 李永新,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沈鸿传.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
17 李永新.社内改革是非析.科技情报研究所信息学刊.1989,(4).
相关参考
李琳在电影《长征》中演贺子珍。1、角色简介:贺子珍演员:李琳贺子珍,原名桂圆,又名自珍,生于1909年9月28日,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毛泽东第三任妻子。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永新县委、吉安县
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有这么一个地方,它的地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永新县。一座小小的县城,在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期间,大家知道出过多少名将军吗?44名!这44名将军都被称作永新将军。真的是非常荣耀,非常
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有这么一个地方,它的地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永新县。一座小小的县城,在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期间,大家知道出过多少名将军吗?44名!这44名将军都被称作永新将军。真的是非常荣耀,非常
胡波胡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江西永新县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特别重要的干部”①,历任中共永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特委常委,莲花县委书记,湘东特委副书
欧阳洛,字仲廉,是江西省永新县党的创始人之一,先后担任过永新县委第一任书记、上海沪东区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湖北省委书记等职。一九三○年春,在武汉被捕牺牲。(一)欧阳洛,一九○○年四月出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介绍如下。它不是行测,事业单位的没有行测难,复习资料:李永新的公共基础知识(详见图片),近年的《公共基础知识》真题。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重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
元绛(1008—1083),字原之,祖籍临川,曾祖辈避乱迁居杭州。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举进士,调江宁推官,摄上元(今南京)令。任间多次查处当地杀人疑案,得到范仲淹的表荐。后历任永新、海门
明朝人物本名:贺贻孙字号:字子翼所处时代:明末出生地:江西永新贺贻孙人物经历九岁能文,称为神童。时江右社事方盛,他与陈宏绪、徐世溥等结社豫章。明亡后,隐居不出。顺治七年,(公元一六五o年)学使慕其名,
近代人物本名:龙庆忠别称:龙昺吟字号:字非了号文行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中国江西出生时间:1903去世时间:1996龙庆忠人物生平1903年7月生于江西省永新县陂下老居村。1925年赴东瀛留学,随后考
宋朝人物本名:刘沆别称:刘冲之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吉州永新出生时间:995去世时间:1060刘沆人物皇祐三年(1051年)三月,刘沆由尚书工部侍郎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政事多由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