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德滋人物简介

Posted 煤炭

篇首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渡春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德滋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德滋人物简介

·王德滋



王德滋,煤炭工程技术专家,我国煤炭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煤矿采用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产量。20世纪40年代在淮南矿区自行设计建设了年产90万吨的国内先进矿井。开创了我国现代煤炭科学技术研究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煤炭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

王德滋 (曾用名王润琴),1896年3月5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 怀来县南辛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识字不多,但对培养儿子上学读书却十分重视,为送儿子上学,不得不多次出卖土地。因此王德滋上学很晚,1917年才中学毕业,时年已21岁。由于成绩优异,获得了怀来县资助上大学的贷学金。

王德滋于1917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科 (采矿、冶炼工程) 学习,依靠贷学金完成了大学学业。由于学习刻苦,勤奋努力,以成绩第一名于1923年毕业。毕业后到天津南开大学采矿系当助教1年。

1924年8月,王德滋辞去南开大学助教工作,到河北省秦皇岛开办不久的柳江煤矿工作,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大转折。在煤矿工作艰巨、条件恶劣、危险性大,柳江煤矿是一个小矿,条件更差。而若在南开大学任教则对他今后提高理论、开展学术研究都很有利,工作、生活条件比在矿区要舒适得多。但王德滋感到煤矿太缺乏技术人员了,自己虽然在大学学了不少理论知识,而对于煤矿生产建设实际却接触不多,了解不深,只有进行实际锻炼,才能更好地发挥所学,并且从小就参加农业劳动,不怕吃苦,更何况柳江煤矿是自己家乡的煤矿,应该出一把力,于是下决心去了该矿。从此一直在煤矿生产建设第一线干了25年,直到53岁才改做行政管理工作。在柳江煤矿前后工作了10年,曾设计施工了矿井地面、井下防水工程,解决了每年雨季淹井停产; 改善了电力、通风系统,保障了安全生产; 改进了窄轨铁路坡度和车辆结构,避免了频繁发生翻车、断轴事故。柳江煤矿煤炭产量由年产六七万吨增加到20多万吨。由于成绩显著,由最基层的监工升为工程师、科长、工程部长兼总工程师。

1935年11月,柳江煤矿被日本侵略者占据,王德滋便离开了为之奋斗10年的柳江煤矿,被聘请到安徽省怀远县 (今淮南市) 大通煤矿公司任总工程师。当时该矿只有一个井出煤,且产量很小,日产煤500多吨。为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状况。王德滋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现有技术,自行设计并监督施工 (只有技术助手3人),新建了日产煤2000t的大通二号井,并着重解决配套中的薄弱环节,修建轻便铁路运煤至铁路支线,全部工程只用了约一年半时间,大通矿每日产煤迅速增加到1700多吨,到1938年9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时,已基本收回了投资。由于王德滋成绩突出,受到当时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负责人的注意,1938年被吸收为资源委员会委员。

1938年9月,日本侵略者占据了大通煤矿,王德滋带领部分技术人员撤退到大西南后方。由于战时后方对煤炭需要大增,急需增加煤炭产量。王德滋参加了贵州省贵阳市筑东煤矿的建设,任筑东煤矿筹备处主任。1939年9月,他被资源委员会派到云南明良煤矿公司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对该矿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大幅度增加了煤炭产量,对支援昆明地区战时用煤急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6年2月,抗战胜利后王德滋又回到淮南,任淮南煤矿铁路公司煤矿局 (现淮南矿务局) 局长兼总工程师。淮南煤矿是淮河以南至长江间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距上海、南京很近。日本侵略者占据后对该矿的煤炭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矿区已奄奄一息。王德滋回到该矿后,决定立即扩建大通矿三号井,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建成了年生产能力为90万t的矿井。同时又以同样方式继续改建九龙岗矿三号井,经建国后补充设备,达到了年产90万t生产能力。在扩建、改建提高产量的同时,王德滋看到老矿区煤炭储量已有限,必须寻找新的煤田接替,为此,又准备了钻探队伍和设备,并请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负责勘探,工作进展很快,仅一年半时间,即1947年9月便发现了八公山煤田,随即在这个新煤田新建了年生产能力为75万t的新庄孜煤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淮南矿务局已经成为全国大型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并锻炼出了一大批煤炭生产建设工程技术骨干。

1949年9月,王德滋配合军管会接管淮南矿务局后被调到燃料工业部 (后为煤炭工业部) 任基本建设司副司长,担任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技术业务领导工作。

1957年4月,王德滋被调至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任院长,时年已61岁。这是他一生工作的第二个重大转折,从干了多半生的生产建设、行政管理,转到科学技术研究,开始了他一生工作的第二个春天。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勤勤恳恳,尽心竭力,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同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其他领导人一起,为开创现代煤炭科学技术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5年,因病休养。1977年3月3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81岁。

王德滋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1953年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后任中央常委。1956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继任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外,1962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煤炭组副组长、北京煤炭学会筹委会副主任委员、理事长。



采用新技术 保障抗战时期用煤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批工厂、机关、院校和人员内迁到大西南后方,集中在重庆、昆明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昆明是当时第二个重要大城市,新兴了发电厂、炼铜厂、化工厂等一大批企业,大专院校数量增加,滇越铁路是联通境外唯一的铁路运输线,人口也大增。因此,工业、交通和生活用煤需要量急剧增加,保证煤炭供应十分重要。云南明良煤矿是昆明地区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但规模小,技术落后,地面运输不配套,基本上是属于一个土法开采的小矿。王德滋于1939年到云南明良煤矿公司后,首先采用当时的先进技术对矿井进行大的改造。在战时物资供应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开凿了平硐三处,大幅度提高了全矿的生产能力。建立了完整的通风、排水系统,用蓄电池矿灯取代了矿工在井下用的电石明火灯,保证了安全生产。原来的地面运输是几十辆 “木炭汽车”运煤,运量小、成本高、不安全,不能担负产量增加后的运输任务。为此,修建了由该矿到滇越铁路长20多公里的运煤轻便铁路。并且因地制宜设计了利用重力分三段下放重斗车,用畜力拉回空斗车的方法,解决了煤炭地面运输问题。对明良煤矿的技术改造,不仅保障战时昆明地区用煤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而且应用的一些新技术有着示范作用,对促进西南地区煤矿技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保障抗战时期昆明地区用煤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南京国民政府颁给的 “胜利勋章”。



自行设计建设一流矿井 造就大批技术骨干



1946年王德滋回到淮南矿务局时,只剩下两处30m深的井筒,即大通矿三号井和九龙岗矿三号井,前者240m水平以上煤层也即将采完,开采深部煤层刻不容缓,于是决定立即将大通矿三号井井筒由30m深继续向下凿至330m深,开采330m水平煤层。他亲自参加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地面和井下全部工程,设计采用的高35m的钢筋混凝土井架,100马力蒸汽提升绞车,长100m、跨度22m的钢屋架,矿车自动滑行转辙器等,在当时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其中矿车自动滑行轨道布置,既减轻了井口工人的笨重体力劳动,又大大提高了地面运输效率,这在当时国内尚无先例。全部工程均自行施工、安装,不到两年便建成投产,使淮南矿务局的煤炭年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水平。新建成的大通三号井在技术和装备水平上与当时外国资本运营的煤矿完全可以相媲美,属于当时一流大型煤井。

通过对大通矿二号、三号井,九龙矿三号井的生产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煤炭生产建设的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批人员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为教授的有5人; 省煤炭局和大矿务局的领导有18人,总工程师15人; 各煤矿设计院技术领导6人。他们为新中国煤炭工业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建煤炭科研机构 培育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我国煤炭科学技术研究基本上是空白,1956年国家决定筹备成立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 (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1957年4月,王德滋被任命为院长,同其他几位院领导一起创建研究机构和培养科研人员的工作。由于煤炭工业涉及许多专业,因此,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的研究体系。经过六七年的不懈努力,到1965年,已建立了10个研究所: 北京有开采、建井、煤化学、经济研究所和煤田地质研究所 (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5个研究所,外地有唐山、抚顺、上海、重庆、太原5个研究所 (现均为分院)。这10个研究所包括了煤炭工业涉及的煤田地质勘探、矿井建设、煤炭开采、煤矿安全、采掘机械化、煤炭洗选、煤化学及加工利用等各个方面,基本上实现了研究机构专业的配套。

王德滋长期在煤矿现场工作,对煤炭生产建设的急需有深刻的体验,从担任院长伊始,对煤炭科研工作的方向就有很明确的认识,他经常强调煤炭科研要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和基础研究。他说: “我们是产业部门的科研机构,应当把结合实际,研究解决煤炭生产建设中的技术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在制订科研计划,部署科研力量时,他提出1:8:1的意见。他说: “我们和中国科学院不同,用10%左右的力量搞技术基础理论就可以了; 我们和厂矿研究所也不同,但有时现场找上门来,要求解决一些生产急需问题,我们也要管,也要抽一些人去搞 ‘门诊’,一般不超过10%的力量; 其余80%左右的主要力量,应针对生产建设中的技术关键问题,集中力量攻关”。按照这样的思路,重点是对煤炭工业当前生产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研究。例如,由于煤炭产量增加很快,对坑木的需要大增,我国木材资源又不很丰富,因此,“坑木代用” 成为当时煤炭生产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61年王德滋率工作组到全国主要矿区实地考察坑木代用与节约情况,工作组提出的报告为煤炭部采纳。同时,他立即组织力量在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新型支架的研究,亲自审查研究方案,深入课题了解进展,观看试验情况,帮助解决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在他积极组织和领导下,水泥支架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代用了大量巷道支架用坑木。此后,金属支柱又研制成功,大量推广应用于耗用坑木最多的采煤工作面,取代了木材支柱。“坑木代用”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基本上解决了坑木供应紧张的问题。为煤炭大幅度增产创造了条件。又如 “冻结法凿井” 是一项新技术,即用冷冻的方法将含水的流沙地层实施冻结,然后凿井,避免水、砂涌入危及工人安全和凿井失败。我国煤田上覆地层为冲积层者不少,尤其是华东地区,有很厚的冲积层,迫切需要解决在这些地方凿井开发新煤田的问题。因此,建院开始就作为急需问题,重点研究,现已大面积推广,为开发新煤田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王德滋不仅注重抓研究开发,还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配套成龙。在审议、鉴定科研成果时,他很关心厂矿能否掌握和推广后的效益。他常说: “不要一出成果就完了,还要关心推广应用,必要时派人去现场具体帮助”; “我们只提供单项技术,其他环节不配套还是发挥不了生产效益”。例如,在研究采煤机工业性试验具体问题时,也要问及相应的工作面支护、顺槽运输和通风等配套情况,甚至采区煤仓及其自动化问题也想到了,给科研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在部署解决当前急需的同时,还兼顾长远和基础研究。如煤田地质结构 (包括古生物、煤岩对比等)、水文地质、煤炭分类、煤的可选性、煤炭燃烧、煤炭加工利用、标准化等都建立了研究室或立项进行长期研究。

在建立建设研究机构的同时,积极扩大研究队伍,增加了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员。王德滋十分热心对青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际工作锻炼他们,在研究方案、总体设计、试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帮助他们使研究成果更适合煤矿的实际条件,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得更好。他重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院初期就聘请前苏联专家为顾问,接收了国外留学回来的技术人员,还选派了大批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后期尽管他年老有病,但仍深入到煤矿现场,到矿井井下调查、看试验情况,参加成果鉴定等,严格踏实的作风,对煤炭事业的热爱,对年轻的科研人员都有很深的影响。



探索研究新技术 为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打基础



王德滋对新技术研究十分重视,建院伊始,就开始对一些新兴技术如物理勘探、冻结法特殊凿井、“三下 (水体下、建筑物下、铁路下) 采煤”、重介质选煤等开展研究。电子计算机在我国刚刚开始发展,他在1962年全国人大科技组会议上就提出电子计算机工业应用的建议。他亲自起草,并找技术人员讨论后才正式提出这一提案,得到政府的支持。1962年秋,煤炭部领导指示在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组建这一专业,并拨给专款购置了当时国内生产的第一代真空管电子计算机,使北京煤科院成为我国最早开展电子计算机工业应用研究的少数几家单位之一。刚建立不久,就利用这台老式电子计算机为国防部门服务进行了大量的运算。又如钻井法凿井,是用大型钻机钻进冲积层,在地面预制好一节节的钢筋混凝土井筒,放入钻好的大钻孔内,便把井筒造好,工人不需下井操作,全部工程在地面完成,这是凿井工人多年的梦想,是继冻结法凿井后的又一新技术,在国外亦尚不成熟。1959年北京煤科院列此课题准备研究,但由于研制这一套大型设备投资很大等原因,不久便停了下来。1965年,王德滋随团去国外考察访问归来后,极力主张重新上马,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一新技术研究成功,在许多新井建设中应用,受到施工单位和工人的欢迎。除以上新技术外,新型采掘、装运机构、采煤机械化、注浆堵水、瓦斯抽放、爆破器材、煤炭浮选、煤的沸腾床燃烧、同位素应用等许多新技术、新设备、新仪器仪表研究都先后开展起来。由于狠抓了新技术研究,使科研起点高,以上一些研究成果现已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为煤炭科学研究院进入世界同类研究机构的先进行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爱国爱矿 严谨求实



王德滋一生历经了三个 “朝代”,他曾写道: “看到清王朝的腐败,袁世凯的卖国,日本的侵略,因此痛恨官僚主义,帝国主义。” 受到 “为天下人造饭,已饭亦在其中” 理论的影响,他前半生的人生观选择了走 “实业救国” 的道路。像许许多多有血性的中华男儿一样,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爱祖国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日本侵略军占领柳江煤矿后,他去了淮南煤矿,又被占领后,他到大西南煤矿,决不为侵略者工作。在大西南后方很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多出煤,支援抗战。他有条件去做官,他在北洋大学的同班同学,有的成了国民党内著名的重要人物,有的当过部长,他的顶头上司后来当过行政院长,他工作过的煤矿老板中有我国著名的财阀。他的同学几次让他去南京国民政府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了,他不羡权势与富贵,坚持在煤矿艰苦奋斗。

他爱矿如家。一次,柳江煤矿被水淹,没人敢下井,生产停顿。他率先下井,在齐腰深的水中走在最前面,带领工人修理排水设备,恢复了生产。柳江煤矿位于山海关长城附近,为兵家必争,该矿曾有过两次军阀在附近混战,其中一次该矿还被军阀占领,职工都回家避祸,他不顾个人安危,坚守矿井排水,防止矿井被水淹没。

他关心工人安全和生活,在每一个煤矿工作,他都重视健全电力、通风、排水系统,保障安全生产。在大通矿和九龙岗矿还修建了工人宿舍、医院、小学、俱乐部。九龙岗矿煤炭被采出后地面塌陷,农民房屋受到破坏,他在安全区为农民修建房屋,农民十分感激。

王德滋工作严谨,踏实负责。他负责设计、施工的大通三号井,设备多,基本上是自行制造、安装一次投产成功。在煤炭科学研究院,重大项目的设计方案,都亲自参加审查,重大成果鉴定亲自参加。1965年,此时已患冠心病、高血压几年,装岩机项目在贵州进行技术鉴定,他仍带病参加。当时煤炭部三线建设(贵州省六枝、盘县、水城地区) 指挥部的领导得知他来了贵州,便请他去对要上报国家计委的该矿区的煤炭储量再做一次核定,因为这个数据很重要,牵涉到这个大煤田的建矿规模和总投资。这项工作指挥部已进行了很长时间,他感到现在参与进去不太方便,但为了使储量更为准确可靠,装岩机鉴定工作完成后,他带领科研人员专程前往与指挥部领导人一起仔细核算,根据他多年的经验核减了相当数量的煤炭储量,使西南最大的煤炭矿区开发更加扎实可靠。

王德滋一生清廉,在煤矿担任了20多年的高级职务,结果只有高级白领职员一般的工薪积蓄。他为人正直,作风民主,尊重他人,对人热情和气。在家里也是一位好的家长。他是家庭包办婚姻,他的夫人是农家女,不识字,比他大4岁,尽管后来他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和妻子仍一如既往,相依相伴,白头偕老。

王德滋将他的一生献给了煤炭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事业,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奋斗精神、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范,都值得深深地怀念。



简 历



1896年3月5日 出生于察哈尔省 (今河北省) 怀来县南辛堡村。

1913—1917年 在河北省宣化中学学习。

1917—1923年 在北洋大学学习。

1923—1924年 任天津南开大学助教。

1924—1935年 任河北省柳江煤矿从监工到总工程师。

1935—1938年 任安徽省淮南大通煤矿工程部长。

1938—1939年 任贵州省筑东煤矿筹备主任。

1939—1945年 任云南省明良煤矿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1945—1949年 任淮南煤矿公司煤炭局局长室总工程师、协理。

1949—1955年 任燃料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基本建设司副司长。

1955—1977年 任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院长。

1977年3月3日 病逝于北京。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德用的王德用的生平简介_王德用的事迹_王德用有什么功绩

本名:王德用别称:王武恭、黑王相公字号:字元辅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宋人(汉族)出生地:赵州主要成就:治军有方,名闻四夷籍贯:真定官职:忠武军节度使、同群牧制置使封爵:祁国公→冀国公→鲁国公追赠:太

历史人物 王德用的王德用的生平简介_王德用的事迹_王德用有什么功绩

本名:王德用别称:王武恭、黑王相公字号:字元辅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宋人(汉族)出生地:赵州主要成就:治军有方,名闻四夷籍贯:真定官职:忠武军节度使、同群牧制置使封爵:祁国公→冀国公→鲁国公追赠:太

中共人物传 王德泰人物传,王德泰生平事迹,王德泰评价

投入抗日洪流王德泰,原籍山东,一九○八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里。在他十几岁时,家乡闹灾,无以为生,其父带领全家闯关东,辗转到延边茶条沟、老头沟、铜佛寺一带谋生。王德泰当时年纪很小,为了生活也得出去打短工

中共人物传 王德三人物传,王德三生平事迹,王德三评价

王德三,中共早期优秀党员,陕西党团组织创建人之一,历任中共云南省临时工委书记、省委书记。一九三○年底英勇就义于昆明。王德三,名懋廷,字正麟,一八九八年七月十五日出生于云南省祥云县下川坝王家庄一个耕读传

历史人物 王德妃简介 王德妃怎么死的墓在哪 王德妃唐文宗-

  本名:王德妃  所处时代:唐朝  去世时间:开成三年(838年)八月  主要成就:生下唐文宗的长子李永www.cha138.com  王德妃,唐文宗李忱妃嫔之一。德妃王氏生庄恪太子李永。后王德妃失

知名人物 王德焴人物简介

·王德焴王德焴,天体物理学家。开创性地将非线性等离子体理论应用于太阳和空间等离子体的精细结构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王德焴,1935年7月出生于江苏常州,父亲王润生是一学校职员,母亲邹安宝是一位家庭

历史人物 唐朝人物王德真简介

唐朝人物中文名:王德真国籍:中国职业:教授性别:男王德真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1977.7~1978.3辽宁省岫岩县牧牛公社,下乡知青1978.3~1982.1大连工学院(后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学

国民党史 王德溥

王德溥字润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07年生。直隶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辽宁安东等县税捐局长、察哈尔省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讨逆军”旅长、师长,国民党察哈尔省党务特派员,第五十一军政训处处长,江苏淮阴、

宋朝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暴亡背后的隐情

宋太祖赵匡胤暴亡背后的隐情  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

历史人物 达斯汀·霍夫曼简介

王德比/Shutterstock职业:演员国籍:美国人为什么出名:克莱默对克莱默,雨人出生日期:1937年8月8日出生地: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美国年龄:82岁一代:无声一代中国生肖:牛星星座:狮子座文